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长庆油田地面建设模式及工艺技术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长庆油田开发建设中设计的靖安油田和西峰油田两种地面建设模式。“靖安模式”采用了丛式井双管不加热密闭集输工艺(取消了阀组);“西峰模式”成功地应用了功图法计量技术和翻斗计量技术,并将输油工艺改进为丛式井单管不加热密闭集输工艺。在集输过程中,采用了树枝状串管流程,布站方式也有创新。详细论述了这两个模式在地面工程建设中采用的各项配套技术,并对其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2.
长庆低渗透油田油气集输工艺技术发展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长庆油田低渗透复杂油藏及恶劣的自然环境,科技人员坚持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油田地面集输工艺有了很大的发展.以长庆马岭、安塞、靖安和西峰等低产、低渗油田为代表的集榆工艺相继创立,创造了低产、低渗油田地面工程建设模式,形成了适合长庆油区特点的高效简化地面工艺系列技术,集输流程由单井单管不加热密闭集输工艺发展到多井阀组双管不加热密闭集输工艺,再发展到多井双管不加热密闭集输工艺,最后到多井单管不加热密闭集输工艺,实现了从三级布站到二级布站的飞跃,流程愈来愈简,建设投资持续降低,开创了黄土塬复杂地貌条件下低渗透油田地面建设的新路子.文章综述了长庆油田地面集输工艺技术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超低渗透油田全密闭集输工艺研究与应用在已有工艺流程基础上,通过研发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利用先进的自控技术,优化简化地面流程,在油田集输领域实现井口—增压点—接转站(脱水站)—联合站的全密闭输送及井组—联合站一级布站工艺,形成了一套适合超低渗透油田集输站场的全密闭输送工艺模式,降低了地面建设投资,实现了油气全密闭集输,伴生气利用率达到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4.
中东某油田稠油物性的特点是原油密度、黏度差异较大,采用丛式井拉油生产,流程不密闭,伴生气放空,生产成本较高且环境易污染.针对该油田地面集输系统存在的诸多问题与现状,宜形成二级布站、单管加热降黏、油套分开集输工艺模式.地面工程优化应采用的主要工艺技术有多相流活动计量装置、单管加热降黏集输工艺、油套分开集输工艺和优化集输站场工艺.这样可简化生产管理,经济效益亦较高.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长庆油田超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成为原油增储上产的主要战场.与已规模开发的低渗透油藏相比,超低渗透油藏岩性更致密、孔喉更细微、应力敏感性更强、物性更差,开发难度更大.针对长庆油田超低渗透油藏特点,地面建设在借鉴西峰油田地面工艺技术的基础上,成功地进行了大井组多井单管不加热密闭集输、井站合一、多站共建、供注一体等工艺技术集成应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降低油气损耗,增加轻烃产量,简化工艺流程,冀东油田对转油站、联合站内密闭集输工艺流程进行了改造,并采用了液位自控及变频调速平稳榆油技术、高效三相分离器技术、JDY系列原油含水含气分析仪计量技术等配套技术,使全油田油气集输密闭率达100%.文章总结了冀东油田地面工程集输系统密闭改造的成功经验,介绍了转油站、联合站密闭改造前存在问题及改造措施,概括了配套技术的先进性和应用效果,并根据油田实际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对于灰岩油田(如任丘油田),根据油井产量高和油温高以及含水率上升快的特点,初期采用疏井网、大管线和单管集输流程;随着井网加密和第三系砂岩油田的开发,单井产量降低,对油气集输系统逐步调整为单井→计量站→集中处理站的两级布站流程;当原油含水达到70%~90%时,为减轻集输和处理系统的负荷,则又采取不加热输送、磁处理脱水、高效破乳剂、多功能合一设备、集输处理站集中供热等技术。对于严寒地区油田(如阿尔善油田),则采用以水力活塞泵采油的双管集输流程,它以净化油为动力液,升温至80~85℃,高压输至计配站和井口,经井下动力液泵采出原油并和动力液混输至计配站计量后输至大站处理。该流程运行8年,经受了-40℃严寒的考验。对于沙漠油田(如鄯善、温米和丘陵油田),则采用井口→选井站→联合站的一级半布站流程;较远区块采用井口→选井站→中心计量站→联合站的两级布站流程。处理工艺采用中压多级分离稳压工艺和合一设备。对于小断块低渗透油田,则根据具体条件,采用单管不加热密闭集输流程或双管回掺流程或三管伴热流程或双管环形伴热流程或单管电伴热保温流程。  相似文献   

8.
