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长沙市固体废弃物处理场渗沥液处理工程是目前国内达到垃圾填埋场污染物排放限制(GB 16889-2008)要求的大型渗沥液处理厂,于2010年6月建成,最大处理规模达到1 500 t/d,采用(A/O)2-MBR+RO/NF处理工艺设计。经运行验证,处理系统稳定高效,出水水质良好达标。文中对工程概况、污水特点、工艺流程、单元设计及运行效果进行了说明,并对本项目设计经验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
万军伟  曾美玲 《广东化工》2007,34(11):118-120,106
常见的浸没式膜元件及组件是由微滤和超滤膜制造的,这些膜是由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对污染物主要起截留分离作用。膜的材料要求耐受化学、微生物腐蚀,有机物、胶体、固体物质污堵,水压周期性变化,湍流冲击、气体抖动。膜元件外形尺寸具有多样性,不同品牌膜互换难度大。膜组件由若干个膜元件并联组成。建议在膜生物反应器的应用中在考虑膜元件及组件性能的同时加强生物处理工艺研究。  相似文献   

3.
汪进辉  汪永辉  吴艳侠  李力 《广州化工》2005,33(6):54-55,61
介绍了MBR(Membrane Bioreactor)在垃圾渗滤液处理中的运用。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对COD和氨氮的去除率较高,出水SS基本为零。但是同时膜通量下降很快,且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实验中对膜进行了水力清洗和化学清洗,结果表明化学清洗对恢复膜通量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膜系统在生物技术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膜系统以其独特的构型和优越的性能而广泛应用于生化反应、物质纯化以及分子、乳剂、微粒的回收、生产中。膜系统利用膜的高选择性、单位体积的高接触面积及其对两相混合或接触水平调控的优势在生物技术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主要论述了各种薄膜的应用研究,包括已经广泛使用的超滤和微滤、新出现的膜生物反应器、膜色谱以及用于制备乳剂和微粒的膜接触器等,并对上述膜过程在膜材料、模型设计、操作参数及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陈文超 《清洗世界》2023,(2):157-159
文章对垃圾填埋场渗沥液处理技术开展研究,在围绕产生来源、有机物含量、盐分含量、氨氮含量进行垃圾渗沥液特点分析后,对常见垃圾渗沥液处理技术进行详细分析。以福州市长乐车里垃圾填埋场为例,探索垃圾渗沥液处理技术的灵活运用,为垃圾填埋场运营企业提供借鉴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膜生物反应器-纳滤工艺在垃圾渗滤液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岳西县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产量为100m3/d,在进水COD、BOD5和NH3-N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8000、8000和1500mg/L时,经膜生物反应器加纳滤工艺处理后,出水COD、BOD5和NH3-N的质量浓度分别为80、20和13mg/L,满足《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的排放标准。该膜生物反应器为德国WWAG公司开发的一种好氧分置式MBR,通过气密性生物反应器达到较高的氧溶解度和氧利用率,并且可以减少挥发性污染物和臭味的排放量。  相似文献   

7.
纳滤分离处理垃圾渗沥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集成膜技术对城市垃圾渗沥液进行处理,探讨了预处理方法、膜组件、操作压力等因素对渗沥液处理效果的影响。经混凝沉淀和管式膜超滤等预处理的渗沥液经过二级纳滤处理,质量分数为85%—90%转化为符合国家一级排放标准的透过液,可直接无害排放;仅10%—15%成浓缩污液,可返回垃圾池或经脱水干燥后焚烧。  相似文献   

8.
考察了厌氧MBR降解垃圾渗滤液的启动及稳定运行状况。当进水CODCr为6 000~8 000 mg/L,水力停留时间为2 d,污泥质量浓度在25 g/L左右时,系统对CODCr的平均去除率为65%~80%,其中膜的截留贡献率为5.6%左右;系统对氨氮的平均降解率为28.6%,其中膜的截留率为4%左右。膜组件经水力清洗、酸碱清洗和离线清洗后,能获得较为理想的通量恢复率。  相似文献   

