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首先用Bernoullian模型和Markov模型统计公式对10组釜内增韧PP橡胶组分(乙丙共聚物)13C-NMR谱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由其所得方差值可知,所有样品中的橡胶组分数据均不符合Bernoullian模型,而符合一级Markov模型;然后用Markov模型的统计公式计算,画出共聚物乙烯、丙烯的数量和质量分布曲线,由此可直观地比较各样品的组成分布;同时定量给出了共聚物数均和重均链段长度、链段分布指数及长链段的含量。  相似文献   

2.
长乙烯序列无规乙丙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δ-Ticl_8-Et_2AlCl作催化剂,合成了含长乙烯序列的无规乙丙共聚物。影响乙烯丙烯共聚合产率的主要聚合参数是[Ti]、[Al]/[Ti]比和聚合温度,在55℃左右聚合产率呈现极大值;影响共聚物组成的主要参数是乙丙混合气中单体C_2的含量,当其在60克分子%以上,有利于生成长乙烯序列无规乙丙共聚物;[Ti]、单体C_2含量和聚合温度对共聚物的分子量有显著影响。用沉淀分级方法证明了共聚物组成的不均一性;用DSC,扭摆和TEM等方法对共聚物和与其组成相同的共混物进行对比,发现共聚物的T_m,T_c和X_c%均小于共混物;共聚物的T_g随C_2含量的增加向低温方向迁移,而共混物的T_g则随C_2含量增加移向高温;共聚物与共混物的形态结构均呈两相体系,前者PE片晶堆砌疏松,后者堆砌紧密;共聚物的常温断裂强度高达140公斤/厘米~2,与钒催化剂制备的序列型AP447的强度(135公斤/厘米~2)相近。  相似文献   

3.
聚丙烯催化合金的DSC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DSC研究了聚丙烯催化合金的热行为,结果表明,由于乙丙弹性体,乙丙嵌段共聚物,均聚聚丙烯的共存,以及特殊的混合方法,部分地改变了聚丙烯的结晶度和熔点,这种相态结构是聚丙烯催化合金具有超高冲击强度的主要因素,同时首次发现在特殊条件下,聚丙烯催化合金的熔点可高达170度。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统计共聚物(Statistic Copolymer)氧亚甲基连接的聚氧化乙烯(OM-POE)的热力学行为,探索了聚合物链中氧化乙烯链段的平均长度和长度分布对聚合物及其共混物的玻璃化温度、熔点、熔化热及结晶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长度的氧化乙烯链段无规地进入分子链中,熔点与组成的关系可用Flory的无规共聚物熔点方程来描述。  相似文献   

5.
倪晓春 《硅谷》2010,(10):51-51
<正>乙丙橡胶(EPR)是继Zieg1er-Natta催化剂的发明、聚乙烯和聚丙烯的出现后问世的一种以乙烯。丙烯为基本单体的共聚橡胶,分为二元乙丙橡胶(EPM)和三元乙丙橡胶(EPDM)两大类。前者是乙烯和丙烯的共聚物;后者是乙烯、丙烯和少量非共轭二烯烃的共聚物。EPR具有许多其它通用合成橡胶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加之单体价廉易得,用途广泛。目前,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均聚聚丙烯流延膜树脂(CPP)和含乙烯的无规共聚聚丙烯流延膜树脂(CEPP)的结构与加工性能,采用差示扫描量热(DSC)研究CPP和CEPP结晶和熔融性能;以毛细管流变仪研究CPP和CEPP的熔体黏度与剪切应力关系及剪切速率、乙烯含量和粘流活化能的关系.研究发现,随着乙烯含量的增加,CEPP的热封温度降低而软包装...  相似文献   

