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孔炭被广泛用于气体吸附与分离、空气和水的净化、催化等领域。以生物质为原料制备多孔炭将为开发功能多孔材料提供一种绿色、可持续的路径。总结了近年来以纤维素为原料合成多孔炭的研究进展,并着重介绍了纤维素基多孔炭在CO_2吸附与分离等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3.
以九水硝酸铝为铝源,非表面活性剂柠檬酸为模板剂,稀氨水为沉淀剂合成有序介孔氧化铝( OMA)。以四乙烯五胺( TEPA)为活性组分,采用物理浸渍将其负载到OMA的内孔及比表面上,制备出氨基功能化的OMA用于CO2的选择吸附研究。采用XRD、BET和TEM对合成的吸附剂进行表征,通过自制的固定床反应器测量穿透曲线的方法研究其对CH4/CO2混合气的吸附分离性能。分别考察了负载量和吸附温度对吸附性能和分离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TEPA负载量为50%的吸附剂、吸附温度为70℃时对CO2吸附量最大,为2.598 mmol/g,TEPA/OMA经过10次吸附-脱附循环后,其吸附性能变化较小,仅下降了8.65%,具有较好的循环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在调控多孔炭材料孔径分布,特别是提高其中孔率方面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催化活化、界面活化、混合聚合物炭化、有机凝胶炭化、铸型炭化等孔径调控技术及其孔结构形成机理。为控制多孔炭材料的孔径大小和分布,提出其中孔容积(率)和吸附性能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6.
CO2活化对含铁沥青基炭球中孔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含铁沥青基炭球在CO2中的活化反应,结果表明,在900℃下含铁沥青基炭球在CO2中的活化反应速度比水蒸气中的活化反应速度慢.在活化收率相近的情况下,经CO2活化所得的沥青基球状活性炭比水蒸气活化所得的沥青基球状活性炭中孔比例高.随CO2活化时间的延长,所得沥青基球状活性炭的中孔孔径变大.高温短时间的CO2活化更有利于所得沥青基球状活性炭中孔比例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8.
9.
10.
以正硅酸乙酯(TEOS)为硅源,端氨基聚氧化丙烯醚(D2000)为模板剂,在水和乙醇的混合溶液中合成了蠕虫状介孔结构的介孔SiO2(记为MSU-J)。采用物理浸渍的方法利用四乙烯五胺(TEPA)改性介孔MSU-J。采用红外、N2吸附/脱附、元素分析表征改性介孔SiO2。红外测试表明,经过物理浸渍可以将有机胺负载到介孔SiO2上。N2吸附/脱附试验表明,经过氨基修饰后,介孔SiO2的介孔结构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介孔的孔容、孔径以及比表面积随着氨基浸渍量的增加而减小。在25℃和45℃,0.1 MPa下的纯CO2吸附试验表明,氨基改性材料对CO2吸附效果明显提高。当浸渍量为20%、吸附条件为25℃/0.1 MPa时,吸附量达到最大值138.6mg/g。当氨基含量继续增加时,吸附量反而降低。循环性试验表明,制备的吸附剂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循环使用6次,材料的吸附量下降很少。 相似文献
11.
12.
13.
以小于20目的玉米芯为原料,以水蒸气为活化剂,在N2保护下,采用物理活化法制备多孔炭,考察了炭化温度、炭化时间、操作方式以及活化时间等操作条件对多孔炭收率、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参数等的影响。同时采用N2吸附法,对多孔炭的比表面积及孔结构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经过800□炭化30min,并采用恒温时加料,恒温时取出的操作方式,是制备较高比表面积多孔炭的最佳炭化条件:在同一活化温度下,为得到收率较高的产品,不易延长其活化时间;经过对原料进行酸处理和热压成型,可以提高多孔炭的收率,增加多孔炭的比表面积和总孔容。 相似文献
14.
15.
16.
有序介孔炭吸附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剂挥发诱导自组装合成了有序介孔炭(OMC).XRD和N2吸附测试表明,OMC具有有序的二维六方结构,平均孔径为3.4 nm,比表面积为504.9 m2·g-1,介孔率为67.6%.研究了OMC对萘的吸附机理,萘在OMC表面的吸附等温线表明,OMC对萘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规律.由Vant Hoff方程计算得出OMC对萘的吸附焓变为-24.83 kJ·mol-1,说明吸附为放热过程,推测其吸附机理为氢键作用力.红外光谱分析进一步证明,萘与OMC表面之间主要以氢键作用产生吸附.吸附温度的升高使-OH伸缩振动峰的红移程度减小,氢键缔合作用力减弱,这可能是导致温度升高时OMC的萘平衡吸附量减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18.
多孔炭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发达的孔隙结构,是吸附有毒有害气体的关键材料,备受环境、化工、军事化学等领域的关注。多孔炭材料对有毒有害气体的吸附性能受气氛中水分子竞争吸附的影响,研究多孔炭材料对水分子的吸附行为是复杂环境下吸附分离有毒有害气体的基础,对改进多孔炭材料的表面官能团组成和孔结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此,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水分子在多孔炭材料上吸附的机理、过程和影响因素,探讨了水分子作为示踪分子用于多孔炭材料结构表征的潜在可能,并对未来吸附理论的研究方向和指导新型吸附材料设计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高稳定性介孔MgO-ZrO2纳米复合物对CO2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介孔MgO-ZrO2纳米复合物,并通过XRD、氮吸附和CO2-TPD等手段表征了材料的结构特征和表面性质。XRD、氮吸附结果表明此纳米复合物具有典型的介孔结构,比表面积达183~212 m2/g,并且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在700℃以下介孔孔道不会坍塌。另一方面,这种纳米复合物表面具有适中的碱性,其碱性位与基体结合牢固,稳定性好。由于其具有发达的孔隙和适中的碱性,二氧化碳在其表面的吸附量达1.6 mmol/g,且经数次循环后材料的吸附性能无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