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30)
《罗生门》是日本著名短篇小说作家芥川龙之介于1915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小说中对人性在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影响下人性善恶的转变问题进行了探讨,芥川龙之介在小说中对人物的形象进行了大量描写,本文通过其中对家丁脸上"粉刺"一事物的描写来分析其所蕴含的深意及作用。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6,(11)
<正>与芥川的第一次邂逅,是在语文课堂上《罗生门》的学习中,那时才知道日本文学界有这么一位大师。读完《罗生门》,感触很大,也让我对这位作者充满了好奇:是什么样的人,竟能把人性揭露得如此直白真实?就这样,带着好奇,我踏上了与芥川的相识之旅。芥川龙之介,日本著名作家。1892年生于东京,本姓新原,出生后9个月,母亲精神失常,父亲就将其过继给舅父芥川家为养子,改姓芥川。芥川从小就爱读书而且成绩优异,具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1)
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一块地》中的"婆媳关系"具有深刻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的家庭伦理问题的范畴,而是关乎广阔的社会现实、人性的利己主义等多方面的内容,分析小说中的"婆媳关系"的复杂性及其原因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芥川龙之介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0,(11):45-46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新思潮作家,《罗生门》是其重要代表作,并于1915年刊发,一经刊发便引起了日本文坛的热烈讨论。作者采用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深入探讨了人性在残酷的社会环境中由善向恶的转变,并继而引出了关于现实社会当中利己主义和人性冲突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11)
《竹林中》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作品,作者在作品中设置了七个叙述者,通过七个叙述者的不可靠叙述使整个故事看似完整却又充满谜题,以种种叙述冲突来暴露人性。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19)
<正>芥川龙之介是一位近代以来著名的日本文学家,他自幼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被誉为日本文学界的"鬼才"作家。他在短暂的一生当中,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作品大多在一个个语言凝练、短小精悍的故事背后蕴含着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通过阅读他的文学作品,人们能够重新审视人性,思考人生。叶渭渠老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芥川龙之介的历史小说:"他们大多取材历史上奇异的,超自然的事件,描写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众,面对地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36)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著名作家,其大部分作品为短篇小说。《杜子春》是芥川的一篇童话。作品取材于唐代小说《杜子春传》,但其中?以上为重新创作。芥川在《杜子春》中,对比原文故事进行了大量的改编。将原作《杜子春传》中的都城长安改为洛阳,将时间由冬天改为春天,本论文意在分析芥川对时间地点作出改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7)
女性因生殖母性而被称为"丰饶的大地",母性成为一种神圣的功能。但不能生育的女人不被社会所荣,母性的桂冠实际上也是一条限制女性实现自我、走向独立的枷锁。随着社会发展,20世纪70年代日本文坛掀起了反母性浪潮,但这种"反母性"的尝试违背了女性的自然本性,并不能为女性指出一条可行之路。与同时代女作家明显不同,津岛佑子力图重建被大庭美奈子们颠覆的母性,肯定女人的生育性,塑造了一系列不依靠男性的自强、自尊、独立生活的女性形象,纠正了"反母性"浪潮中的偏颇,为女性的解放指出了一条可行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0,(9):43-46
在芥川龙之介的文学创作中,中国题材历史小说呈现出鲜明的"异色性",即在怀疑主义一以贯之的灰暗基调中,中国题材作品显露出罕见的明亮色调。本文在论述芥川龙之介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所表现出的积极人生观和乐观主义精神的基础上,认为中国题材作品"异色性"的深层原因在于古典中国是芥川龙之介的理想家园和精神故乡,对这一理想家园的向往,反映了芥川精神世界中少为人知的另一侧面。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3)
<正>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却说,"人之初,性本恶"。人性,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一个瞬间,都在展示着人性的复杂与丰富、美丽与丑陋。古希腊阿波罗神庙门楣之上就刻着"认识你自己"这句箴言。文学即人学,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都直接或间接地表现着人性这个永恒的主题。解读文学作品中的人性内涵,可以提高我们认识生活的能力,更可以净化我们的灵魂,给予我们心灵的慰藉。周朴园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6,(5)
