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钢结构的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钢结构推广应用简况 1、高层钢结构。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内地已建成及在建的高层钢结构建筑已有近40幢,总面积约320万平方米,用钢量约30万吨,资金约600亿元人民币。 80年代在深圳、上海、北京等地建成 11幢高层钢结构, 90年代起先后在北京、上海、深圳、大连、天津等地已建成和正在施工的26幢高层钢结构,又形成新的建设高潮,尤其是在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区,已建成和建设中的就有12幢。已建成的上海金茂大厦( 88层,总高度达420.5米)及正在施工的环球金融大厦使中国的高层建筑进入世界的前…  相似文献   

2.
随着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政策的落实,旅游事业迅速发展,全国各大城市高层旅馆建筑大批兴建。已建成或正在施工的高层旅馆建筑的结构选型有钢筋混凝土框架、框剪、剪力墙、框支剪力墙和简体等类型。本文论述了高层旅馆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特点,常用的几种结构体系在高层旅馆建筑中应用的优缺点。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总结我院设计经验,提出了应用剪力墙或框支剪力墙结构体系在高层旅馆建筑中的优越性及其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3.
高层建筑钢结构在我国的发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概况我国民用现代高层建筑钢结构自80年代中期起步,至今建成和正在建设的约有26栋,多数为写字楼、饭店,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1990年前建成了11栋。这些年又形成了新的高潮,随着上海浦东开发区的建设,上海高层钢结构发展尤其迅速,目前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区正在建设及筹备的有两栋90层左右的高层钢结构。迄今建造的高层钢结构使我国高层建筑的高度上了新的台阶,八十年代的京广中心在当时为最高的建筑,至今已动工的上海金茂大厦及环球金融中心(396高95层)使我国的高层建筑将进入世界前列c与此相适应,我国在高层钢结构的…  相似文献   

4.
一、建筑钢结构的发展建筑钢结构是近年来发展很快的一个行业 ,上海地区1985年建造的金沙江大酒店 ,是我国第一幢自己设计并使用国产H型钢材料制造和安装的高层钢结构建筑。这以后 ,高层钢结构、轻钢厂房钢结构、塔桅钢结构、大型公共建筑的网架结构等 ,发展十分迅速。据建设部有关部门统计 ,90年代以来建造的高层钢结构建筑有32幢 ,最高达420米。轻型钢结构的发展尤其迅速 ,每年总体增长近200万平方米 ,差不多相当于80年代前我国轻钢结构的全部建造工程量。网架结构工程总数已达8000多项 ,建筑面积约800万平方米 ,…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层建筑钢结构发展的主要问题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概述了我国目前高层钢结构建筑现状,指出了我国高层钢结构发展的三大问题,即:国产化问题、综合效益问题和结构设计问题。本文论述了我国高层钢结构国产化已具备的条件,分析了高层建筑各部分投资比例及采用钢结构在经济性能和结构性能上的优势,讨论了目前我国高层钢结构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层钢结构建筑及轻钢结构建筑的发展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钢产量和质量的逐步提高以及国家建筑技术政策的转变 ,近年来钢结构建筑 ,尤其是高层钢结构建筑和轻钢结构建筑在我国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介绍了我国高层钢结构建筑和轻钢结构建筑的应用与发展状况 ,分析论述了各自的结构体系、技术特点及综合经济效益 ,并对其发展趋势做了预测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许多地区高层住宅都广泛应用钢结构装配式建筑,但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绿色环保意识缺乏、设计水平不高、设计规范缺失等问题。基于此,分析高层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筑应用优势,明确高层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筑专业设计要点,为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筑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我国建筑钢结构发展迅速,建成或在建一大批大跨度及高层钢结构,我国钢结构的设计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我国自行设计的项目也达到了新的水平,出现了一些建筑方案新颖、结构受力合理、节省钢材和符合我国国情的好作品。但同时也应看到,当前一些重大工程项目多由国外设计,其中不少项目的结构方案设计不够合理,用钢量大,造价高昂,不符合当前我国国情;我们的设计体制、设计理念、设计水平、设计质量和设计人员素质还远不能满足工程需要,还有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多高层钢结构建筑发展迅速,其中以撑框架体系最为常见。设置钢结构支撑对钢结构的承载力、延性、变形能力、抗震性能、经济性等几个方面都有较为有利的影响,能够有效地增强建筑结构的整体性和刚度以及减少钢材用量。通过探讨多高层钢结构柱间支撑形式,以利于钢结构设计中对比并选用合理的柱间支撑。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在不断的进步,在建筑行业中,我国钢结构发展的特别迅速。目前在建和已经建成了大批的钢结构建筑,具有代表意义的就有鸟巢、水立方、中无疑为我国的钢结构建设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虽然我国在钢结构建设中央电视台、国家大剧院、上海环球中心、广州电视塔等等大跨度和高层的钢结构。这些建筑的建成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技术支持,但是在钢结构建筑管理方面还是存在着不足。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钢结构建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不足,然后针对这些问题寻求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1.
《钢结构》1993,(4)
为推动和促进我国高层钢结构事业顺利、健康和迅速地发展,不断提高设计与建造的技术水平,研究解决高层钢结构工程中面临的技术问题,协助设计及管理部门进行高层钢结构的设计与实施,现由中国建筑技术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清华大学、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有关专家教授,组成了高层钢结构工程顾问中心开展服务。中心成员均参加了我国首部《高层建筑钢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的编制工作。  相似文献   