7.
分别制备了以聚丙烯(PP)为亲油链段,聚乙二醇(PEG)、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PHEMA)为亲水链段的两亲性三嵌段共聚物,并将其用于PP薄膜的表面改性。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原子力显微镜和接触角表征薄膜的表面组成、形貌和亲水性,比较不同亲水链段在聚丙烯薄膜中迁移扩散及在薄膜表面聚集的情况。研究发现,亲水链段向薄膜表面迁移扩散并在薄膜表面聚集浓度的顺序为:PEG链段>PVP链段>PHEMA链段>PMMA链段。亲水链段在薄膜表面聚集形成柱状微相区,微相区的分布密度与亲水链段在薄膜表面聚集浓度的顺序一致。由于PEG链段在薄膜表面的聚集浓度和微相区分布密度最高,表面改性效果最明显;而PMMA链段在薄膜表面聚集浓度最低,极性较弱,表面改性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8.
采用二甲苯为溶剂,将不同乙烯含量(5% ̄15%质量)的抗冲聚丙烯用特定程序进行分级,将各样品分为室温下可溶于甲苯和不可溶于甲苯的两部分。使用^13C-NMR方法和FT-IR方法对各组分进行表征,明确了乙烯链段在聚丙烯链上的分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产生这种链结构的聚合工艺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考察了不同乙烯-辛烯共聚物(POE)含量的无规共聚聚丙烯(PPR)共混体(PPR/POE)的冲击韧性、断面形貌,并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和X射线衍射法(WAXD)研究了PPR/POE共混体的增韧机理和相容性。结果表明,随POE含量增加,共混体的冲击韧性呈增加的趋势,共混体POE25的冲击强度在23℃和-35℃分别为32kJ/m~2和6.32kJ/m~2,分别是透明PPR的7倍和6倍。PPR/POE共混体的DSC熔融曲线和WAXD谱图揭示了PPR和POE中的乙烯链段形成共晶结构,因此POE与PPR间相容性随POE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不同链结构聚乙烯和聚丙烯共混物的性能和形态,通过对不同分子量分布的聚乙烯与均聚聚丙烯(HPP)和共聚聚丙烯(CPP)共混物各种性能的考察发现,分子量分布宽、支链长和分布窄支链短的聚乙烯同共聚聚丙烯的共混物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完全不同的,研究发现三元共混体系呈现有趣的增强效应。  相似文献   

11.
抗冲共聚聚丙烯具有良好的抗冲击性能。共聚物的抗冲击性能主要随共聚物中的乙烯含量的增加而提高。乙烯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产品的冲击性能,尤其是低温冲击强度。一般聚丙烯抗冲共聚物的总乙烯质量分数在6%~15%。为适应市场的需求,聚丙烯装置长期以来致力于高乙烯含量抗冲聚丙烯产品的生产,但是生产中受到共聚反应器压力高的影响,使得乙烯单体的加入量不高,聚丙烯产品中的乙烯含量一直处于11%左右。  相似文献   

12.
采用凝胶渗透色谱仪(GPC)、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转矩流变仪研究了基体分子量和分散相含量对聚丙烯(PP)/乙烯-辛烯共聚物(POE)共混体系分散相形态的影响。研究表明,当固定分散相POE含量时,随着基体PP分子量的降低,基体黏度降低,POE/PP的两相黏度比变大,导致分散相粒径大小和分布宽度增加。当固定基体分子量(M-w=148021),POE/PP两相黏度比不变时,增加分散相POE含量,分散相粒径大小及分布宽度均随其含量的增加先增大后趋于平台区。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不同配比的反应型受阻胺4-丙烯酰氧基-2,2,6,6-四甲基哌啶醇酯(ATMP)与丙烯酸甲酯(MA)进行溶液光引发共聚合.用核磁共振对共聚物的组成及其序列分布进行了表征.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微观结构的共聚物进行了热稳定性及玻璃化温度的测定,确定了共聚物中各基团的断裂分解温度、材料的玻璃化转变,以及这些变化与共聚物链组成和序列分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不同含量乙烯-辛烯共聚物(POE)的聚丙烯(PP)/乙烯-辛烯共聚物(POE)的共混物,研究了共混物的相形态和流变性能。用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作为物理发泡剂,制备了PP/POE的共混物微孔发泡材料。研究了POE含量、温度和压力对微孔发泡材料泡孔的影响。结果表明,发泡材料平均泡孔尺寸在2~7μm之间,泡孔密度大于109 cm~(-3)。随着POE含量的增加、温度的升高,泡孔直径增大,泡孔密度降低;随着压力的增大,泡孔尺寸先增大后减小,泡孔密度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5.
分别制备了以聚丙烯(PP)为亲油链段,聚乙二醇(PEG)、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PHEMA)为亲水链段的两亲性三嵌段共聚物,并将其用于PP薄膜的表面改性。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原子力显微镜和接触角表征薄膜的表面组成、形貌和亲水性,比较不同亲水链段在聚丙烯薄膜中迁移扩散及在薄膜表面聚集的情况。研究发现,亲水链段向薄膜表面迁移扩散并在薄膜表面聚集浓度的顺序为:PEG链段PVP链段PHEMA链段PMMA链段。亲水链段在薄膜表面聚集形成柱状微相区,微相区的分布密度与亲水链段在薄膜表面聚集浓度的顺序一致。由于PEG链段在薄膜表面的聚集浓度和微相区分布密度最高,表面改性效果最明显;而PMMA链段在薄膜表面聚集浓度最低,极性较弱,表面改性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6.
综述作者在研究二类两性聚合物材料方面的进展,包括设计及合成九种不同结构形式的含聚氧乙烯链段的嵌段、接枝共聚物及三种含羧基链段的规整接枝共聚物,并研究其各种性能。指出这类两性聚合物不仅具有良好的乳化性质及吸水性,而且含聚氧乙烯的两性聚合物还有相转移催化性、与碱金属盐络合物的离子导电性以及对共混物的增容性;含羧基链段的两性接枝共聚物,还具有与第一类两性共聚合物形成大分子络合物,作为化学阈的功能及作为聚醚与其他聚合物共混的增容剂。  相似文献   

