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水生态、水环境出发,以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对海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因素,系统地研究指标体系构建、权重确定、综合评价等内容,建立海河流域水资源承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获得的资料,对海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进行基础指标的量化计算,证明水资源匮乏、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只有大力发展节水型社会和经济、合理使用水资源、进行流域外调水、海水淡化才能摆脱缺水困境,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海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与合理配置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海河流域水资源短缺和水生态环境恶化状况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势,指出开展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的必要性及研究方法.阐述了水资源承载能力与合理配置的内涵;通过水资源供需分析,研究现状和未来(2020和2030年)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及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思路.提高未来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关键在于南水北调水和流域内地表、地下水的合理使用,通过采用综合开发治理措施,在时间和空间上合理配置水资源,可以改善和修复海河流域的永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何杉 《海河水利》2002,(3):19-19,22
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海河流域水资源情势将发生重大变化,为做好新形势下的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必须实现4个转变,即以预测缺水量为主转变为对有限的水资源进行配置为主,从水资源按计划配置转变为按水权配置,从满足“两生”用水转变为满足“三生”用水,从单纯要求水资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转变为社会发展也要适应水资源承载力,因此,必须以新时期治水思路为指导,在规划中使用新技术,实践新理论,涉足新领域。  相似文献   

4.
陈敏 《海河水利》2002,(5):16-16,18
目前,海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过度开发、严重浪费和污染问题,以致生态环境恶化。为此,需要加强水资源保护管理立法,实施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节约用水,综合开发地下水和地表水,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  相似文献   

5.
浅谈海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一些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40多年来,海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取得了很大成绩,为工农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随着用水量不断增加,开发利用技术不断提高和发展,也不断暴露出海河流域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以及其它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海河流域水资源规划工作思路及初步成果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海河流域水资源短缺,影响着整个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更好地研究海河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海河水利委员会组织的海河流域水资源规划工作已全面展开。目前,对流域的水资源量、水质状况、供用水现状等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相似文献   

7.
刘斌 《海河水利》2002,(5):9-10
从历史上看,生态环境意识的变迁决定着水资源管理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50年来,由于人口猛增,加上改造自然的能力有了质的飞跃,人类不断地侵夺生态环境用水,从而造成了海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恶化。为了恢复生态环境,必须建立健全水权管理体制,加强生态环境用水的权属管理,实施水资源分类分级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8.
在全面阐述海河流域水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及存在问题基础上,简要回顾了近年来海河流域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提出了加强团结合作、建立以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和努力做好海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相似文献   

9.
10.
海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河流域是我国水资源极度短缺的地区。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流域出现了地下水超采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和争水等问题。为了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加快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进程、建设节水型社会、依法推进流域管理与水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和加快实施南水北调工程。  相似文献   

11.
靳怀春 《中国水利》2000,(10):29-30
海河流域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我国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之一,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目前存在的严重干旱缺水问题,已成为流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瓶颈”性制约因素。因此,必须根据流域特点,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审视和解决流域水资源紧缺的问题。 一、21世纪海河流域水资源供求趋势预测 21世纪,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腾飞的重要历史阶段。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海河流域对水资源的需求将日益增大。  相似文献   

12.
利用修正后的“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平衡指数(IWSD)”方法,研究了海河流域1960-2030年水生态环境状况的变迁过程。海河流域水生态环境在过去半个世纪中,经历了从良好到急剧恶化的过程,1980年至今是流域水生态环境恶化的高峰平台期。未来变迁趋势取决于南水北调和节水挖潜这两大战略的实施情况,利用情景分析法发现以下结论:①南水北调对于流域水生态环境恢复的贡献最大,节水挖潜其次;②为了保证流域水生态环境逐步恢复,南水北调和节水挖潜两大战略必须同步实施;③预计在最乐观情形下,2030年流域水生态环境恢复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海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演变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在总结众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明确了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定义和内涵,提出了一个物理概念清晰、简单实用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模型.并以海河流域为对象,应用该计算模型对海河流域近20年来的水资源承载能力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海河流域水资源整体上处于持续超载状态,且超载度呈现上升趋势;同时根据预测模型的计算,对海河流域未来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趋势分析,并提出了提高海河流域承载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1流域概况 海河流域是我国七大江河流域之一.包括海河、滦河、徒骇与马颊河系,其中主要水系为海河,由北系的蓟运河、潮白河、北运河、永定河和南系的大清河、子牙河、漳卫南运河京津组成.该流域位于东经112°~120°、北纬35°~43°之间,东临渤海,南界黄河,西靠云中、太岳山,北依蒙古高原.流域地跨京、津、冀、晋、鲁、豫、蒙、辽八省、自治区、直辖市,流域面积31.8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3.3%.  相似文献   

15.
海河流域在河南省境内流域面积15300km^2,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脉东麓,分为西部山区和东部平原两大部分。在西部为因断层作用形成海拔1500m左右的单面山。山的西北坡和缓,逐渐倾入山西高原,东南坡险峻,其前为陡落的黄河平原。主要山峰有林虑山、王屋山等;又由于多次的断层作用,在山间形成许多小型盆地,较大者有林县、沁阳  相似文献   

16.
海河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对策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河流域水资源匮乏,水资源短缺、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海河流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必然要求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加强水资源综合管理.这也是解决流域水资源问题的战略举措.旨在对目前海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依据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提出了变化环境下新的内涵的水资源脆弱性与适应性管理的新概念与定义并建立了耦合环境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的暴露度、水旱灾害、敏感性和抗压性的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模型,对海河流域水资源脆弱性现状和未来气候变化影响最不利情景下的海河流域水资源脆弱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针对水资源脆弱性的适应性调控设置了用水总量调控、用水效率调控、水功能区达标调控、生态需水调控和综合调控五个不同方案进行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从海河流域各级分区的减少水资源脆弱性目标看,单项调控最为敏感的是水功能区达标调控,其次是水资源利用效率、用水总量与生态用水控制,在所有适应性调控方案中,综合调控方案最优。  相似文献   

18.
海河流域现状的水资源管理手段和方式,已不能满足流域发展对水资源相关信息快速需求的需要。如何及时反映流域的水资源信息,为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将是今后流域水资源管理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研究国内外地表水-地下水联合应用模型研究现状基础上,提出水资源配置模型与地下水模型联合运用实现用水变化情景下的海河平原区地下水演变模拟。通过数据展布构建两个模型不同时空尺度的数据转换输入。通过动态插值推求从水资源配置水平年年数据结果到连续时间过程的地下水模拟模型动态时间序列数据输入,进而模拟以现状为初始状态的地下水演变趋势。通过不同条件的配置情景模拟得出未来海河平原地下水演变规律以及南水北调工程和地下水限采措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没有南水北调情景下,海河平原区在2005年-2020年期间地下水负均衡量将接近50亿m3,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负均衡量减少到不足14亿m3,典型漏斗区的水位将少下降5~25 m,地下水恶化的趋势将得到有力的缓解。  相似文献   

20.
海河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我国北方地区城市化进程中所导致的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严重的形势,以海河流域下游平原地区为例,探讨区域水资源管理和水污染综合整治的管理对策:①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在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综合管理中实现水量和水质的统一;②在进行跨区域调水的同时,更加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发展"能耗低、水耗小、排污少"产业,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③统筹区域水资源保护、水污染控制和水生态修复工作,实现"分质供水"和"梯级利用";④加强污水资源化、雨水利用和海水淡化等非常规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