杨天举  汤林 《石油规划设计》2001,12(5):26-27,30
根据北小湖油田地处边远、含油面积小、原油高凝性等特点,以开发建设的经济性和工程技术的适用性为基础,阐述了井口加热密闭集输、伴热保温密闭集输和井口掺热水保温集输3种不同集输方案,提出了三塘湖盆地分散小区块油田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9.
胡尖山油田推广应用成熟技术和创新发展特色,吸收利用实用技术,已在原油集输和处理、天然气综合利用、污水处理及注水工艺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油田地面工艺技术.丛式井组单管不加热密闭集输工艺+管线自动投球清蜡技术+油井功图计量的原油集输模式基本可以满足胡尖山油田井组原油集输需求,但因地理条件、地面施工等因素不可避免地造成一些管线外漏或埋深不够,管线过长,致使井组回压较高,建议在该种井组安装电磁加热装置,可起到降回压作用,并能够满足数字化油田无人值守的需求.油气密闭混输工艺在胡尖山油田应用效果较好,不仅减轻了空气污染,还为下游站点和燃气发电站提供了充足的能源,可以加大推广力度.  相似文献   

10.
根据北小湖油田地处边远、含油面积小、原油高凝性等特点,以开发建设的经济性和工程技术的适用性为基础,阐述了井口加热密闭集输、伴热保温密闭集输和井口掺热水保温集输3种不同集输方案,提出了三塘湖盆地分散小区块油田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11.
针对李堡油区面积小,地面井位较集中、丛式井较多、单井产液量较高,但原油粘度大、凝固点高,原油物性较差、基本不含气的特点,站外集输采用井口电加热器加热、管线中频电缆解堵单管集输工艺;单井计量采用示功图计量技术;集油站内供热采用太阳能辅助电加热计算机控制节能技术。这些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取代了传统的加热炉、三管流程和计量房,降低了运行成本,减少了能耗和环境污染,实现了油水井实时监测,大大提高了生产管理的自动化程度。  相似文献   

12.
刘静  曲虎  卜明哲  赵向苗  李宏伟  张小玲  任秉鹏 《焊管》2023,46(1):31-36,41
为了解决部分油井无法单管输送的问题,采用PIPESIM模拟软件对不同含水率、不同集输半径和不同产液量油井的集输管线进行计算分析,同时结合各油田单管集输设计经验,得出中质原油站外系统单管集油工艺改造的技术界限,而对于达不到技术界限的油井,可以通过辅助措施实现单管集油,通过对比电磁加热器、空气源热泵、管道内置电伴热、井口气电加热器、油井保温隔热油管、地热、太阳能光热技术及井口加药等单管辅助措施的原理及工艺特点,最终确定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辅助单管集输措施,为油田站外单管集输工艺选择和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长庆油田超低渗透油藏开发地面设计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长庆油田超低渗透油藏开发的地面工程设计针对黄土高原复杂地形特点以及大规模滚动建产和快速建设需要,根据地质开发特点、原油物性和管理需求,应用了大丛式并布并和井站一体的小站布局模式,功图计量、树枝状不加热集输、油气混输二级布站的油气集输工艺,供注水一体化的水源直供、小站增压注水工艺,流沙连续过滤、反洗的水处理工艺等,优化简化了地面系统,同时推行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数字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实现了地面建设投资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内油田提出了自动化、数字化、模块化油田建设。自动化、数字化油田探究的主要是地面工艺部分,其中单井油气水流量的测量尤为重要。传统上油田采用功图法量油,该法受各种因素影响较大,流量系数经常变化,使得部分油井气、液流量测量误差大且量油时污染严重,安全隐患大,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动化、数字化。2006年,塔河油田引进无人值守的橇装式选井阀组进行试用并取得成功。随后,该技术在托甫台区块整体开发中进行推广应用,节约了工程投资和占地,减少了劳动定员,取得良好效益。橇装计量技术的应用,使塔河油田由传统的三级布站模式变为二级半布站,地面集输工艺得到整体优化。  相似文献   

15.