9.
王飞  沈建兵  王岩松 《广东化工》2015,42(6):137-139
采用外置式膜生物反应器(MBR)工艺对河源市七寨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渗滤液进行处理,设计处理规模为300 m3/d,出水水质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和《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2008)中一般地区渗滤液出水标准较严者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垃圾渗沥液处理技术综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垃圾渗沥液处理虽然在各国开展的时间已较长 ,迄今尚无比较切实有效的方法。作者全面分析比较了国内外渗沥液处理技术和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1.
张娇  孙秀  袁朝 《辽宁化工》2013,(11):1311-1313
膜生物反应器是一种将膜分离技术和生化反应器相结合的新型高效污水处理技术,在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和应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阐述了MBR工艺在处理垃圾渗滤液方面的国内最新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膜污染问题及其控制方法;预测MBR工艺在垃圾渗滤液处理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采用内置一体式好氧MBR,选择DO2~4mg/L、HRT4d,容积负荷1.7kgCOD/(m3·d)、污泥负荷小于0.23kgCOD/(kgMLSS·d)的工艺参数,在常温下对生活垃圾渗滤液进行处理,中试试验结果表明MBR对COD的去除效果很好,平均去除率为89.8%,上清液COD的平均去除率为85.3%;MBR对NH4 -N的平均去除率为61.7%,但去除效果存在波动;处理出水中磷含量能达到排放标准。另外,结合水力冲洗和化学清洗对污染后膜进行了清洗,并通过扫描电镜对膜表面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3.
新型生物膜反应器对生活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工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文采用新型生物膜反应器系统对某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进行小型现场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当平均温度为15℃时,采用该新型生物膜反应器在4~5 d内即可培养出一定厚度的驯化微生物膜并开始稳定地降解污水,各主要污染物指标的降解率均在95%以上,不使用高价的反渗透或纳滤系统即能稳定地达到国家垃圾渗滤液污水处理排放标准。该系统流程简洁、操作简单、工艺先进、无污泥产生、运行成本低,可应用于垃圾渗滤液等含高浓度难降解有机物污水处理,是有发展潜力的新型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14.
李震  麦穗海  董莹  周振 《净水技术》2013,32(5):31-35
针对目前垃圾渗滤液用膜生物反应器(MBR)系统处理效果不佳、运行不稳定的问题,通过理论模型预测分析了渗滤液系统MBR的污泥浓度及其构成。结果表明垃圾焚烧厂的渗滤液MBR存在污泥浓度过高(22.0g/L)的问题,如果采用厌氧微网预处理则能将污泥浓度降低约50%,可大大提高MBR的运行稳定性。填埋场渗滤液MBR则存在处理年轻期渗滤液污泥浓度过高,而污泥浓度和污泥活性会随填埋龄增加迅速下降的问题,建议采取必要的预处理措施降低年轻期渗滤液的污染物负荷,改善中、老年期渗滤液的可生化性能,提高以MBR为主体的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的运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垃圾填埋场的垃圾渗滤液的特点,膜技术在垃圾渗滤液处理中的应用,膜技术在处理垃圾渗滤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分析了膜技术的优势并提出膜技术在垃圾渗滤液处理中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董建威 《广东化工》2014,(7):154-155,159
文章在分析垃圾渗滤液水质特征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该类废水处理过程中常用的各种预处理、生物法、膜技术及其他组合工艺技术,提出了目前在垃圾渗滤液处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吴惠鹏 《广东化工》2009,36(6):127-129,261
文章旨在通过对渗沥液水质特性及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提出渗沥液处理设施设计、建设及运营过程中应谨慎考虑的技术重点,同时通过对目前国内外主流渗沥液处理技术与运用实例进行归纳总结与分析,结合笔者自身工程设计经验对处理渗沥液的工艺路线进行了探讨并进行了合理性分析。  相似文献   

18.
MBR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短程硝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现象及机理,研究表明,反应器内存在较好的短程硝化效果。考察了DO、Ph、C/N等对有机物和氨的去除效果以及对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pH值为7.0~8.5,温度为25℃,DO为0.75 mg/L的条件下,短程效果最好,亚硝态氮的积累稳定在90%左右,氨氮去除率可达95%以上,但总氮去除率仅有50%,其原因是碳源不足。  相似文献   

19.
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中场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庆  樊霆 《浙江化工》2005,36(10):37-40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因受降水、场龄等因素影响,水质水量变化较大.本文结合国内外工程实例,介绍了不同场龄渗滤液相应具有代表性的处理工艺,并通过比较这些处理工艺的机理、处理效果及优缺点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垃圾渗滤液的来源和特点.结合近年来垃圾渗滤液处理的工程实际和实验研究情况,综述了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技术和研究进展,并在比较现有这些处理方法的基础上,对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的研究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