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霍达是一位地道的北京人,同时也是一位回族穆斯林.通过对其代表作<穆斯林的葬礼>中北京独特的风土人情以及生活在北京的回族穆斯林的日常习俗、回族在民族融合中精神世界经受的磨砺及回族文化和汉文化的冲突等方面的分析,来诠释回族作家霍达对北京浓郁且复杂的情结.通过霍达的代表作<穆斯林的葬礼>来感受她对北京独特的感受、思考与挚爱情...  相似文献   

2.
《红字》再现了清教统治下夫权、教权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男性的性格共性——自私性,明确指出了男主人公的自私性是他们一切错误行为的源泉。同时,他们的自私还导致了海丝特及珠儿命运的凄苦与悲惨。  相似文献   

3.
为了对《红字》中霍桑所反映的人文主义清教观和人性观有更深刻的理解,从分析霍桑的童年经历和宗教观入手,从身份矛盾和精神矛盾两个方面剖析了男主人公丁梅斯代尔的矛盾形象,进而反映出作者对清教教义的不满。从丁梅斯代尔身上所反映的矛盾揭示了宗教信仰与当时生活的矛盾、人类理性与社会规则的矛盾,以及清教的残酷与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审视《红字》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看出霍桑独特而超前的自然观。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对待自然的态度各不相同,命运也各不相同。霍桑意在表达对美好之源大自然的向往和对人类回归自然的肯定。《红字》中主人公与自然之间存在的这种互涉互动关系,使小说具有了生态文化意义和生态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根据一些女权主义批评理论,霍桑的女权主义意识促使他在《红字》中塑造了一个反叛女性.在《红字》中,霍桑将这种意识融入到了他描绘的反派女主人公海斯特的内心世界.霍桑通过揭示海斯特的社会边缘地位,反映了在清教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厌女意识.霍桑还谴责那种源于男权意识对妇女不平等的待遇.为了恢复女性的主体性地位,霍桑通过他的故事情节和对男女主人公的描写,彻底毁灭了男权文化中的双重对立理念.  相似文献   

6.
纳撒尼尔.霍桑擅长写宗教与罪恶题材小说,他的小说作品反映了他的宗教观和他对人性本质的理解。通过分析霍桑对《红字》中三位男女主人公形象的刻画以及他对小说中人物悲惨命运所持的模糊态度,阐述了霍桑复杂而矛盾的宗教情绪。  相似文献   

7.
分析霍桑小说《红字》的主人公丁梅斯代尔形象。认为丁梅斯代尔是虚伪宗教的代言人,是圣人与罪人的结合体,是宗教和清教徒的法律毁了他的一生。  相似文献   

8.
根据一些女权主义批评理论,霍桑的女权主义意识促使他在《红字》中塑造了一个反叛女性。在《红字》中,霍桑将这种意识融入到了他描绘的反派女主人公海斯特的内心世界。霍桑通过揭示海斯特的社会边缘地位,反映了在清教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厌女意识。霍桑还谴责那种源于男权意识对妇女不平等的待遇。为了恢复女性的主体性地位,霍桑通过他的故事情节和对男女主人公的描写,彻底毁灭了男权文化中的双重对立理念。  相似文献   

9.
<红字>被公认为世界著名的悲剧小说.它以华丽的语言、细腻的描写、象征主义的手法、深刻的心理分析吸引着广大读者,所以霍桑也被人们称为心理学家.他试图以浪漫主义的技巧来揭示一个主题-"罪恶",但由于他对清教社会有限的理解力,他没能认识谁才是真正的罪人.本文通过着力分析<红字>的艺术风格来阐述小说魅力并帮助我们找到真正的罪人.  相似文献   

10.
《红字》中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早已深入人心,但作品中的看客性格探究在该小说研究中处于"缺席"状态。了解看客的性格特征有助于深刻地理解主题和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力。笔者认为,《红字》中的看客,由于长期受到清教主义的毒害,是冷酷、残忍、刻薄和无知的,对无辜的受摧残者缺少应有的怜悯之心。但主人公不断进行的善事最终动摇了他们被宗教所铸造的内心壁垒,开始散发出微弱却实在的人性之光,给人们带来希望。  相似文献   

