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Planning》2019,(6):118-126
基于轴辐理论构建多枢纽混合轴辐式物流网络,对降低京津冀区域物流网络成本、提高区域物流网络利用率进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网络成本最优为目标函数,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利用京津冀13个城市物流综合发展水平指标预测值,以遗传算法借助MATLAB进行求解,结果发现:第一,京津冀区域内货物运输以直通和一次中转为主要形式,枢纽节点为3个时,区域物流网络成本最优,廊坊、沧州和保定将成为区域物流枢纽节点,可以加大三地的物流系统建设;第二,物流网络成本随枢纽节点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枢纽节点数量存在最优解,合理的枢纽节点数量可以降低物流网络总成本;第三,构建轴辐式物流网络要综合考虑绕行和折扣系数对成本的影响,由于中转枢纽的增加,货物经多枢纽中转的绕行成本将大于货运量整合后运价折扣产生的规模效益;第四,折扣系数对网络成本影响较大,但对网络结构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2.
货运物流是区域城镇节点联系并形成网络的重要维度,是支禕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骨架”,其高效运转是城市群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利用互联网物流数据平台上各城市间的货运联系数据,对我国三大城市群的公路货运网络特征做分析,发现长三角、珠三角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多层次公路货运网络,分别以上海和广州为单核心;而京津冀的货运网络则以天津和北京为双核,网络结构相对简单,以核心城市向其它城市辐射的单向联系为主。进一步从货运网络的均衡性、稳定性、层次性三个角度对案例城市群的网络绩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物流网络的空间结构特征并不必然导致城市群网络绩效的差异性;一个成本更低、更快捷、更安全的物流网络有赖于城市群内城镇节点的合理分工协作,有赖于城市网络的组织协调,也有赖于若干不同层次门户枢纽节点的建立。研究结论对我国城市群跨地域货运网络绩效的提升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12)
本文以辽宁省14个城市物流节点为研究单元,选取2011年统计数据,利用熵值法和灰色关联分析对物流能力进行测度,依据测距结果进行物流节点类型层次划分,依此对辽宁省物流节点体系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并予以优化。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城市地下物流系统在规划设计中面临货运需求量数据缺失的难题,针对城市地下物流系统的适用性,建立了货运需求量预测模型,以优化其网络形态和性能。根据灰色关联理论、遗传算法和BP神经网络方法,提出了基于GRT-GA-BP算法的货运需求量预测模型,进而识别影响城市地下物流系统货运需求量的关键因素,并对影响货运需求量的关键要素的历史数据进行训练以预测城市地下物流系统货运需求量。以北京市某新区规划设计的城市地下物流系统货运网络为例进行了仿真计算,案例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本文提出货运需求量预测分析方法,能够为城市地下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提供数据基础,进而合理设计网络节点和通道的货运容量。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7):5-6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部署了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新战略,即"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区域性经济发展战略。三大战略对物流业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即按照三大战略的国际区域层次、国内区域层次、城市群区域层次,推动物流业一体化发展,密切物流与产业布局发展关系,打造通道化、枢纽化物流网络。为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战略性调整,建设跨区域物流通道,实现国际国内物流服务一体化以及城镇化地区物流服务的高效化,需要建设点线串接贯通的"一带一路"物流体系、水陆空并举的长江经济带物流服务系统、一体化的京津冀区域快速高效物流体系、网络统筹下的新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物流体系。同时,考虑到国际环境的深刻变化以及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的复杂形势,必须根据国内国际两大视角,形成既紧密联系,又内外有别的物流体系建设策略。在国内物流体系建设方面,要突出战略性、据点性物流枢纽节点建设,优化重要物流通道建设,推动辐射能力强大的物流服务系统建设;在国际物流体系建设方面,要加快国际物流大通道及枢纽建设,完善通道及枢纽建设机制,推动产业发展,加快产业"走出去"步伐。  相似文献   

6.
发展地下物流是满足物流发展需求、缓解货运交通问题的新途径。但在地下物流的实际应用中,建设影响因素复杂,从而导致单独新建的地下物流建设成本较高,阻碍了实际应用的进程。因此本文转变思路,对地下物流与城市基础设施整合的建设方式进行了探索,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综合管廊、轨道交通和地下道路三种城市基础设施进行重点研究。首先,本文对三种城市基础设施的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概括;在地下物流两级配送体系和地下物流网络形态类型基础上,对三种建设形式的基础设施规划进行了研究,包括节点、通道与网络形态规划,并对其具体整合形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断面设计和改造方案;最后对各建设形式的特征做了横向比较,为地下物流与城市基础设施整合提供了决策指导。  相似文献   

