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塔河油田于奇地区碎屑岩领域经多轮探索,在低幅度构造领域获得工业油气流,有较好的勘探前景。研究区域三叠系哈二段(哈拉哈塘组二段)为滨浅湖沉积背景下的大套泥岩夹薄层砂岩,匹配喜山晚期构造反转形成了砂体向南上倾尖灭,具备岩性圈闭发育良好条件。针对于目前该区域所存在问题,低幅度圈闭面积小、幅度低,不能满足高效勘探需求,进一步圈闭落实困难。本文在砂体地震响应特征正演研究基础上,通过属性刻画、地震反演等方法联合分析,对于该区域开展砂体平面分布定性预测及厚度定量预测,优选了有利勘探区域,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地震响应特征正演,属性刻画与地震反演方法联合分析,总结了一套适合该地区三叠系哈二段的岩性圈闭落实方法,对相似地质背景岩性圈闭落实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以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理论为基础,结合测井曲线和地震解释对高尚堡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储层的层序界面进行精细划分。将明化镇组储层划分为1个长期旋回、4个中期旋回、15个短期旋回,建立了符合实际情况的地质模型。绘制层序三砂泥比等值线图揭示出有利的岩性圈闭区是在基准面上升期间形成河道下切,下降期间能够形成泥质封盖的区域。  相似文献   

3.
厄瓜多尔Oriente盆地T区块勘探开发研究表明,白垩系地层平缓、构造简单,圈闭类型主要为低幅度构造圈闭、岩性圈闭及岩性-构造复合圈闭等隐蔽型圈闭。结合T区块油气勘探实践经验,分析总结其北部地区隐蔽型圈闭识别难点,提出了以精细对比建立等时地层格架为基础,地震属性提取技术、频谱分解技术以及测井地震联合反演技术等储层预测手段为核心的隐蔽圈闭识别技术研究思路,进而开展研究区的隐蔽圈闭识别工作,提高勘探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为了加快WXN凹陷的油气勘探,本文从已有地质认识和地震资料出发,结合三维工区及周边地区钻探成果,对WX三维进行了测井约束反演,并利用波阻抗反演体识别砂体并展开追踪,寻找岩性圈闭,为下一步勘探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沙南油田沙122井区靠近二叠系平地泉组油源,梧桐沟组三角洲前缘砂体和油源断裂发育,易于形成岩性油藏。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对该区进行精细构造解释和波阻抗分频(AVF)反演,在已开发的沙丘5井区西侧斜坡区,发现、识别、描述多个P3wt12岩性圈闭,与沙丘5井区分属不同砂体。优选目标论证上钻沙122井,试获工业油流,进一步证实了该区成藏认识。沙南油田梧桐沟组滚动勘探取得新进展。  相似文献   

6.
杨楼油田杨浅19断块常规测井曲线在对岩性进行识别时,各类测井曲线对岩性识别都有一定影响,采用简单的反映线性关系的交会图和直方图难以达到岩性定量精细识别的目的。通过对杨浅19断块岩性识别模型的研究,确立了人工神经网络的岩性识别模型,提高了该区的岩性辨识能力,使识别结果更加准确、可信。  相似文献   

7.
宁创  张丽伟  高候林  赵华胜 《广东化工》2012,39(5):88-89,100
灰色理论评价储层解释系统从油藏工程的基本概念出发,以测井解释理论、方法为依据,采用新的测井储层精细评价分析方法、技术及准则,自动拟合储层地质参数解释模型,生成岩性评价指标和系数。文章利用灰色理论评价储层系统,结合中原油田203断块测井资料、实际岩心资料及有关地质参数,通过匹配、拟合和提取参数,以统计分析特征值及其准确率、进行该区块岩性综合解释。岩性评价结果和钻井取芯分析结果吻合率达85%以上,为该区块进一步勘探,制定开发方案奠定了基础。此外,利用灰色理论和方法划分地层岩性和岩性组合时,能够较为准确的获得岩性柱状图和岩性描述,为多参数储层精细评价奠定了基础。它不仅可用于油、气、水的综合评价,而且还能分析沉积环境,绘制油田岩相图件,进行井组间对比,确定勘探油气方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通过岩性薄片鉴定、岩心观察、X-衍射全岩分析等技术,由于不同的岩性具有不同的测井响应特征,综合分析各主要岩石中矿物的测井响应特征,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火山岩储集层测井响应的研究,提出了一套火山岩储层岩性的评价方法。主要是选用一些对火山岩岩性反映敏感的物理量,采用交会图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划分岩性,总结有以下几种识别岩性的方法。①常规测井交会图识别法;②岩石弹性力学参数识别岩性;③横波测井识别岩性;④利用成像测井识别岩性;⑤火山岩测井相自动连续分析技术。测井相建立岩性与薄片分析结果对比,应用该方法识别火山岩岩性判断岩性符合率达76.5%。  相似文献   

