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动压影响下软弱泥岩顶底板巷道存在围岩变形量严重问题,制约矿井正常生产。本文在对巷道原支护参数进行详细分析基础上,认为在动压影响下的泥岩顶、底板巷道未对底板进行加固从而引起底鼓量过大是造成巷道围岩变形量过大主要原因。提出采用以锚注技术为核心的巷道支护优化方案,并具体对巷道支护参数及施工工艺进行阐述。现场应用表明,优化后的巷道支护措施有效对巷道围岩进行控制,底板底鼓量控制在10mm以内,确保了巷道使用安全。研究结果可以为类似情况下的其他矿井巷道围岩控制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2.
非软顶底板煤巷锚杆支护及围岩松动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巷道围岩松动规律是优化锚杆支护的基础.通过对非软顶底板煤巷围岩松动特征与锚杆支护关系的分析,理论计算了非软顶底板煤巷围岩的松动范围,提出了非软顶底板煤巷锚网索耦合支护方案,运用数值计算分析了非软顶底板煤巷锚杆支护前后围岩松动规律,并对试验巷道围岩松动范围进行了钻孔窥视和超声波探测.结果表明:非软顶底板煤巷围岩松动范围在顶板两角及两帮中部,两帮呈半圆形破坏,顶板呈马鞍形破坏.锚杆支护后,围岩松动范围减小,围岩应力由顶板两角沿两帮向底板两角深部转移,顶底角锚杆(索)耦合支护利于巷道围岩的稳定.  相似文献   

3.
关羽 《西部探矿工程》2023,(4):197-199+206
为了解决深部软岩巷道围岩变形大的问题,先对原支护方案下巷道围岩变形进行分析,发现原支护下顶底板相对位移量868.5mm,两帮移近量达到725.2mm,根据变形情况给出锚杆+锚索优化支护方案。对优化支护方案进行分析,发现优化后顶底板移近量达到131.36mm,较原支护方案下降83.49%,两帮移近量为85.25mm,两帮移近量下降了86.79%。对优化方案进行应用分析,得出随着监测天数的增大,此时的巷道围岩变形量呈现先增大后平稳的趋势,巷道底鼓量最大值为226.3,巷道的两帮移近量为364.1mm,顶底板移近量为443.3mm,较原支护方案变形量得到一定控制,为巷道稳定性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龙口矿区1101材料巷道顶底板破碎、局部冒顶。为探究巷道顶底板岩性,对巷道顶底板岩样进行了常规三轴及短时蠕变试验;为探求最佳支护方式,采用FLAC3D对不同支护形式下巷道位移矢量特征、应力特征及塑性区范围进行计算,选取最佳支护方案并运用于现场支护。结果表明:随围压增大,含油泥岩屈服强度及蠕变系数非线性增加;顶板与两帮收敛速度与位移量降低,巷道围岩稳定性增强,顶板两帮移近量减小,巷道顶板破碎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决打通一矿W2710运输巷道埋深大、围岩强度低,巷道变形严重、支护成本高等问题,在优化巷道断面基础上提出了3种巷道支护方案,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各方案的可靠性进行对比分析获得优化支护方案,最后对优化方案的可靠性进行现场验证.现场试验表明,W2710巷道支护方案优化后,巷道顶、底板最大移近量为67.22 mm,与优...  相似文献   

6.
针对老公营子煤矿6号煤层西翼工作面运输巷道底鼓,影响煤矿井下运输和安全生产的问题。首先对巷道底板的岩性及结构进行取样和测试,发现其中含有亲水性较高的粘土矿物。其次,从巷道底板的力学机理出发,建立了巷道底板力学模型。通过增加底板锚固层厚度,可以有效控制底板变形,保证巷道围岩的稳定性。通过FLAC3D数值模拟分析现有巷道支护方案下的巷道变形,与现场实测变形结果相吻合,表明现有支护方案和参数不合理。对巷道支护方案进行合理优化,提出了“生石灰底铺层+预应力锚索+混凝土弧形梁+金属网+C20高强混凝土充填”的反底拱结构支护优化方案,并于井下试验段进行工业验证。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巷道支护方案对控制顶底板及两帮变形的效果显著,有效保证了矿井的安全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决深部软岩巷道围岩变形大的问题,以木瓜矿10-206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对原支护方案下巷道围岩变形进行分析,发现原支护下顶底板相对位移量868.5mm,两帮移近量达到725.2mm,根据变形情况给出锚杆+锚索优化支护方案。对优化支护方案进行分析,发现优化后顶底板移近量达到了131.36mm,较原支护方案下降了83.49%,两帮移近量为85.25mm,两帮移近量下降了86.79%。对优化方案进行应用分析,得出随着监测天数的增大,此时的巷道围岩变形量呈现先增大后平稳的趋势,巷道底鼓量最大值为226.3mm,巷道的两帮移近量为364.1mm,顶底板移近量为443.3mm,较原支护方案变形量得到一定控制,为巷道稳定性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针对矿井大断面巷道维护难度大的情况,通过工程类比法确定了二采区胶带巷的支护方案,采用FLAC3D数值模拟对比优化后支护方案和无支护情况下两种方案中塑性区变化情况,并通过对巷道掘进期间的顶底板位移量和两帮位移量变化情况进行监测,证明巷道支护方案较为合理,能保证大断面巷道围岩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铜坑矿92号矿体巷道围岩破碎、锚杆支护不佳等问题,以某巷道为例,首先选取代表性试验区并调查结构面,其次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锚杆支护参数进行进一步优化,最后与无支护方案、原支护方案进行对比,并分析支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巷道顶板支护采用40mm直径的管缝式锚杆时,利用3DEC数值模拟软件优化后的锚杆网度为0.6m×0.6m,锚杆长度为2m;无支护方案、原支护方案、优化方案的巷道顶底板位移总量分别为128.751mm、121.902mm、111.501mm,优化方案能较大程度降低顶板下沉量。无支护方案、原支护方案的巷道顶底板相对收敛率大于3%,为不稳定状态,而优化方案的收敛率小于3%,为稳定状态,说明有必要优化支护参数,以维持巷道稳定。  相似文献   

