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7 毫秒
1.
《Planning》2019,(2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新媒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一步发展,更让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面临更大的生存机遇和挑战。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主导地位也逐渐在被新媒体所取代。如何在这样严峻的环境下寻求发展,构建新的生存环境,是当前广播电视传统媒体寻求发展转型的突破点。新媒体借助自身强大的优势条件,不断在侵占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市场比重,使其发展面临重重困境。本文旨在浅析新媒体视域下,传统广播电视媒体该如何更长远的发展,对其发展的对策做简要分析,找寻最适合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5)
面对网络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都在转型,但传统媒体对新媒体属性和运作规律的认识仍不足,多数传统媒体在转型实践上仍存在误区。新媒体运营的基础是互联网,因而必须以互联网文化来理解新媒体的特征,以互联网思维来认识和运用新媒体的传播规律。这是观察传媒运作理念革新的一个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2)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强大的冲击。本文主要分析了新媒体的发展现状、传播特性,解读了新媒体优势,以现今国内广播媒体利用新媒体实现持续发展的实例,探讨了在新形势下,作为传统媒体之一的广播,如何利用新媒体实现媒介融合,提升自身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12)
2014年被称为"新媒体融合元年"。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我们获取资讯、知晓天下事的途径。在数字化时代,传统媒体转型势在必行,该怎么转?技术革新是一方面,最根本的还是要依靠自身的优势,找准自己的位置,加强创新意识、渠道意识、观点意识。媒体是百姓的传声器,是传播大众"声音"的舞台。新媒体融合,就是要构建符合时代进步、符合价值规律、符合新闻发展要求的新评论模式。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8,(3)
新媒体时代呼唤新的传播效果评估体系。笔者通过综合传统媒体新闻传播效果评估体系的构建,结合新媒体本身的传播特性,试图构建新媒体时代微信新闻传播效果评估体系。以媒体与用户、社会之间的关系为一级指标,媒体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包含媒体对用户的认知、态度、行为上的影响和用户对媒体的影响;媒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包含媒体对社会的影响和社会对媒体的影响两个方面。新媒体传播效果评估体系的构建最重要的是注重新媒体的交互性特点。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9)
作为新媒体中的佼佼者,微博独特的传播特点革新了信息传播方式,对传统纸质媒体产生了重大冲击和影响,成为新闻采集和发布的一个重要平台。本文以《安阳日报》官方微博为例,对微博在传统纸质媒体新闻应用中拓宽民生视角、增强读者互动和占领舆论主阵地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在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冲击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微博传播优势和双向互动交流优势。释放微博正能量,掌控微时代媒体话语权正成为传统纸质媒体步入微时代,顺应新媒体发展潮流,提高媒体公信力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8,(9)
在新媒体高歌猛进的势头面前,传统媒体如何在沉寂与复兴中选择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依托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互动性强、拥有海量信息等特征,打破时空界限的互联网已然成为新时代的宠儿,传统媒体的地位受到了冲击,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下正在寻找破冰之法。本文以"春晚跨屏互动"为例,探索电视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8,(10)
<正>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存在的概念,新媒体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后形成发展的媒体形式,是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计算机、移动设备终端等向用户传播信息、提供娱乐的传播形态与媒体形式。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移动电视、数字电影等都是新媒体形态。当代社会中新媒体已经被普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4)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壮大,网络平台也催生出一系列的新媒体,这些新媒体活跃于人们的日常传播生活中,与传统媒体形成互补,给传统媒体注入新鲜的血液。而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在新媒体环境下,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8)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异军突起,包括电视媒体在内的传统媒体受到来自新媒体的威胁。相比较而言,新媒体具有更明显的时效性和灵活性,但传统媒体,如电视媒体的权威性地位在短时期内也难以撼动。在这种形势下,当新闻事件发生时,电视媒体与新媒体合作进行联动报道就彰显出优势。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3,(6)
