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煤矿突水事故防治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二方面防治煤矿突水事故,减小突水灾害损失:其一,管理措施--调整煤炭生产结构,整顿煤炭生产秩序,实施煤矿安全战略,完善煤矿安全科技体系与防治体系,完善安全技术标准;其二,技术措施--在加强气象、水文动态和矿区水文地质勘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实施地面防水工程、地下防水工程,制定紧急突水事故预案.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永煤集团车集煤矿历次突水事故进行了研究分析 ,归纳出该矿的突水机理 ;太灰上段灰岩水是直接突水水源 ,太灰下段灰岩水对上段灰岩水进行越流补给 ,是间接突水水源 ;突水通道为裂隙。通过与邻近矿对比 ,提出了水突出的规律性常数。 相似文献
3.
应用东北大学岩石破裂与失稳研究中心(CRISR)自主开发的F-RFPA^20渗流与应力耦合分析系统,对煤层顶板随着开采的逐步进行,采动裂隙逐渐向上发展并最终与含水层连通,进而导致煤层顶板突水的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直观地显示了煤层顶板的变形、破坏过程以及突水前后渗流场的变化情况,阐明了煤矿顶板突水事故通常由采动裂隙引起的突水机理.当垮落带与裂隙高度没有达到含水层高度时发生顶板突水的可能性较小,反之亦然.因此准确确定煤层顶板垮落带和断裂带高度,对于进一步确定煤层开采深度上限,合理留设防水煤柱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5.
6.
7.
为采用微震监测技术预警煤矿底板突水,以董家河煤矿22517工作面开采过程为背景,采用微震监测技术构建了适应现场水文地质条件的微震监测系统,对董家河煤矿22517工作面底板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表明:董家河煤矿22517工作面底板的总体趋势趋于稳定,底板微震事件主要分布于3个区域,分别为构造影响微震区、采动影响微震区和滞后微震区;底板微震事件绝大部分集中在12 m以内的范围,但存在2个异常区,且异常区Ⅰ已形成底板导水通道,底板出水点可能位于工作面前50 m至后30 m的区域。通过对微震监测结果结合地质钻孔柱状综合分析确定底板破坏深度为11.22 m,理论计算与钻孔声波测试结果与微震监测结果分别相差0.32 m与0.42 m。 相似文献
8.
9.
以王家岭矿12313回采工作面为监测靶区,利用微震预警监测系统对矿井底板突水进行了动态微震监测研究.监测结果表明:12313回采工作面底板的总体趋势趋于稳定,共有地质异常区、断层异常区和工作面前方应力集中区8个异常区,监测结果为工作面底板突水预警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应用脆弱性指数法对研究区进行煤层底板突水脆弱性评价预测,确定各主控因素的相对影响权重,建立突水脆弱性评价模型。根据模型计算各区突水脆弱性指数,利用自然分级法对脆弱性指数进行分析研究,确定底板突水脆弱性分区阈值,提出煤层底板突水脆弱性区划方案,最终得出煤层底板突水脆弱性评价分区图。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煤矿水患是矿山的主要致灾因素之一,断层作为矿山水害发生的主要突水通道,对矿山安全生产造成严重威胁。燕子山煤矿断裂构造发育,采用地质雷达探测技术,确定了在巷道掘进过程中,断层F6在掘进巷道北侧10~16 m出现,在理论位置北侧的10 m左右,为矿山安全生产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20.
煤矿事故发生后井下环境异常复杂危险,勘测救援机器人能够在事故发生后迅速派到井下展开勘测和救援工作。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应用于勘测救援机器人信息预处理中,能够提高机器人在未知复杂环境下工作的精准信息处理能力。提出了采用分散型多源信息融合方法,结合分布式控制系统结构,提高机器人信息处理,道路避障及智能控制能力,设计了系统的硬件结构,给出了机器人井下路径规划方法。现场作业表明,煤矿井下勘测救援机器人能够安全避障行驶,最终可靠灵活地完成预设的现场勘测救援任务,并向远程监控中心传回现场各种实时信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