10.
为了优化回采巷道支护参数,降低支护成本,分析了煤层及顶底板的岩石力学参数,对巷道支护方案进行优化。通过数值模拟软件对相邻工作面和本工作面采动应力作用下回采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进行模拟分析。优化支护参数后,回采巷道围岩变形控制效果较好,能够满足安全生产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1.
张毅 《煤》2019,(6):19-22
针对马兰矿910水平东大巷在现有支护方式下底鼓严重、围岩变形量大的问题,通过对巷道的地质情况及软弱围岩分阶段控制技术的具体分析,决定采用喷锚注分阶段支护技术,结合巷道具体情况对支护方案进行具体设计,并进行矿压监测,结果表明:支护方案实施后,顶底板最大移近量为85 mm,其中底板最大鼓起量为47 mm,两帮最大移近量为57 mm,,保证了巷道围岩的稳定。  相似文献   

12.
针对软岩巷道遇断层后,巷道围岩出水、变形量加大、施工困难,易造成顶板垮落、漏顶安全事故的严重问题,对高应力软岩巷道过断层支护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采用数值模拟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确定锚网喷+29U型钢棚+浅、深部大孔径深孔注浆锚索+底板锚索梁加固+底板开卸压槽的综合支护方案。工程应用表明,顶底板及两帮移近量大大减小,巷道支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好解决深井大断面"三软"煤层巷道难以支护的问题,基于任楼矿II5112工作面机巷实际地质条件,对巷道矿压显现特点及支护失效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初次高性能锚带网喷支护+二次支护锚索注补强加固"支护技术方案,并给出具体技术参数。现场监测及数据统计表明:实施新支护技术方案后效果明显,巷道顶底板最大移近量为65mm,两帮最大移近量为43mm,顶底板平均移动速率约1.3mm/d,两帮平均移近速率约0.86mm/d,有效地控制了巷道变形量,减少返修成本,满足巷道支护要求。  相似文献   

14.
三软煤层掘进巷道,围岩变形具有变形速度快、持续时间长等特征。12312回风巷原采用锚网索支护方式,受到顶底板以及煤层松软、承载能力差等因素影响,巷道围岩变较大,支护方案难以满足围岩控制需要。为实现巷道围岩有效控制,为此提出综合使用架棚、锚杆索、注浆方式对巷道支护进行优化。在12312回风巷现场应用后,巷道顶底板及巷帮变形得以较好控制,可满足后续掘进以及采面回采需要。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某煤矿巷道顶底板围岩控制问题为工程背景,利用FLAC3D数值分析软件模拟了五种不同支护状态下的巷道掘进过程,对比分析了不同支护方案下巷道围岩的变形状态和塑性区分布状态。最终确定了适合该矿巷道顶底板围岩稳定控制的支护方案,并在现场得到较好验证。本文中确定合理支护方案所采用的数值分析方法及其结论可以为解决类似条件下的巷道支护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保证属于近距离煤层采空区下巷道的23305下工作面回风巷围岩的稳定,通过回风巷围岩松动圈测试对围岩松动圈的厚度进行分析,结合3#煤层底板破坏深度分析对回风巷的支护方案进行具体设计,并进行矿压监测。结果表明:支护方案实施后,巷道顶底板的最大移近量为42mm,两帮最大移近量为68mm,保障了巷道围岩的稳定。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8222工作面顶板高抽巷在现有支护方式下巷道围岩变形量大的问题,通过对顶板高抽巷的地质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决定采用钻孔卸压支护技术,结合钻孔卸压支护原理对顶板高抽巷的支护方案进行具体设计,对支护后的巷道进行矿压监测。结果表明:支护方案实施后,顶底板的最大移近量为115mm,两帮最大移近量为270mm,保证了巷道围岩的稳定。  相似文献   

18.
为保障新元矿9105工作面进风顺槽大断面松软煤层巷道围岩的稳定,基于巷道围岩变形机理及松软煤层大断面巷道支护原则,进行顶底板及两帮锚杆索各项支护参数设计,并在支护方案实施后进行围岩变形监测.结果表明:支护方案实施后,巷道掘进及工作面回采期间,围岩变形量均较小,保障了巷道围岩稳定,满足回采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9.
康志国  吴建帮 《中州煤炭》2016,(9):58-60,64
基于分析巷道交岔点围岩变形破坏机理,对巷道交岔点支护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将锚索U钢梁联合支护应用于巷道交岔点,并对巷道交岔点进行了支护设计。方案实施后,利用十字观测法,对巷道围岩变形进行了观测,顶底板最大移近量为70 mm,两帮最大移近量为61 mm。巷道交岔点成型后,顶板无网片开裂现象,锚索U钢梁联合支护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8118工作面回风巷在现有支护方式下巷道围岩变形量大的问题,通过对回风巷的地质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决定采用低密度高强度支护技术,结合低密度高强度支护原理对回风巷的支护方案进行具体设计,并对支护后的巷道进行矿压监测。结果表明:支护方案实施后,顶底板的最大移近量为144mm,两帮最大移近量为166mm,保证了巷道围岩的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