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Planning》2014,(5)
虚拟演播技术因其特殊的系统构建、工作原理,在实践应用中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本文通过麦克卢汉的三个重要媒介理论"媒介即信息"、"媒介即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从"术"到"论"的层面对虚拟演播室做简单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8)
本文以小说《白鹿原》的改编版本——广播剧版、戏剧版、电影版为研究对象,运用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理论分析文学作品跨媒介改编的媒介选择问题,得出媒介对信息具有偏向性的结论。并认为某种媒介并不具有相对其他媒介的绝对优越性,关键是找到最佳的媒介方式来获取、呈现、交流某条信息。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2)
本文从传播学者麦克卢汉的著名论点"媒介是人的延伸"出发,剖析了互联网对于社会个体及社会个体间关系的改变,指出互联网延伸的是一个日渐完整的社会个体,并为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开拓了新的关系空间。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7)
本文从私人情境、公共情境、人际传播情境以及大众传播情境这四个方面,来比较分析微信与微博在媒介情境上的变化。进而结合麦克卢汉和梅罗维茨的媒介观点,分析这一媒介情境变化对用户心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9)
西方著名古典学家埃里克·哈弗洛克是媒介环境学多伦多学派第一代的代表人物,是被尼尔·波斯曼誉为和麦克卢汉、苏珊·朗格并列的伟大学者。他的代表作《柏拉图导论》体现了他的主要观点———希腊文化从口语到书面传统的转移对人类思想文化的形成有深刻的意义。他的理论给媒介环境学提供了营养,对媒介环境学的基本问题成形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6)
"媒介审判"现象一直为人诟病,这种超越司法程序的媒体审判实质上是媒介舆论监督功能的畸形化。本文对陈永洲事件进行简要回顾,结合相关法律知识探析隐藏在事件背后的"媒介审判"行为,从而为我国规避"媒介审判"提出相关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8,(6)
传播学是新闻传播学科的一门基础理论课,该门课程理论性较强,教学难、理解难、学习难的问题一直以来普遍困扰着老师和学生。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随着媒介融合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学生对传播学产生了误解,认为传播学理论"过时",与媒介融合发展趋势有"脱节"现象,并较大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本文试着从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师资水平等方面,分析媒介融合背景下传播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从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开展媒介融合素养教育等方面提出对传播学课程的教学思考,以期为传播学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16)
1964年,加拿大人麦克卢汉发表了其代表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提出了"媒介及讯息"的论断,一时间有关"技术决定论"的争论层出不穷。也许谁都没有想到,半个世纪后,随着科学的发展,技术的革新深刻的影响甚至"决定"着社会的变革,尤其是新闻业界的革新。有媒体将2013年称之为"大数据元年"①,似乎一夜之间几乎所有世界级的企业,都将业务触角延伸至大数据产业。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Z1):85-88
大数据时代人们的媒介应用在发生着改变,可以随时随地随时运用,也能在多种终端自如跨屏,移动互联带来了始终在线的生活,但也进一步碎片化了人们的注意力,应运而生了各种"微"应用,传统媒介"受众"的被动性再一次消解,"受众"高举"用户"的大旗,智慧的媒介让人们充分体验到"人体延伸"的便利与力量。  相似文献   

10.
