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3,(11)
封面人物是杂志的新闻眼,是体现杂志自身价值、地位的首要元素。《时代》周刊选择的封面人物,大多是推动该行业乃至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或为世人聚焦的中心人物,体现着当时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代表性。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人物被人们形象地称为"世界之眼",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0,(8):82-83
本文旨在分析约翰·斯坦贝克的小说《人鼠之间》中的唯一女性形象——科利的妻子。本文作者认为,透过对科利妻子形象变换的逐步深入的描写,斯坦贝克表达了他对美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妇女命运的极大同情和关照,及对那个时代不公平的社会现实的控诉,体现了他悲天悯人的情怀。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29):12-13
尹雪艳这一形象只是一个虚假存在,"永远的"尹雪艳,她可以永远的存在,也可以根本不需要存在。无论存在与否,尹雪艳都改变和掌控不了这些人物的命运。唯一逃不过的就是时代,但真正制造结局的人,都是自己。所以《永远的尹雪艳》中我们真正应该憎恨的人其实就是那些死亡的自己。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5):106-110
通过对君特·格拉斯的小说代表作《猫与鼠》中主人公和叙述者形象的分析可以看到,这部小说在表层的马尔克故事之下潜藏着叙述者"我"的故事,"我"和马尔克都是极权思想统治下的受害者和牺牲品。在这个意义上,《猫与鼠》中的"猫"成为邪恶的军国主义思想的象征。小说通过对人物悲剧命运的描绘,表现了格拉斯作为具有社会良知和责任感的作家通过个人记忆书写来反思历史、直面现实的文学追求。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4)
契诃夫是俄国十九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中,有众多的"小人物"形象,那是同一时期其他作家所没有接触的范围。从这些"小人物"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当时俄国社会的病态,以及那个社会制度下生存的人的庸俗、软弱与无助。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契诃夫笔下的"小人物",以获得对其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15)
柔石的小说《二月》集中反映了大革命失败之后,青年知识分子的苦闷彷徨。他们被时代的大潮所裹挟,对于自己的前途命运茫然无知,在时代洪流中找不到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只能不安地挣扎一下,反抗一下。女性的价值观往往是社会发展变迁的一面镜子。本文通过对《二月》女主人公陶岚的悲剧形象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的变迁,民族的命运是如何被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19)
《荷马史诗》中塑造了很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极大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从《荷马史诗》对这些人物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对女性地位的认知及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0,(11):4-5
著名作家沈从文创作了许多为人称道的乡土文学小说,与此同时也涉猎了一系列都市题材小说。在沈从文惯于塑造生动各异人物的笔下,都市题材小说中涌现出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大致可分为三类:沉迷痴寐、醒却无措、醒而突破。沈从文塑造的都市女性形象就其社会环境而言,其悲可叹;而就其个人命运而言,其志可嘉。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6)
美国华裔男性形象在美国主流社会常常被建构为"阴柔、消极被动的",以彰显白人男性"雄性"和"霸气"的男子气概。"本文以"身体政治"为切入点,分析《望岩》中的男性形象,揭示作品中的男性人物并非"被阉割"的牺牲品,而是富有阳刚之气的男子汉、敢于负责任的勇者,这种新型的华人男性形象,是作品的"身体政治"意义所在,也是对白人主流社会构建的华人男性"他者"形象的有力反击。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2)
本文选自茅盾文学作品中早期"时代女性"形象为论述重点,试图从她们所遭受的精神悲剧去揭示那个时代中国国民所受的精神之"痛"。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9,(18)
太宰治是"私小说"领域中的天才作家,他被视为日本战后文学的巅峰人物。《人间失格》是太宰治的代表作之一,在《人间失格》中,太宰治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女性人物形象,这些女性形象也为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根据这些女性形象对小说作品主人公以及情节的影响,文章将对常子、静子以及良子三个女性形象以及这些女性形象在塑造与呈现中的错位现象做出论述。  相似文献   

12.
侯建华 《石材》2006,(6):48-48
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西西里五千年灿烂文明展”上,观众看到了用大理石雕刻记录下的西西里。通常艺术作品中立体、有形的记录比绘画,文字记载的历史更为真实、直观、生动。虽然一些记录的人物雕像有时有人为刻意的美化,但不能超过使人无法接受的失真——一定程度上讲,大理石雕像、雕刻还是较为客观地记录了当时人物、历史的基本特征的,这也使我们今天可以比较真实、客观地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3,(23)
《死水微澜》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一部无法被遗落的经典。小说中塑造最为突出的是那个反叛与贪欲、泼辣与善良的女性形象——蔡大嫂。本文通过对蔡大嫂性格复杂性的分析,揭示其性格内蕴及其悲剧命运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3,(20)
《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著名的"性格与环境"小说之一,同时也是哈代创作达到成熟顶峰的标志之作。在哈代的小说中,他擅长于处理贫穷与女性、道德的双重标准、妇女所处的被动角色以及女性获得幸福的机会如何被破坏等系列问题。这部小说从被创作完成至今都存在褚多争议,例如苔丝是否有罪,伦理道德方面等等。许多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了诠释。作为一位传统女性的代表,苔丝尝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反抗所有阻碍她获得爱情和幸福的事物,但最终受到那个时代以及个人性格思想方面的制约而没有取得最终的成功。哈代笔下的女性终究离不开那个时代社会对女性的种种压迫以及人们道德观念的束缚而最终成为男权社会的牺牲品。文本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苔丝性格中的三个态度方面进行了分析,进而了解更多关于苔丝及同时代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24)
井上靖在其历史小说中塑造的群像性的人物,不仅个体鲜明,而且体现出那个时代的精神特质和共性审美。本文即以井上靖历史小说中群像性的人物为研究对象,对这些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以探究井上靖历史小说之所以引人注目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5,(30)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用冷冷的笔调书写了一段美好而悲伤的爱情。《半生缘》在语言艺术方面呈现出了高超的技巧、华丽的风格和冷艳的风骨。《半生缘》在另一个重要层面上的意义在于它作为由女性作家创作的文本,其深具悲剧意义的故事与极其复杂性格的人物,无疑成为剖析时代背景下女性悲剧如何产生、如何发展、如何扩大延伸,以及研究张爱玲自身女性悲剧心理的重要范例。本文试通过对作品《半生缘》的探究,探讨文中悲凉的人物命运,解释人物自身命运的悲剧,并从中体味张爱玲的冷,领略那个时代的悲凉。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3,(6)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到灯塔去》中塑造了一位带有"中国式的小眼睛"的人物莉莉·布里斯柯。透过这双"中国眼睛"探讨在伍尔夫笔下,中国形象的意识来源以及对其创作的影响,可以看出莉莉·布里斯柯的中国意识,来自于伍尔夫所生活的英国社会,反映了一个时代,个人与社会对中国文化的文化利用。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3,(1)
"三言"、"二拍"中刻画了大量的商人形象。这些商人形象比以往同类人物更加正面光辉。他们地位崇高、英俊儒雅、讲求品德、爱情得意、个性解放。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3,(22)
当代著名作家苏童,在其众多的小说创作中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这些芸芸众生中,他们大多是来自底层的、被边缘化了的人物。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生存境况的描写、人生命运的走向及对其人性的全方位的探析,完成了边缘化的叙事和书写。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5,(2):108-109
在《霍华德庄园》中,福斯特以细腻而敏感的笔触,捕捉具有时代色彩的人物,塑造了蕴意深刻的形象。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交融衬托,增强了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从而使这部小说成功地跻身于福斯特"早期最成熟、最优秀"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