10.
火山岩储层岩性复杂,储集空间多为孔隙和裂缝双重孔隙介质,测井综合评价难度较大.以辽河盆地东部凹陷欧利坨子区块沙三段火山岩地层为研究对象,基于岩心测试数据的孔渗分析,利用骨架交会图准确识别了该地区的岩性特征,通过测井交会划分了储层的蚀变程度和储层类型,为区块火山岩储层解释精度的提高提供了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11.
利用岩心、录井和测井资料,对官1地区火成岩进行了岩性划分,采用测井参数交会图法,建立了该地区火成岩识别图版。在些基础上,开展了火成岩油层评价,制定了不同类型火成岩油层标准。以此标准为依据,筛选出20口潜力井,并部署2口井开展火成岩补层挖潜先导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Cabiona区块为小断块探区,构造幅度低、断层断距小,储层厚度薄,且横向变化大。圈闭由断层线、构造等深线、储层分布线三者组合形成,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利用地震综合解释技术针对该区圈闭三要素展开识别和研究,成功识别和描述出了低幅度复合圈闭,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在研究欢30井区区域构造的基础上,结合沉积体系及成藏条件分析,综合研究油气水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对沙三段大凌河油层和热河台油层开展圈闭综合评价,发现有利圈闭7个,部署探井3口。  相似文献   

14.
在研究欢30井区区域构造的基础上,结合沉积体系及成藏条件分析,综合研究油气水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对沙三段大凌河油层和热河台油层开展圈闭综合评价,发现有利圈闭7个,部署探井3口。  相似文献   

15.
莫里青油田伊59区块属于复杂断块油藏,断层密集,储层变化快。区块油水层分布复杂,流体识别难度大,高阻水层与低阻油层难分辨,给措施与注水挖潜带来难度。本文通过探究制约伊59区块流体识别的主要影响因素,以井区精细研究为基础,完善了油水层识别图版,并找出两种有效的辅助识别方法,攻克了高阻水层与低阻油层的判别难题,将油水层识别准确率提高至85%以上。并综合构造、沉积和油水层认识,开展油水层分布规律研究,使区块油藏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化,为措施选井和注采调控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钻井取心和岩屑样品为基础,通过岩心分析和样品测试,并与测井曲线紧密结合,对边台太古界变质岩潜山的岩性和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在阐明变质岩岩性和储层测井识别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岩性和储层的定量化识别模型。研究成果应用于边台潜山的井位部署和储量上报工作中,取得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也门71区块在基底获得重大油气发现,油气藏类型为裂缝性凝析气藏,基底裂缝的识别和评价是储层评价的难点和重点。本文以露头和岩心观测为基础,利用成像测井和常规测井相互结合,对储层裂缝进行识别,并对储层的发育特征进行了描述。依据孔隙度、成像测井特征、电阻率特征和气测值,将71区块基底裂缝性储层划分为Ⅰ、Ⅱ、Ⅲ类3个级别,高产井中的Ⅰ、Ⅱ类储层占主导地位,说明裂缝为基底凝析气藏的主要油气渗流通道和聚集空间。  相似文献   

18.
夏9井区三叠系油藏由于对及沉积体系、储层分布认识不清,注水开发效果差,采出程度很低。本文从现代沉积学理论出发,充分利用岩心、钻井、测井等资料,深入研究了夏9井区三叠系的沉积特征,从中识别出多种沉积相类型:冲积扇相、、湖泊相和扇三角洲相。其中扇三角洲相是三叠系主要沉积类型,扇三角洲相以其粗粒且分选差的岩性、紫红-灰-灰绿色的泥岩、兼具牵引流和重力流沉积,发育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及砾石叠瓦状排列为典型识别特征。论文从扇三角洲的分布、识别依据及其沉积微相特征等方面论述了夏9井区扇三角洲的特点,从而为下步老井挖潜及滚动开发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9.
《辽宁化工》2021,50(6)
通过分析延安气田上古生界山西组含气储层岩性、物性、电性、含气性与岩石相特征的多重对应与制约关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该区山西组有效储层识别与评价方法。研究表明:山西组含气砂岩储层岩石相可分为纯石英砂岩、高凝灰质杂基石英砂岩、富石英贫塑性岩屑砂岩、富塑性岩屑砂岩、碳酸盐致密胶结砂岩五类;采用"权重"评价法,优选出储层厚度、岩石相、有效孔隙度、含气饱和度以及与渗透率参数五项储渗能力分类评价指标定量评价,延安气田山西组优质储层和良好储层主要发育于山23中,其他层段则为差储层和非有效储层。  相似文献   

20.
柳成志  姬建飞  杨国柏 《当代化工》2014,(10):2118-2121
腰深2、3井区营城组的火山岩的形成特点是多中心、多期次喷发。利用火山机构喷发时期不同的这一特性,将古火山机构定义以下几类为:地表堆积的熔岩、火山碎屑岩、火山通道内侵入体,这几类常常是是火山岩区块的基本构造单元。松辽盆地腰深二、三井区营一段两个火山机构均有喷发,分别沿两个断层喷发,以爆发相为主,岩性主要为晶屑凝灰岩。营二段两个机构均未喷发,经过营二段的沉积后,右侧机构经由原来通道向上刺穻沉积岩层,在营三段爆发形成约三百米高的火山锥体,幵在两侧形成宽广的熔岩台地,在岩性上看,腰深2井在营三段为流纹岩,火山角砾岩和凝灰岩互层,为爆发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