黑泽明是日本20世纪著名的电影大师,电影《乱》是他根据莎士比亚的经典之作《李尔王》改编而成,这部电影主要揭露了人类在贪婪和欲望驱逐下人性丑陋的一面,以及人们因傲慢而自取灭亡的愚昧无知,从而从另一角度暗示了导演黑泽明对理想而美好的人类关系充满憧憬。本文主要从人性和佛教思想角度对电影《乱》进行分析解读,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黑泽明对人性、对民族文化、对自己的深刻认识与反省。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4,(24)
弗洛姆说十九世纪的哲学问题是上帝之死,而二十世纪的哲学命题则是人类的灭亡。这里人类的灭亡并不是说生理的中介,而是人作为一种传统的存在状态的终结。按照弗洛姆的说法,认得天生存在是劳作的存在,而新的人类存在方式则是劳作的终结以及新的存在方式的产生。人类超越所谓的劳作去突破传统的牢笼。20世纪的人死了。人类最终级的关怀首先就是认识人自己,其次是认识他人以缔造和谐公正的社会最后就是认识人所在的自然界乃至整个宇宙。早在希腊时代苏格拉底提出一个经典的命题,那就是"认识人自己",而当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终极追问的时候,我们将面对一个不能回避又必须回答的问题,那就是人性是什么?我们又应该如何对人性进行塑造让人们挣脱孤独的牢笼发现自己内心的信仰以充实精神世界呢?本文从对人性的解析到审美思维的介入以解决这两个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5,(3)
巴克是一只具有丰富的狗,经过了多次的生死蜕变的过程,描绘出一种具有野性和人性两种综合性的内容。通过对巴克的相关野性思想的画面分析,对整体的相关经历进行原则认识,从而从野性状态发展为人性状态,逐步实现神学的一种脱变,这是一种具有英雄主义色彩的蜕变过程。按照人类的本性变化过程,从巴克在脱离了人类社会思想的影响,逐步完成人类本性的变化过程,从而实现综合性的野性呼唤过程认识,加强综合性的人性改变问题控制管理,逐步实现整体人类思想的逐步分析和体现。本文通过对巴克的思想转变过程进行合理化的人类思想分析,逐步完成人性的改变和控制,从而找寻人性中最深处的一种思想意境。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4,(7)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前期的从《鼻子》、《地狱变》、《基督徒之死》到《六宫宫主》等历史小说,一个是后期的从保吉物开始到《一块地》、《大导寺信辅的半生》、《河童》以及被看做芥川遗稿的《齿轮》等自传色彩较浓的小说。其中前期的历史小说不仅在他的文学创作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也奠定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一直备受评论家的关注。能在文坛上独树一帜,主要源于芥川独创的写作手法。本文将在探究这种独创的写作手法的基础上来考察芥川龙之介作为历史小说家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母性景观 一个鸡蛋.光光、圆圆的,外表什么都没有,却能让小鸡破壳而出。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20,(7)
借鉴女性主义伦理学中关于母性思考的相关理论,从社区戒毒工作过程中对未成年戒毒人员的社工服务问题和现实需求出发,通过养成母性思维、扮演母性角色和创造母性氛围三个维度来帮助社区禁毒社工更好地教育与领导未成年戒毒人员,唤醒其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爱,从而推动戒毒社会工作目的的实现,帮助其培育积极心理和关怀与爱的伦理规范,促其顺利融入社会。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9,(5)
威廉·菲尔丁是英国二战后的当代作家,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的主要创作成就体现在他的哲学小说对人性的深刻思考。戈尔丁的世界观在于揭示社会生活中人性的丑恶及其带来的罪恶,展示了作者对人类命运的认识及思考。本论文旨在探讨戈尔丁众多小说中对不同背景下作者对人性的看法和人性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9,(32):32-33
母性是谈到女性研究时不可避免的一个话题。严歌苓的作品中独特的女性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些女性身上有共性,亦有个性,不曾改变的是她们身上所具有的母性特质。在作品中的身份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母性特质也是不同的。严歌苓在这些女性身上展示了自己的价值认知以及自我经历,所以在此,我们对严歌苓笔下的女性身上的母性特质进行探讨以求能感知严歌苓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9,(30):77-78
小说《齿轮》是芥川龙之介晚年代表作品之一,文中出现了许多意象分别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比如"齿轮""雨衣""人工之翼""火""松林"等。这些意象是帮助我们解读这篇小说的关键。本文将主要以其中一个意象"雨衣"为重点进行分析,透过这一意象来解读芥川晚年的心象以及当时的时代样貌。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9,(21)
近年来,校园霸凌事件层出不穷,该社会问题的屡次发生引起学术界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对于人性的研讨过程其实质是对人的本质属性的一种认识过程。基于目前社会上存在的校园霸凌的现状来看,从人性观的角度出发研究此社会痼疾非常有必要,同时对于校园霸凌事件的防控研究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