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5,(15)
文章对现当代女性摄影作品及其中女性形象的消极情绪进行界定。女性摄影家通过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将原有消极情绪进行转化,形成女性特有的感伤力量,这种力量被融入作品形象,以期建立一种有别于男性视角的解读方式。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3)
让女性发声,争取与男性同等的社会权力,是自女权主义在法国诞生以来,无数的女权主义者都为之奋斗的目标。随着20世纪60年代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妇女意识的不断觉醒,女性不再按照男性的价值观念来看待自我,而是不断寻求着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随着时间的发展,女性话语在不断被倾听,被尊重,而在这个过程中,媒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19世纪末开始,女性建筑师登上建筑史舞台,直到今天,女性建筑师逐步摆脱了以往"附属品"的印象,在建筑行业占有了一席之地,并通过独特的设计手法,让我们看到了区别于男性审美主导的、以女性审美为指向的设计作品。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对建筑形式语言中的女性指向进行研究,归纳总结出具有女性特征的建筑语言特点,试图寻找男性指向与女性指向在语言建构方面的差异,提出结合不同性别指向的形式语言进行创作会成为建筑设计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21)
语言是为了满足社会交际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男性和女性所使用的语言是有区别的,女性的语言带有自己的特色,这一现象已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对Robin Lakoff的《语言和女性的地位》一书中女性语言的特征作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5)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女性绘画有了一定的发展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进步。女性以自己对生命的深度体验、对生活的细致感受和高度的亲和力创造出了不同于男性绘画的生动艺术作品,从而促进了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18)
当今社会不断在发展,不断在进步,女性在当今世界的地位普遍上升,她们的权利和义务在各个领域与男人大致平等。在文学领域,不仅女性作家显示出了强大的力量,而且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也层出不穷,"文学女性化"倾向已经成为热门话题。在这样的背景和条件下,对女性文学和对文学中女性形象的研究,便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沈幼菁 《新建筑》2005,(1):69-70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北京、武汉两地的女性建筑师执业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根据调查结果重点分析了中国女性建筑师的处境和面临的问题,并进—步探讨女性建筑师应如何扮演这一独特的社会角色。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32):16-17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当时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语境中,中国女性文学发展也迎来了第一个高潮。诸多女性作家在自我书写的同时,也将目光投向了男性,先后塑造出了多个男性形象,并在性别表征、外部形象、心理活动和情感特征等方面呈现出了群体性特点。对这些特点的分析和解读,可以获得对女性作家、作品和时代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1)
新时期长篇文学作品多是塑造出成功的男性主人公,而所提及的女性,却多是男性背后的女性,这些女性的主要特征是依赖性强,阴柔、没有主见,哪怕是以女性作为文章主人公,也并没有把女性作为可尊重的独立的个体去写。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越来越多的作家把关注点放在女性身上,不再是传统女性的阴柔、不独立、需要依附于他人的那一面。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12)
女性服饰的变化发展,与男女两性的社会地位有着密切关系。在中国封建社会,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因此,女性服饰的变化发展,不仅受当时社会规范的制约,也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男性的需要。到了近代,在民主革命的影响下,女性的自我意识不断觉醒,她们追求妇女解放,提出了变革服饰的要求。废缠足、改良旗袍盛行以及女尚男装等新趋势,都体现了女性要求男女平权的思想。然而,到了当下社会,女性服饰的中性化趋势日益突显,女性追求平等进入了另一个极端。  相似文献   

11.
赵敏 《建筑创作》2004,(3):122-123
本文围绕着建筑设计领域中知名建筑师男性占绝大多数这一现象,分别从历史原因、女性生理及心理特点、社会原因三个方面挖掘其根源所在,指出现阶段女性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优势与不足,并展望了今后更多职业女建筑师的出现给建筑设计市场带来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6,(1):65-70
女性长期以来的角色都被男权中心文化设置在"第二性"和"他者"的位置上,丧失了自我的主体地位。新时期的女作家们通过小说文本对"男性英雄主义神话"和"女性神话"的角色反叛与颠覆,表达现代女性希望找回真我,重新确定自己的文化身份的强烈愿望,体现了女性突破男权中心文化禁锢,追求独立人格的现代品质。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3,(23)
通过分析《灿烂千阳》中女性与自然的亲密性、女性与自然与生俱来的母性关联和女性的生活经历正如大自然的四季变化,揭示出女性和自然的内在关联。女性具备自然的特点,自然具有女性的特质,女性比男性更亲近自然。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3,(1)
许多评论家认为威廉·福克纳是一位男性意识极强的作家,这尤其体现在他对女性人物的塑造上。本文从社会性别的研究角度分析《我弥留之际》中轴心人物艾迪.本德伦被塑造为失语的、孤独的、否定语言及抗拒母性的女性的原因,认为她是美国南方社会文化观念的产物。这证明福克纳既不同于其他男性意识较强的男性作家,又不同于女性主义者对女性的诠释。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5,(18)
身体的内涵,源于社会精神的塑造,并由它的形态和内在精神创造出文化的形式。数千年的人类历史曾一度由男性主宰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女人则被视为被占有的对象。文章根据对人的欲望的探究,分析男性艺术家和女性艺术家表达方式的差异性,探讨女性身体在绘画语言中真正的定位和本质。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7,(1)
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众多小说都以女性人物形象为中心,男性人物形象为陪衬。《雪国》是川端康成唯美主义代表作,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对女性人物心理的刻画细致入微。在《雪国》中,川端康成通过对驹子和叶子两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体现了日本传统女性的人格和心灵之美。本文以小说《雪国》中女性人物形象为切入点,分析川端康成对女性人物的心理刻画。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7,(25)
王安忆短篇小说《发廊情话》的叙事视角,从"上帝视角"过渡到"内聚焦型视角",引出"内聚焦视角"的女性主体性主题。其叙述者类型主要有客观叙述者、干预型叙述者、不可靠叙述者,分别暗示男性主体、作者对人物的主观态度、对女性主体性的讽刺和反思;本章叙述时间的特色是"扩述"的运用,柔和地调和主题的强烈批判性;本章对比两种男性话语,但只是不同表现形式的男性主体话语。小说独特的叙述特征与女性主体性缺失的主题意蕴是融为一体的。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4,(6)
广告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带有鲜明的性别属性。从提线木偶般从属于男性的地位,到逐渐觉醒挣脱兴起女性主义思潮,发展为独立自信形象,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变迁是对性别意识形态控制的一种挣脱,也是思想上的革新和崛起。但广告在对女性形象塑造的过程中,以男权话语阴影下的女性主义广告为例,明显的呈现出男权话语与女权主义的矛盾,解决这一迷思对重新构建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9,(27):24-25
笔者将通过对《红玫瑰与白玫瑰》一文的细致品评,来试图分析张爱玲这篇文章笔下的玄机,张爱玲以男性视角的身份对两类女性做出观察、解读和定义,在这些充满强烈"道德性"色彩的语句背后,我们可以看到男性对女性身份的框定和他者化。无论是因为影响了男性前途而惨遭污名化的"魔女",还是以男性为大、无私奉献的"圣女",都是完全活在男性阴影的笼罩之下,有意无意中成为了男性的附属,消失了自我的个性色彩,女性社会地位随之消解。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6,(11):10-13
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塑造了一个心如蛇蝎的复仇女性美狄亚的悲剧形象,本文尝试从米勒特的妇女形象批评理论,研究欧里庇得斯对美狄亚形象的塑造,分析男性作者笔下的女性形象所处的受支配、不平等的地位,从而引入一种女性视角来重新认识美狄亚的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