针对长庆油田高气油比区块油井在作业起下管柱过程中出现的油气溢出井口问题,开展了高气油比油井防喷工艺技术研究,依据井下开关阀的原理对管柱进行优化设计。该管柱采用悬挂封隔器、旋板开关和单流密封插管等关键工具,检泵作业时旋板开关关闭,将地层油气封堵在封隔器下部,解决了起下管柱过程中油气溢出井口无法防喷的技术难题。经室内测试及现场应用,该管柱实现了起下钻过程中防止地层油气喷出地面的作用,达到检泵作业时防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页岩气地面工程标准化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页岩气藏的特殊物性决定了其地面工程建设必须采用非常规、标准化的技术手段,加之我国页岩气藏地面工程设计面临集输规模不确定性强、管网和站场布局适应性差、工艺设备配套难度大及后期需考虑增压开采等诸多难点,因此要求页岩气地面工程建设必须向"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橇装化配备"的方向发展。为此,在文献调研和技术探索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标准化井场布局、通用化工艺流程、模块化功能分区、橇装化设备选型、集约化场地设计、数字化生产管理"为核心的页岩气地面工程标准化设计技术;并以国内川渝地区典型页岩气田为例,讨论其应用背景和地面工艺技术路线,对地面集输系统进行标准化设计,包括标准化工艺流程、模块化集输站场、系列化脱水装置、集约化平面布置,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建立了灵活、实用、可靠的地面生产体系,完成了丛式井平台、集气站、配套工程等一系列标准化工艺及模块的设计,形成了一套适应于国内页岩气田地面工程建设的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7.
姬塬油田是长庆油田多油层复合滚动开发的主要油区,针对地层水不配伍、两种不同层系的油品混合后使输油管道结垢严重的情况,在大型联合站内采用分层集输、分层处理、采出水分层回注的工艺;对多层系开发、结垢量较小的分散区块,采用合层集输防垢防堵工艺。总结了防止多层系原油混合后结垢所采用的工艺流程、技术和设备,优化了地面集输工艺流程,降低了地面建设投资和生产运行费用,提高了油田地面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18.
井下节流技术在低温分离工艺中的配套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庆榆林气田集气站内采用多井加热、节流制冷、低温分离工艺流程,气井井口压力为18~22 MPa,单井进站天然气直接节流制冷后温度将低于-20 ℃,这超过了集气站所采用设备普通20#钢适用温度范围,需要先经加热后再节流,才能达到低温分离工艺温度要求。针对集气站低温分离工艺运行实际,为解决多井集气站所辖低产气井井筒积液、采气管线水合物堵塞频繁等问题,引入井下节流技术,研究了井下节流技术和配套低温分离工艺应用基本原理和技术关键,现场共成功配套应用14井次,使单井采气管线运行压力降为10~12 MPa,单井进站天然气直接节流制冷,停运了多井加热炉,不但满足了低温分离工艺温度-8~-18 ℃的要求,而且有效解决了低产气井水合物堵塞等问题,实现了正常生产和节能降耗,减少了甲醇注入量和燃气消耗,提高了气井采气时率,14口井每天可节能价值约1.07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为了实现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苏里格气田水平井整体开发"集群化"部署、"工厂化"作业的目标,在已有的井下节流技术基础上,对地面工艺进行了优化:①集气站的集气半径由常规的6km增加到7km;②增加设计规模分别为100×104 m3/d、150×104 m3/d、200×104 m3/d的标准化集气站;③优选单台功率为957kW的大规模处理量压缩机;④改变了采气管线的串接方式,井口来气通过采气管线输送至采气干管,采气干管通过采气总管串接,最终输送至集气站;⑤井场通讯由原来的数传电台调整为光纤传输,数据保密性更好,系统性能稳定可靠。同时研制了100×104 m3/d一体化集气集成装置,具有"进站紧急截断、干管远程放空、气液分离、流程切换、外输计量、清管、自用气供给、闪蒸、放空分液、自动排液"10项功能;还研发了电控一体化集成装置,形成了大丛式井组标准化、系列化设计技术,为气田的规划及有效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沁水盆地煤层气田郑村区块2010年建成投产,采用的是同步建设的开发模式,因气井产量受构造、含气量、压裂及排采工艺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单井产量差异大,区域产能不均,煤层气井井口压力低,产量对管网压力敏感等问题。为此,首先优选适合煤层气集输系统的水力计算方法,利用TGnet软件对郑村区块集输管网系统进行建模(状态方程选用BWRS方程,流动方程选用Colebrook-White方程),通过模拟计算分析了集输系统的运行现状。针对输气量超负荷、管线变径较大导致有明显节流现象的问题,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集输管网系统优化调整措施:1集气站扩容;2集气站进口管线节流优化改造;3安装粉尘过滤器;4采气管线安装凝水器;5增建复线。优化调整实施后,解决了郑村区块集输系统管压过高、管线积水、粉煤灰影响集输效率等问题,系统降压明显,管线输送能力大大提高,释放了区域煤层气产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