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掌握不同气氛下褐煤热解与富氧燃烧的特性以及其之间的联系,在管式炉反应器上利用锡盟褐煤在N2和CO2气氛以及600~1 000 °C条件下进行热解. 进一步对其在O2/N2以及O2/CO2气氛下进行富氧燃烧实验,考察不同反应温度(600~1 000 °C)以及不同氧气体积分数(21%~60%)条件下的富氧燃烧特性,结合热解实验结果探究CO2气化反应对富氧燃烧的影响. 结果表明,CO2气氛中锡盟褐煤在700 °C时开始CO2气化反应,随温度增加气化反应增强,CO2主要通过高温区的气化反应来影响煤热解及燃烧,700 °C以上气化反应能促进富氧燃烧进程. 对于O2/CO2气氛的富氧燃烧,当氧气体积分数为30%时,在800 °C以下温度对CO氧化反应影响更大,而在800 °C以上温度对CO2气化反应影响更大. 当氧气体积分数相同时,O2/N2以及O2/CO2气氛下褐煤富氧燃烧反应时间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2.
一维炉是一种研究煤的热解燃烧和结渣等方面的实验系统,可用于模拟电厂煤粉的燃烧特性。以元宝山褐煤为燃料,介绍了一维炉的结构和功能,并对系统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利用烟气分析仪及热重分析仪对燃烧后的尾部烟气及灰渣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尾部烟气含氧量与灰渣可燃部分剩余量均在理论计算值的误差允许范围内,说明一维炉密封良好,系统内各部分正常运行,对维炉的调试和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神木煤显微组分热解气化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了神木煤镜质组和丝质组在热解的气化过程中存在的差别,包括不同压力下热解和气化的挥发分收率,生成半焦的C含量,半焦的表面形态和燃烧反应性,结果表明:在热解过程中,镜质组的反应性高于丝质组,生成的镜质组半焦比丝质焦有较高的C含量,而在气化中丝质组有较高的反应性,气化压力较低时,生成的丝质组半焦有较高的C含量,气化压力较高时生成的镜质组半焦有较高的C含量,但不论是热解还是气化过程中,生成的镜质组半焦的燃烧反应性高于丝质组半焦,气化过程生成半焦的燃烧反应性高于热解半焦。  相似文献   

4.
城市生活垃圾燃烧和热解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红外一热重联用技术研究了模化城市生活垃圾(model—municipal solid waste,MMSW)的热解和燃烧特性。结果表明,MMSW在低于300℃时热解和燃烧的失重特性基本一致,升温速率对热解固体残渣的产率有影响。利用分峰拟合处理技术对:MMSW热处理过程的DSC曲线进行分析,发现MMSW燃烧和热解基本上是所含物质失重特性的叠加。对MMSW热处理过程进行动力学分析计算,得出MMSW热解、燃烧的反应级数在1~2之间,平均活化能在30~50kJ/mol。同时还对热解和燃烧过程逸出气体的红外图谱进行了分析和对比。  相似文献   

5.
正所属单位重庆航天机电设计院产品简介乡镇生活垃圾气炭互补燃烧式处理系统利用处理炉的热量将垃圾先干燥和热解,再将热解气与固形物分别在炉膛内以特定的气旋流和燃烧模型进行充分燃烧,燃烧后的一部分高温烟气直接喷入垃圾层,使垃圾快速热解。该系统与垃圾直接焚烧技术最根本的区  相似文献   

6.
针对某实际生产线上的涡流式分解炉,采用Realizable k-ε模型、DPM模型、有限速率燃烧模型等对炉内的垃圾衍生燃料燃烧特性和煤粉燃烧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合分解炉内温度场、组分浓度场及燃烧速率等展开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与煤粉的燃烧特性相比,RDF的燃烧过程以挥发分燃烧为主,且其具有着火点低,燃烬速率快,燃烧温度低等特点;RDF与煤粉混烧时可促进煤粉的燃烧,且炉内温度均匀、稳定分布,未影响窑炉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在缺氧的环境下利用低温热解技术对生活垃圾进行热分解处理,可抑制二噁英的生成,降低了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通过对生活垃圾低温热解过程的研究,了解了热解炉内的温度分布,分析了热解炉的温度对炉渣及热解气的产生量及产生速率的影响。同时,对热解炉内焦油的产率、产量、产生速率与炉内的温度变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从研究流化气化的发展和特点出发,选取设计参数,完成新型循环气化炉的设计。通过燃烧试验考察炉内物料的流化操作,探索流化气化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9.
离线型分解炉内燃烧气氛对碳酸钙分解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燃烧与分解反应动力学方程的基础上,结合工厂实际的操作参数,定量分析了分解炉内燃烧气氛对碳酸钙分解反应的影响程度,为进一步探讨分解炉内燃烧与分解反应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城市生活垃圾中可燃物的热解特性实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工业分析和热解气体组分等方面详细讨论分析了城市生活垃圾(MSW)各可燃组分的热解特性.从实验结果可知,垃圾中各可燃物的组成及性质存在很大的差异,直接焚烧处理必然会对焚烧炉的设计带来困难.热解燃烧处理技术是一种更容易和更有效地控制固体垃圾给城市带来的二次污染的技术。  相似文献   

