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6,(8)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地区之一。壮族通过与其他民族交流,经过长期的吸收、消化与沉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装饰元素。文章通过挖掘壮族传统装饰元素的精髓,将传统元素融入新材料,再结合现代家具设计理念,使现代家具产品更具文化内涵。希望文章能促进壮族文化与壮族地域特色家具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赵冶  熊伟  谢小英 《华中建筑》2012,(2):147-151
长期以来壮族传统聚落及民居的保护与发展较为滞后,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如何保护壮族传统聚落及民居,传承民族文化,发展特色民族旅游业成为日益紧迫的时代命题。该文以龙脊古壮寨为实例,反思其保护与发展中的种种问题,探讨了保护与发展的范围和策略,希望能对壮族传统聚落及民居的保护提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1):113-114
广西是壮族人民聚集最多的地区,对于历史悠久而又绚烂多彩的壮族传统文化,广西高校应该充分发挥文化高地和人才高地的作用,在校园社团文化建设中,积极推进壮族文化传承,为广西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4.
正壮族传统典型元素的艺术特征及其研究价值在我国的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中,壮族是人口最多的一个,它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其艺术文化丰富多彩,无论是从音乐舞蹈、服饰文化,还是从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上看,都具有它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1.绚烂多姿的壮族锦绣壮族锦绣包括织锦和刺绣。其中壮族的织锦可简称为"壮锦"。壮锦是中国四大名锦中,唯一的一种来自民间的织锦。由于来自民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0,(6)
天琴经书是一部记载壮族先民原始宗教信仰民俗的"天书",蓄积壮族先民丰厚的信仰民俗文化精髓,内隐壮族先民多元的信仰民俗仪式,保留着壮族先民原始的生计民俗及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与生命观念,折射着壮族先民独特的精神民俗。研究壮族天琴经书,对走进壮族精神世界,了解壮族精神民俗,弘扬壮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精神,提高壮族文化自信,凝聚壮族力量,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0,(5):27-32
榕树崇拜是壮族重要的民俗信仰,起源于壮族聚居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原始社会特殊的社会心理。它通过榕树隐喻壮族人民利用自然资源配置以实现自我标立,从而突出其民族"保护神"形象。随着传统民俗信仰神秘色彩的褪去,榕树崇拜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生态信仰、社会制度表征及其指向的凝聚作用、平台作用,其实践理性作为一种绿色动员令,在当今仍然具有积极的社会建构性。广西崇左市的"大榕树课堂"使传统的榕树崇拜在今天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壮族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种有益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7,(4):26-27
五色糯米饭作为左江流域壮族的特色饮食,它整合了左江流域壮族人民的情感、信仰、道德和审美等因素,凝聚着丰富的壮族文化。运用文化人类学理论和方法,探讨左江流域壮族五色糯米饭蕴含的原始自然崇拜、审美观、祖先崇拜信仰、强身保健意识、以"糯"为贵的思想、道德规范、族群认同观等七个方面的文化内涵,促进人们对左江流域壮族五色糯米饭的了解,使人们更深地认识左江流域壮族这一族群。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0,(6):9-12
文章通过考察访谈、文献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壮族天琴艺术的基本特征、文化内涵、主要价值等进行了一些分析,提出壮族天琴艺术主要特征是悠久性、地域性、多元性;天琴艺术的文化内涵蕴含"天人合一"思想、民本思想、开物成务、建功立业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主体的组成部分;壮族天琴艺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民俗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8,(10)
<正>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日,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你知道吗?这一天不仅是壮族的传统歌节,还是瑶族、侗族、苗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哦!2014年,"壮族三月三"申遗成功,"壮族三月三"将壮族文化推上了国际舞台。广西是壮族人民的主要聚居地,他们在这一天会举行什么活动呢?大家一起去看一看吧!对山歌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日是壮族人民的"歌圩节"。相传,古代有一位刘三姐,她从小聪慧过人,12岁就能出口成章,以歌代言,名扬壮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0,(6):1-5
从1985年第一篇学术论文的刊发到2004年,壮族天琴文化研究基本处在停滞状态,2005年之后才重新走进学界视野。人们重视天琴文化的本体描述与解读,以"天琴"为微观个案,总结反思现代背景下民族传统文化与社区时空的互动关系及规律。近年来,随着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呼声的日趋强烈,探究天琴文化与现代社会融合的路径、策略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天琴文化研究虽处在起步阶段,但发展态势良好,与此同时也还存在较大发展空间,应进一步完善学科布局,立足更高站位,突破"广西界限",强化天琴文化的"带状"和"流动"研究,关注其对广西建设、对国家发展乃至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贡献,让跨界交流、跨境抒写、跨国对话成为研究常态,以取得更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