12.
前言 建筑钢结构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具体体现之一,在我国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高层重型钢结构、大跨度空间钢结构、轻钢结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钢结构住宅等钢结构的运用,充分展示了它的建筑魅力和无限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3.
于立群 《建筑》2006,(19):17-18
钢结构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的发展体现了国家建筑科技水平、材料工业水平和综合技术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高层与超高层建筑钢结构设计和施工方面有了可喜的进步。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层建筑的大量涌现 ,对高层钢结构建筑与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的经济分析成为广大投资者和设计人员普遍关心的问题。为此 ,对已建成的两幢高层建筑进行了经济分析 ,可供广大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5.
江斌 《山西建筑》2009,35(21):81-82
对国内外钢结构发展现况作了论述,介绍了钢结构在低层建筑、高层、超高层建筑以及大跨度结构中的应用,并阐明了我国钢结构建筑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最后指出钢结构在我国有广泛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层建筑自70年代以来得到了较大发展,出现了多种类型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并在设计和施工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刊多年来在传播、交流和推广钢筋混凝土结构高层建筑技术方面尽了一些绵薄之力。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需要和建筑技术的发展,国内一些大城市正开始兴建高层钢结构建筑,并着手进行设计计算、构件制作、拼装连结、安装施工、防锈防火等方面的探索性研究。为了帮助读者了解国内外高层钢结构建筑情况,在设计和施工中有所借鉴,本刊曾在1986年第9期至1987年第3期刊登了《房屋建筑钢结构的设计与应用》的连续讲座。自本期开始,本刊再次刊载由顾思新同志编写的《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系列讲座,供读者参考,并欢迎提出意见。  相似文献   

17.
建筑施工技术发展至今,钢结构以其优于传统砖混结构被业内所重视。有数据表明,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内地建成或在建的高层钢结构建筑已有40多幢,总建筑面积约320万平方米,用钢量约30万吨,资金约600亿元。与此同时,钢结构还被大量地运用在轻钢厂房、公共建筑、大桥和高架道路等领域。虽然诸多优势在方兴未艾的钢结构施工巾得到佐证,  相似文献   

18.
《福建建设科技》2021,(1):110-114
我国对钢结构建筑的研究和应用自建国初期开始,经过70余年的发展,尤其在改革开放后,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背景下,我国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上我国钢材年产量快速提升[1],钢结构建筑从上世纪末至今得到了跨越性的发展。钢结构类型多样化,包括钢框架、单层门式钢架、轻钢结构、高层钢结构、空间结构、立体桁架结构等。本文立足福建省现有在建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及现浇混凝土结构建筑,分析对比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工程与传统现浇混凝土结构工程的造价变化[2],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9.
徐芸  曹静  徐荫 《山西建筑》2007,33(16):11-12
对高层钢结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与建筑体形分别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提出了实际设计时必须使两者协调一致,以充分满足高层钢结构建筑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高勇 《河南建材》2013,(4):20-22
近几年我国钢结构发展十分迅速,钢结构厂房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受设计、施工、材料等因素影响,大部分门式轻钢建筑建成投入使用以后彩板屋面、墙面都会不同程度存在着渗漏水的问题。渗漏不仅影响建筑的使用寿命,也给结构安全性带来重大的隐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