17.
基于乙烯-辛烯共聚物(POE)辛烯长支链的可反应性,采用γ射线辐照等规聚丙烯(i PP)/POE/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共混体系,得到聚丙烯增韧剂抗冲击聚丙烯基接枝共聚物(IPGC)。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辐照剂量为50k Gy时所得IPGC的增韧效果最好,i PP的冲击强度随IPGC含量的增加而提升;连续自成核退火热分级(SSA)结果表明IPGC中POE与i PP和LLDPE均发生接枝;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IPGC以"海岛"结构,粒径3~5μm均匀分散在聚丙烯基体中,辐照产生接枝物在i PP/IPGC共混体系中起到了界面增容作用;X射线衍射和偏光显微镜结果表明分散相IPGC对i PP起到异相成核作用,促进了i PP的结晶,降低了晶粒平均尺寸,细化了i PP晶粒,从而提升了i PP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8.
1.VLDPE 的特点甚低密度聚乙烯(VLDPE)是一专门术语,用以描述一类可供选择的重要材料——以乙烯为基础的线型共聚物。各供应厂家为制造VLDPE 使用高于常规数量的高级α-烯烃共聚单体(丙烯、丁烯、己烯、辛烯),使 PE 的密度下降到0.915~0.880g/cc 的范围,即低于低密度 PE 定义范围的下限。添加较多的共聚单体可增加乙烯主链上的短链支化密度,从而提  相似文献   

19.
通过动态流变学方法研究了不同配比下聚丙烯/乙烯-丙烯-二烯三元共聚物(PP/EPDM)共混体系相分离行为。结果表明,EPDM与PP相容性不佳,当EPDM质量分数达到20%即已发生相分离,在质量分数为50%时形成双连续相结构,在质量分数50%~60%时发生相反转。采用Cole-Cole曲线、Han曲线、van Gurp曲线等方法表征了PP/EPDM体系相分离行为,其中van Gurp曲线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动态流变实验数据来鉴别标识为"PP-R"的聚丙烯管材材质。研究了均聚聚丙烯(PP-H)和共聚聚丙烯(PP-B、PP-R)及其共混体系动态流变行为的差异,讨论了lg|η*|-lgω和lgG*-tanδ(VGP图)关系,通过数值拟合的方法求算了动态粘流活化能E a。结果表明,通过比较样品的E a可判别样品为纯样或共混样;利用VGP图可鉴别出PP-B或PP-R管材中是否掺混了PP-H;比较均聚聚丙烯/嵌段共聚聚丙烯(H/B)、均聚聚丙烯/无规共聚聚丙烯(H/R)及嵌段共聚聚丙烯/无规共聚聚丙烯(B/R)共混样的|η*|与标准纯样的差异即可鉴别聚丙烯管材材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