11.
<呼啸山庄> 与 <红字>是两部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的杰作.他们的作者艾米莉*勃朗特和纳撒尼尔*霍桑都具有浪漫主义气质.文章试图以情感为切入点对<呼啸山庄>与 <红字>进行研究,寻找沟通人类情感世界之桥梁,并开拓对作品的深层解码.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小说《织工马南》主人公的遭遇以及小说对人物结局的安排,认为塞拉斯.马南在宗教信仰上的变化,反映了小说作者乔治.艾略特的宗教观的发展历程。受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的影响,艾略特开始对传统的"神性"宗教产生了质疑,逐步形成了人本主义的以爱为核心的宗教观。  相似文献   

13.
《南昌水专学报》2015,(2):76-79
美国"9·11"事件后,后"9·11"小说成为当下国内外文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小说《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因其独特的视角,一出版即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从男主人公昌盖兹(Changez)的身份困境入手,分析了巴基斯坦裔穆斯林青年的情感遭遇、美国梦的幻灭,并剖析男主人公如何试图在身份危机中寻求自我,进行他者的抗争。  相似文献   

14.
被视为《红字》引言的《海关》与《红字》讲述的故事没有直接联系,但并非可有可无,而是不可或缺的。《海关》中的内容,为小说讲述的故事营造了时代和社会背景,奠定了社会氛围和情感基调,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这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技巧。  相似文献   

15.
对于<周颂>的评价,古今学者具有截然不同的观点.从汉至清的学者以推崇、赞赏的态度评价<周颂>,同时宣扬<周颂>的功德意识.五四运动以后的学者大都以今人的唯物论思想,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看待<周颂>,因而对之采取贬斥的态度,批判它的迷信思想和歌功颂德意识.我们认为,对于<周颂>的评价,我们既要认识到它应有的价值和地位,也要...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疑问句具有自身结构的特有标记、语义的特别内涵以及语用的特殊功能。从语用学角度,深入探析《穆斯林的葬礼》“月落”篇章中疑问句的语用策略,特别是言语得体策略的独特表达效果,对深化疑问句研究及其言语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章立足于我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中表现回族人民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对小说中回族族群身上具备的民族性进行分析,主要从民族文化心理内涵、民族身份认同以及民族意识方面展开。探究民族历史车轮在发展的道路上滚滚前行之时,回族人民身上所体现的民族生存与生命的意义,以及回族人民对本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与想象,更重要的是分析回族人民在文化与信仰的追寻中如何坚守自己的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18.
佛教题材的小说<阿难>中随处可见与圣洁宗教氛围极不协调的世俗,小说中的多教人物似乎都具有着多重的身份.他们也是那样的极圣洁却又不可免俗,这些相对立的格调尤其明显地统一于主人公阿难身上.同时小说家似乎又有意于将情爱作为这些复杂而矛盾的因素的关涉点并与宗教一起成为小说中所营造的那种甚至于可令人窒息的现代人的孤单魂灵的赎救力量,但不管是宗教信仰抑或是爱的努力都无法达到拯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红字》是19世纪美国著名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其细腻的笔触、丰富的想象而闻名于世,受到了广大文学评论者的普遍关注。学术界对小说《红字》的研究可谓不拘一格,层出不穷。新历史主义作为对传统文学评论结构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反拨,强调文学研究中的"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主张通过建立文本与历史的整体联系,用跨学科的方法、从多学科的角度进行研究。从新历史主义观的角度分析《红字》,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小说人物的性格同他们命运的关系,也会对作者霍桑有不同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兄弟>在默默的文字之中表现了余华对社会生活的客观真实的描写与感悟,深刻地体现了不同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感情介度.但是其中的温情意识却是复杂而且多层次的,在简要分析<兄弟>相关问题的基础上,概论了<兄弟>温情的几个不同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