11.
应用多孔介质燃烧器在高温下可以分解或燃烧由生活垃圾低温热解所产生的气化气,并除去其中的焦油,而燃烧器内的温度是处理焦油的关键。因此,对垃圾热解所产生含有焦油的气化气在燃烧器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及在燃烧器内反应所用的空气量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当量比和气体的流速是影响孔介质燃烧器内部温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针对一实际尺寸的分解炉建立数学模型,采用简化的PDF反应模型对3种不同煤质煤粉在分解炉内的燃烧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计算结果直观地展现了煤粉在炉内运动过程中的颗粒轨迹、挥发份释放速率、焦炭燃烧速率的详细情况,并对不同煤质煤粉进行了对比研究,为论依进一步研究分解炉内煤粉燃烧和碳酸钙分解的耦合作用提供了参考,为分析煤质与分解炉结构的适应性问题提供了理据。  相似文献   

13.
为了考察炉内燃烧过程的变化特性,研究了2.11 MW四角喷燃煤粉炉的煤粉分级燃烧效果.试验采用的锅炉燃料分级百分比为20%,二级燃烧区过量空气系数取0.95.一级燃烧区和燃尽区过量空气系数取1.10.结果表明, 与未进行分级燃烧的基础工况相比,煤粉分级燃烧试验炉二级燃烧区和炉膛出口温度增高,锅炉NOx排放体积比降低45%. CO、CO2和SO2在应用分级燃烧后的炉内变化复杂,但其排放体积比未发生较大改变,甚至略有下降. 分级燃烧使锅炉固体不完全燃烧损失(SICL)有一定程度增加, 该煤粉分级燃烧是一种清洁燃烧技术.  相似文献   

14.
在一维沉降炉上进行了煤粉燃烧时Nox生成特性的实验研究,系统考察了煤粉燃烧时Nox生成的影响因素。实验表明Nox的生成与炉内温度,过量空气系数,二次风温,一二次风比值,给粉量,煤粉细度及煤种有密切关系。通过Nox生成规律的研究,对煤粉炉控制Nox排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35T/H电站贫煤沸腾炉的燃烧过程的动态特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该锅炉的燃烧过程采用微机控的控制数学模型;该模型已在鹤壁矿条局电厂的35T/H贫煤沸腾炉微机监控系统中得到了应用,使用表明该模型具有合理,实用、可靠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生物质直接混合燃烧是最经济、最直接和最常用的混合燃烧方式.生物质和煤煤粉炉直接混合燃烧是生物质燃烧利用的一种选择,通过和煤的对比,对生物质燃料的性质、直接混合燃烧方式选择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生物质和煤煤粉炉直接混合燃烧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炉排炉焚烧垃圾过程中二恶英的控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二恶英的结构、毒性,论述了垃圾焚烧过程中二恶英的生成机理,提出了控制二恶英的方法.建议对炉排炉焚烧垃圾项目采用以高温完全燃烧为主,辅以半干法吸收酸性气体加布袋除尘工艺脱除二恶英.  相似文献   

18.
高炉煤粉喷吹过程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给出了高8炉煤粉喷吹过程的一个数学模型,该模型可对煤粉颗粒在直吹管内的运动、热解、燃烧情况进行数值模拟,同时还可以计算出煤粉的燃烧率,从而可对喷吹效果在理论上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一台液态排渣旋风炉在不同配风方案下炉内燃烧过程和NOx分布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建立液态排渣旋风炉内的流动和燃烧的数学模型,针对近壁燃烧的情况采用trap方式对炉内随气流运动的颗粒进行壁面捕捉.计算结果详细描述炉内的流场组织、温度场、氧气质量分数及不同配风情况下的NOx分布情况,并与该炉运行实验数据进行比较验证.计算结果显示,3种配风方式下液态排渣炉的燃烧均较为完全;相比较其他配风方式而言,分级配风方式下燃烧温度场分布更为均匀,顶部旋流二次风和切向二次风的共同作用加强了炉内气流的扰动,强化了炉内燃烧,使得整个炉膛的温度水平均维持在较高温度段,能够提供足够高温的烟气以满足裂解要求;同时下2层二次风强化了炉内水煤浆颗粒的燃烧,能够更好的抑制NOx的生成,采用分级配风方式下炉膛出口NOx质量浓度可低至684mg/m3,可以有效减少NOx排放.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35T/H电站贫煤沸腾炉的燃烧过程的动态特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该锅炉的燃烧过程采用微机监控的控制数学模型;该模型已在鹤壁矿务局电厂的35T/H贫煤沸腾炉微机监控系统中得到了应用,使用表明该模型具有合理、实用、可靠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