视听媒体的出现曾使得纸质媒体,尤其是报纸行业,感受到巨大的威胁。电视以其传播的及时性、现场感、声画结合等突出特点,迅速地争得了新闻媒体的一席之地,赢得了广泛的受众。新世纪以来,网络的发展迅速,互联网普及率迅速提高。新媒体的兴起对传统媒体有着巨大的冲击。有人认为,纸质媒体的终结,甚至电视媒体的衰落将成为若干年后不争的事实。互联网以其迅速及时、多方互动、资源整合等众多优势冲击着传统媒体。但是,新媒体的发展并不能说明它能够将传统媒体取而代之。本文就电视新闻在新媒体的刺激下所进行的努力和革新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4,(5)
新媒体是一种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上的"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大数据时代,数据将成为媒体的"富矿"与核心资源,新媒体也呈现出有别于传统媒体的传播范式,但也存在不可忽视的传播风险。大数据时代的新媒体的发展,既面临着技术问题,也面临着策略重构的问题,将对未来的媒体生态和发展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5,(34)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相渗透、融合成为传媒业发展趋势,这种趋势是媒体抢占新的舆论阵地和市场的必要手段。推进传统广播与视听新媒体面向市场进行资源整合与拓展,正是为了在日渐激烈的媒体市场竞争中重新赢得战略优势。通过分析传统广播与新兴视听媒体融合的现实背景、具体实务及战略思路,可以看出传统广播在转型期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4,(6)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网络的迅速普及,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视听新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形式,极大改变了媒体行业的信息产生方式和传播手段。在媒介融合的不断推动下,视听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是一种必然趋势。本文对视听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态势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3,(6)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传播渠道多样化的时代,互联网的每一次创新,新媒体的每一次进化,都给单一的传统媒体带来一波又一波冲击。如果报纸不再是获取信息的必需品,该何去何从?本文将从报纸的优势入手,探索从危机中突围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3,(4)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媒体环境的深刻变化,同时深刻影响了信息传播路径与受众选择、接收信息的方式,而根植于新媒体技术的社会化媒体更是将其效应扩大化,以至有研究者认为信息碎片化时代已经来临。本文旨在分析信息碎片化所塑造的媒介环境及其对于传统媒体新闻策划带来的影响,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传统媒体当前进行新闻策划所面临的优势、劣势、威胁与机遇,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新闻策划应当坚持的原则和操作规范。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8,(7)
如今,相较于传统媒体传播技术而言,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发展令人瞠目结舌。依靠其传播速度快、传播面积广、传播信息丰富等诸多优势,新媒体逐渐变成信息传递的正统途径,包括人们日常使用的搜索引擎、QQ、微博、微信仅仅只是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冰山一角。新媒体除了具备传统媒体所具有的一切功能,还具有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便捷性、共享性和个性化特点。凭借这些特点,新媒体迅速颠覆了传统媒介的霸主地位,甚至在教育领域对诸多学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思政教育正是其中之一。现如今,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要在转变中谋发展,必须要做的就是把握好新媒体传播技术提供的高效平台,积极的将学科教育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利用新媒体的传播学优势,不断地完善新媒体背景之下的思政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3,(17)
手机媒体的发展前景目前认为是在与传统媒体的对接上,突出其便利信息终端的优势,以克服传统媒体在时效性、地域性上限制。但手机媒体在与传统媒体对接融合上存在着诸多问题,在文本中我会结合多方观点分析手机报、手机电视等手机传播形式的发展机遇和限制因素。手机媒体被称之为"第五媒体"如何发展特色增加活力是手机媒体产业化发展的关键,也是本文的侧重点。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9,(9)
科技创新是国家强盛、企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重要保障。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丰富了科技传播的主体和传播手段。因此,如何充分理解新媒体环境下科技传播的新机遇、新趋势,利用新媒体传播的新特性,探索科技传播的新模式和新策略,提升科技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使科技知识真正服务社会成为当下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3,(6)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发展,新媒体迅速发展对传统媒体形成巨大冲击。在新媒体背景下,报纸只有实现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战略转型,重塑自己的竞争优势,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