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高能电子束辐照接枝法,将丙烯酰胺(AM)接枝到亚麻织物的表面。红外光谱图表明AM成功地接枝到了亚麻织物表面。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单体质量分数、浸泡时间和辐照剂量3个因素对接枝率的影响,最佳工艺条件为AM溶液质量分数为25%,浸泡时间为25min,辐照剂量为65kGy。对最佳工艺条件下的织物的性能进行了测试,热重分析表明接枝以后的亚麻织物的残炭率由9.14%提高到了17.51%,最大质量损失速率时对应的温度由386.1℃变为381.7℃,最大质量损失速率由2.35%/min降低到1.33%/min,织物的热稳定性得到了改善。亚麻织物的白度仅有较少的下降;折皱回复角比接枝之前下降了11.62%。  相似文献   

2.
电子束预辐照聚乙烯醇纤维接枝丙烯酰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较高强度较高模量的聚乙烯醇纤维为接枝基体,丙烯酰胺为接枝单体,研究了高能电子束预辐照接枝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接枝后纤维的力学性能变化,并对接枝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电子束预辐照维尼纶纤维接枝丙烯酰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德松 《高分子材料》1997,4(1):14-15,23
以帘式电子加速器为辐射源,研究了电子束预辐照维尼纶纤维接枝丙烯酰胺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测定了接枝维尼纶纤维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4.
丙烯酰胺(AM)较马来酸酐(MA)有更高的接枝率。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对AM/MA体系接枝的织物进行结构分析发现,AM与MA都接枝到织物上;利用核磁共振测试分析AM接枝涤纶织物的接枝机理,是涤纶大分子链α-H所在碳原子及部分脂肪链中的CH2与AM发生接枝;抗熔滴测试发现接枝AM/MA后的织物抗熔滴性能得到提高;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主要是骨架炭层起到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5.
利用电子束引发丙烯酸单体接枝尼龙66织物,研究不同接枝条件对接枝反应的影响。利用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分析仪(TGA)、扫描电镜(SEM)以及YG065型织物强力仪研究了接枝前后织物的化学结构、热性能、表面形貌及力学性能变化,并通过垂直燃烧评价接枝织物的抗熔滴性能。结果表明:红外谱图1720.2cm-1等处出现单体中羧基的特征吸收峰,说明丙烯酸成功接枝到尼龙66上。接枝后,尼龙66织物的抗熔滴性得到显著改善,主要因为交联状炭层骨架对纤维熔体的支撑作用,但力学性能有一定程度降低。随着接枝率的增加,尼龙66的初始分解温度逐渐降低,成炭性能明显提升,织物损毁长度变短,熔滴速率更低,而断裂强力有轻微提升。  相似文献   

6.
锰盐引发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本文研究了以锰盐为引发体系的淀粉和丙烯酰胺的接枝共聚反应。除了研究一般反应条件如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单体浓度对接枝反应的影响之外,还着重研究了淀粉用量、介质pH值、淀粉团粒大小对接枝的影响,以探讨淀粉在接枝共聚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等离子体接枝EVA共聚物薄膜阻燃性能的研究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 V A 含量的 E V A 共聚物为基础,尝试通过等离子体接枝方法接枝甲基丙烯酸、丙烯酸和丙烯酰胺促进聚合物热降解成炭性能,以达到聚合物阻燃的目的并对其燃烧性能作了全面的表征。本工作表明等离子体接枝确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开发的新型阻燃途径,文献中尚未见到有关报导。  相似文献   

8.
明胶接枝丙烯酰胺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凝胶层析法对明胶接枝丙烯酰胺的产物进行分离,研究了反应条件(明胶和丙烯酰胺的酸比、引发剂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对明胶接枝物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影响,跟踪了反应过程中产物分子量分布的变化,揭示出明胶接枝丙烯酰胺反应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9.
亚麻化学接枝共聚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研究了利用铈盐引发丙烯腈与亚麻接枝共聚反应。FT—IR证明-CN已接到亚麻纤维上,SEM照片表明,接枝后的亚麻纤维表面有凸起而变得粗糙。X射线衍射谱图显示接枝后亚麻纤维的结晶度下降。探讨了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接枝反应时间、温度对接枝聚合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涤棉混纺织物是目前用途最广的面料品种之一,其亲水改性是功能纺织品的研究重点。采用电子束辐照方法将丙烯酰胺(AM)接枝到涤棉上,以提高混纺织物的亲水性能。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表征了改性织物化学结构,证明AM已接枝到混纺织物上;研究了辐照剂量、单体质量分数、七水合硫酸亚铁质量分数等因素对接枝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接枝率随辐照剂量、单体质量分数以及阻聚剂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当辐照剂量为165 k Gy,单体质量分数为60%,七水合硫酸亚铁质量分数为1%时接枝率最大,达23.23%。接枝后织物的亲水性随接枝率的增大而增大,且经30次洗涤后,混纺织物仍具有良好的接枝率。  相似文献   