7.
引言 目前中国建设着世界上最大规模、最多数量的高铁工程,随着区域高速铁路网络的逐步形成,一些位于大城市的枢纽火车站正成为连接中心城市与区域腹地的关键节点。如何让这一关键节点发挥最大的效能是城市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北京目前正面临这样的考验。根据中国铁道部《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北京区域铁路骨干线路相应进行了调整和补充,  相似文献   

8.
城市绿道网络系统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近年来,国内外积极开展了绿道规划运动。梳理了国内外绿道的发展历程,归纳了不同阶段绿道的特征和借鉴意义,以上海市松江区为例,明确了松江区绿道的构成及类型。松江区绿道网络分为区域绿道、中心城区绿道2个层次和郊野型、都市型和社区型3种绿道类型;提出了区域绿道和中心城区绿道网络体系结构布局,并进行了绿道专项配套设施规划,可为同类城市绿道网络构建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地下物流系统是正在兴起的物流系统,能够缓解大城市日益严重的地面交通压力,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减少环境污染。物流节点是地下物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货物的集散和配送等活动。本文阐述了地下物流节点的意义与职能,根据地下物流节点的特点并分析了双层规划模型的优点,在双层规划模型基础上建立了从决策者角度出发的上层规划模型和从客户角度出发的下层规划模型,分析了模型的解法并在实例中用MATLAB中的fmincon函数求解模型并得到了满意的结果,验证了双层规划模型在地下物流节点选址应用中的实用性和科学性,为以后地下物流系统建设中物流节点的选址问题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分析预制构件生产基地选址规划关键影响因素,结合城市土地规划要求提出备选方案,通过灰色预测法对未来规划期各区域土地价格因素进行预测,并选择最佳物流路线;运用0-1整数规划方法建立选址模型并求解。以武汉市规划建设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基地为对象进行实证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应在黄陂区盘龙城及武湖区域进行选址,该计算结果符合实际,验证选址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铁路枢纽格局优化调整是一项战略工程,对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的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调整及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批复,上海铁路枢纽建设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需要充分发挥铁路枢纽对客运系统整合、城市空间引导、地区开发带动、产业物流支撑的作用。在分析铁路枢纽格局与区域及城市发展关系的基础上,从全球城市发展目标对铁路枢纽建设的要求着手,探索上海铁路枢纽总图格局优化调整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2.
机动车道路拥堵、步行环境恶劣和城市活力缺失是我国铁路站区最为常见的问题,而基于城市网络理论的视角,站区问题可以被归结为3个递进的层次:缺少功能节点、节点间未形成有效的连接、连接未被组织成有效的连接网络。从微观层次来看,建立连接单体首先应以路径作为空间基础,其次是对连接进行边界强化、秩序强化或功能强化;从宏观层次来看,站区连接网络的形成首先应具有足够数量的连接单体,其次是连接单体应被层级化组织。通过研究2005—2019年安徽省芜湖站枢纽核心区连接网络的变化过程,揭示其宏观演化机制和未来的变化趋势;通过分析芜湖站枢纽核心区连接网络的微观现状,指出网络各部分存在的问题;结合芜湖站区上位规划要求,提出针对性的改造策略。  相似文献   