建筑具有一般媒介的属性,即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从媒介概念出发,可将建筑传播的信息分为可读、选读、必读三种层次。本文从提升建筑信息的"可读性"、强化建筑信息的"选读性"以及实现建筑信息的"必读性"方面,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对重塑建筑的场所感来提升建筑的媒介性进行了探讨,从而为建筑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开宗明义:《媒介即信息:微博即信息》是这篇文章的标题——冒号前的部分,将是这篇文章的引用论点;冒号后的部分,将是这篇文章的最后结论。但凡对传播学领域稍作涉猎的人应该都会了解到加拿大人马歇尔?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的著名命题,然而任何简单的概念一旦铺陈开来都是极为繁复的处于动势当中的纵向(时间)的“流变”及横向(时代)的“一环”, 本文试图以微博:时下最为私人化的媒介为切入点提出新视角,新问题,挖掘出“媒介即信息”在21世纪的今天的新领域,新意思。也许,很多人会对这种不乏“文艺腔调”的“抽象思维”和“逻辑证明”颇多微词。然而,一篇论文也可以缺少思辨的色彩,也可以不在于提供艰深复杂的抽象概念的演绎,而只是寄望于将“有限的理论”与“无穷的实际”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9,(5)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已经渗透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流行文化的生产与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被称为人造锦鲤的火箭少女杨超越引起了新一波偶像崇拜,转发杨超越式的锦鲤图片成为一些网友的惯常行为。吹爆人设的杨超越既是商业流量的聚集,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已经无法自拔于对媒介的盲目崇拜。本文试以锦鲤崇拜现象入手,从媒介技术、传受关系和受众心理等方面来分析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崇拜现象,希望能对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延伸进行理性再思考。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6,(35)
现阶段,医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尚未得到医学院校的应有重视。文章以实践为基点,将媒介素养教育、教师科研、课堂教学三者融合起来,探索"一体两翼"的媒介素养教育路径,并对未来医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正>1引言在视觉文化主导的媒体时代,当建筑界对建筑的诠释越来越依赖于透视图像等再现媒介时,传播学巨匠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r)的"媒介即人的延伸"理论使建筑界从透视再现所造成的麻木中惊醒。他指出,媒介是人体个别感官的技术延伸,改变了人的感官比率和感知模式;媒介的性质表现为"使人的感知活动在新的技术形态中受到肢解和延伸,以及由此而进入的催眠状态和自恋情结"。~([1]30)因此,在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3,(5)
"媒介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浸透着人类渴望突破自身交流困境的努力"。①那么是技术决定了传播媒介的发展,还是人决定了传播媒介的进化?未来会是什么样的图景?凯文·凯利说:"生命已经征服了地球上大多数非活性物质,接下来它就会去征服技术,并使之接受它那不断进化、常变常新且不受我们掌控的进程安排。"真的会是如此?本文以"媒介技术决定论"学者的观点为依托,探究技术、媒介与人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4,(9)
"御宅族"既是产业经济现象,更是社会文化现象。近来,诸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与理论视角入手研究御宅族,比如青年社会学、媒介依赖、身份认同和亚文化理论等,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本文另辟蹊径,从御宅群体与现代媒介的关系出发,认为这是信息化社会下的一种新的生存方式,源于人对技术、信息、符号化虚拟世界的媒介崇拜心理。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3,(5)
公信力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西方国家传播学发展较早、较充分,对媒介公信力的研究已有八十余年的历史,而我国学界对媒介公信力的关注大约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媒介公信力"这一范畴与媒介自身、社会稳定、政府和受众都关系密切,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媒介公信力又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本文分析"媒介公信力"这一范畴变化的历史,探讨媒介公信力的测量指标以及媒介公信力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6,(6)
目的调查并分析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方法采取问卷调查和深入访问相结合的方式,对甘肃中医药大学5个年级4个专业的408名在校学生的专业以及生活中的媒介消费情况,最常接触的媒介种类,接触媒介的动机,对媒介的解读、利用及批判能力,对媒介和媒介素养的认知状况等进行调查。结果对媒介信息的获取方式,24.4%的学生选择电脑,41.3%选择手机,20.2%选择书籍,9.4%选择杂志、报纸,2.8%选择电视,1.9%选择广播;对媒介的接触时间,小于1 h/d的23人(占5.9%),1~3 h/d的252人(占64.1%),3~5 h/d的83人(占21.1%),大于5 h/d的35人(占8.9%);对媒介的接触目的与选择动机,21.6%的学生为娱乐、游戏,17.7%的学生为查找资料,14.9%的学生为打发时间,22.1%的学生为交友、社交,18.2%的学生为了解新闻信息,5.5%的学生为学习知识。结论对媒介认知、理解、运用、批判的综合能力,大部分学生是运用经验知识进行认知,缺乏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运用,对媒介负面信息的辨识和批判能力不强,因而开展对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学习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4,(4)
北美媒介环境学的领军人物保罗·莱文森为媒介技术进化引入了认识论哲学基础,形成了奠定他学术地位的媒介进化论。媒介进化论在形成的过程中,得益于跨学科思想的帮助。媒介进化论借用并补充了达尔文的思想,糅合并升华了坎贝尔的思想,延伸并修正了波普尔的思想,并以自己的哲学框架对信息技术本质进行了展现。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4,(Z1)
<正>媒介是连接传输与接收双方的中介,是传播媒体的总称。媒介素养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媒介素养教育,是在大众传媒时代,针对多种媒介对人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法,它以培养人的媒介素养为核心,使人们具备正确和有效使用媒介的能力,并形成独立判断媒介信息及其价值的认知结构。中医药院校青年大学生既具有着青少年思想特点的普遍性,又深受中医药传统思想的影响,表现为思想尚未成熟,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