11.
李灼  李岩  于涛  王晶晶 《复合材料学报》2023,40(5):2566-2574
近年来,植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因具有绿色环保、高比模量和低成本等优点被国内外广泛关注,改善其易燃和易吸水特性成为这些年的研究热点。为研究阻燃植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吸水特性,以亚麻纤维增强酚醛复合材料(Flax/Phenolic,FP)为研究对象,利用甲基膦酸二甲酯(Dimethyl methylphosphonate,DMMP)接枝的方法对亚麻纤维进行阻燃处理,探索最佳处理工艺。研究DMMP接枝阻燃复合材料的吸水性及吸水对于复合材料阻燃性能和拉伸性能的影响,并与物理浸渍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DMMP接枝法具有更高的阻燃效率和更好的抗吸水性能。相较于DMMP物理浸渍,由DMMP接枝亚麻纤维所形成的化学键难以被水分子所破坏,吸水30天后,DMMP接枝的复合材料的极限氧指数(LOI)、垂直燃烧性能、放热和烟雾释放相较于吸水前并未发生明显改变,吸水后阻燃性能保持良好。另一方面,接枝法对于吸水后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的负面影响也低于物理浸渍法。  相似文献   

12.
亚麻化学接枝动力学原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亚麻纤维化学接枝的动力学原理,并用实验证实了其化学接枝反应受到引发剂和接枝单体浓度、反应温度及时间的影响,实验结果与动力学理论相一致,为优选亚麻纤维的接枝工艺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在电子束加工设备中,聚焦系统和偏转系统是决定电子枪性能的关键因素。介绍了电子束聚焦、偏转技术的原理和特点,归纳整理了电磁透镜结构的优化结果、电子束聚焦规律以及减小束斑像差控制等方面所取得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电磁透镜控制电子束加工中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电子枪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通过热释放速率(HRR)、总热释放量(THR)、有效燃烧热(EHC)、CO产率、CO2产率以及烟释放总量等指标,研究了杨木胶合板的阻燃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磷酸氢镁和二氧化锆阻燃剂单独使用时,都能够在杨木胶合板燃烧过程中降低热释放速率、总热释放量、有效燃烧热、CO2产率以及烟释放总量,增大CO产生速率,但阻燃效果不理想;而磷酸氢镁与纳米二氧化锆复合阻燃剂,可以在杨木胶合板燃烧过程中产生协同效应,并且使用此复合阻燃剂的杨木胶合板在点燃190 s后即停止燃烧,其阻燃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改善氢氧化铝阻燃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氢氧化铝粉体可用作塑料、橡胶等高聚物的填料,氢氧化铝的晶体结构、粒度、颗粒形状、表面性质等决定其填充性能。本文中简述了氢氧化铝的阻燃特性,介绍了通过氢氧化铝微粉化、高纯化、表面改性等途径和协同效应改善氢氧化铝的阻燃性能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16.
以二苯甲酮(BP)为光敏剂,采用两步表面光接枝法将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Am)单体接枝到低密度聚乙烯(LDPE)表面,赋予LDPE表面温敏性。通过红外光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LDPE-g-PNIPAAm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调制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技术和表面水接触角测定法研究了LDPE-g-PNIPAAm的温敏性;讨论了引发剂浓度、光还原时间、单体浓度和光照时间对接枝率的影响。结果表明,LDPE-g-PNIPAAm具有温敏亲/疏水性,其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在33℃左右。增加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延长光还原时间和光照时间都能使接枝率增加;且可以通过调节这4种因素来控制接枝率。  相似文献   

17.
在常压条件下采用空气介质阻挡等离子体处理氟橡胶表面,使之表面活化,进而在氟橡胶表面分别接枝丙烯酸和丙烯酰胺单体,研究表明,接枝改性能显著改善氟橡胶表面的浸润性.采用表面水接触角的变化表征了改性氟橡胶表面的浸润性,结果表明接枝丙烯酸的最佳条件为接枝时间60 min、温度60℃,其最小水接触角为40°;接枝丙烯酰胺的最佳条...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织物燃烧后损毁长度测量中各种影响因素的分析 ,找出各影响因素的分量 ,进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从而使确定产品的合格与否更加可信。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织物燃烧后损毁长度测量中各种影响因素的分析,找出各影响因素的分量,进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从而使确定产品的合格与否更加可信。  相似文献   

20.
本工作用硝酸铈铵作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作交联剂,将丙烯酰胺与洋芋淀粉进行接枝共聚,然后水解,从而制得了超高吸水性聚合物。该样品在室温下24h内可吸蒸馏水5085倍,远高于同类样品的文献报导值。对影响材料吸水能力的主要因素,如单体及引发剂浓度、氢氧化钠用量、水解反应时间等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获得了最佳反应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