13.
随着区域城际铁路的规划建设,城际铁路客运枢纽作为一种新型的枢纽类型,其功能定位、站址区位、周边土地利用等具有显著的特征。本文界定了城际铁路客运枢纽的内涵属性,从城市门户、交通服务、引导发展、城市节点方面分析了其系统功能;以枢纽交通功能与城市功能的变迁为出发点,提出了城际铁路客运枢纽三个典型发展阶段及演变进程;最后,结合城际铁路客运枢纽发展趋势,对枢纽布局选址、功能定位和交通衔接设施配置方面给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4.
《规划师》2016,(6)
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与物流网时代的到来,使陆港成为国际贸易物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后,我国出现了新一轮的陆港建设热潮,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郑州国际陆港第二站点(上街)作为郑州国际陆港的重要组成部分及与沿海港口联系紧密的联营合作子母港,对其规划建设有助于发挥其作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物流集散节点枢纽的作用。郑州国际陆港第二站点(上街)规划在分析区域发展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布局功能空间、有效梳理内外交通、统筹布局景观要素及构建综合支撑系统,将其打造成为主要承担工业生产原材料物流集散的第五代综合性工业物流陆港及综合、便捷、绿色、智慧的新型多式联运国际商贸物流枢纽,以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构建城市市域尺度下的绿色基础设施(GI)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为城市GI网络现状的认识、定位城市GI网络在区域范围内的级别,以及多城市生态网络的协同规划提供参考。提出了由景观组成、景观格局和城镇发展组成的一级指标;运用文献综述法和聚类分析法筛选、确定了二级指标;基于层次分析-变异系数法完成了各指标的权重赋值,构建了市域GI网络评价指标体系。以成渝城市群中四川省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对评价指标体系展开应用。首先,基于形态学空间分析方法(MSPA)准确识别各城市GI网络结构要素,分析得出各景观组成指标,运用Fragstats分析得到各景观格局指标,结合四川省年鉴相关资料确定了城镇发展指标。其次,采用加权叠加法基于评价指标体系对13个城市的GI网络现状水平进行定量分析评估,划分出GI网络水平等级。最后,归纳各城市的GI现状特征,并根据不同GI网络等级提出规划管控和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城市地下物流系统(Underground Logistics System,ULS),是缓解城市交通问题并提高物流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ULS网络形成及整体效益依赖节点的选址优化,尽管ULS当前作为城市综合交通物流系统的重要补充,但其节点的选址问题与一般物流选址大相径庭,而当前对ULS节点的选址方法研究还很缺乏。本文研究ULS节点选址的影响因素,借鉴城市物流、公交和城市轨道交通网络选址的相关研究,以ULS网络的经济、效率、便利、协同为目标,基于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Method,ISM)分析影响因素间的关系,构建因素的多级递阶结构模型。研究结论能够揭示ULS节点选址的一般规律并为进一步研究选址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从城市网络的视角讨论创新和大都市圈发展的内在联系,基于逻辑推演提出大都市圈城市创新网络的基本概念,并从理论上分析了其"多尺度"的空间尺度特征、"多中心"的空间形态特征以及城市节点与城市创新网络整体的关系特征。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长三角大都市圈为例,初步从实证角度验证了大都市圈城市创新网络的三大发展特征。长三角大都市圈城市创新网络存在于区域、国家和全球三个尺度,并且空间尺度越大,城市创新网络的功能多中心程度越低。上海在长三角大都市圈内承担的创新枢纽功能主要体现在国家和全球尺度上,区域尺度的枢纽功能则被其他次中心城市所分解。  相似文献   

18.
地下物流系统是通过自动运输技术与地下隧道或管道相结合,利用地下空间进行货物运输的新模式。在城市地下物流系统规划中,明确系统服务的货物品类,预测地下物流货运需求量十分重要,然而目前新模式下的运输单元、货物品类、货运量等尚不明确。本文首先是分析适应城市地下物流系统的运输制式,再根据运输制式与其他运输方式的接驳,制定城市地下物流系统的运输单元,然后依据运输单元规格对进入城市地下物流系统的货物品类进行分类和筛选,最后用两种不同维度的预测方法:地区生产总值GDP与货运量的关系,以及人均消费量与货运量的关系预测地下物流货运量,并通过算例验证。本文分析了城市地下物流运输制式、运输单元、货物品类,同时提供了城市地下物流系统货运量的需求预测方法,以期为城市地下物流系统的发展及规划提供有价值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9.
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和建设,是推动上海实现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发展目标的重大举措,有利于上海增强作为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和充分发挥区域枢纽功能.以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地区功能结构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及交通设施资源规划为边界条件,在对枢纽地区内部进行公交需求预测和客流集散区域及通道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明确规划期限、思路和原则,提出了枢纽地区内部公交驳运线路总体结构功能方案和不同阶段线路站点的推进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区域建筑能源规划融入城市区域详细规划的意义及形式,并指出在该模式下区域建筑能源规划在区域、地块、建筑3个层面的工作重点。着重介绍了地块间流网络的优化方法——线性规划和目标规划两阶段规划法。对各个地块能量转换技术的选择和区域能流网络的综合优化分析,为各个地块规划指标和规划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是将区域建筑能源规划的主要成果纳入城市详细规划文件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