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新癸酸钕(简称Nd)/氢化二异丁基铝(简称Al)/氯化二乙基铝(简称Cl)为催化剂进行了丁二烯(简称Bd)聚合。考察了催化剂配制时不同Bd用量、[Al]/[Nd]、[Cl]/[Nd]、聚合温度和时间对Bd聚合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剂配制时,随Bd用量的增加,催化活性升高,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变窄。聚合物产率在[Al]/[Nd]比值很低([Al]/[Nd]=10)时即可达到100%。所得聚合物具有高相对分子质量(-Mn=44×104),窄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1.47),高cis-1,4结构含量(98.3%)。聚合物的微观结构基本不受反应条件的影响,显示该催化剂具有高的稳定性和立体定向性。 相似文献
2.
以新癸酸钕(简称Nd)/氢化二异丁基铝(简称Al)/氯化二乙基铝(简称Cl)为催化剂进行了丁二烯(简称Bd)聚合。考察了催化剂配制时不同Bd用量、[Al]/[Nd]、[Cl]/[Nd]、聚合温度和时间对Bd聚合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剂配制时,随Bd用量的增加,催化活性升高,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变窄。聚合物产率在[Al]/[Nd]比值很低([Al]/[Nd]=10)时即可达到100%。所得聚合物具有高相对分子质量(-Mn=44×104),窄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1.47),高cis-1,4结构含量(98.3%)。聚合物的微观结构基本不受反应条件的影响,显示该催化剂具有高的稳定性和立体定向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二丁基镁(M gBu2)部分或全部代替三异丁基铝(A l(i-Bu)3)作为镍催化体系的烷基化试剂,构成N i(naph)2-M gBu2-BF3OE t2体系和N i(naph)2-A l(i-Bu)3-M gBu2-BF3OE t2体系合成高顺式聚丁二烯橡胶。研究了体系在不同陈化方式和温度下的聚合反应动力学,并对聚合产物进行了测试表征。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M gBu2的加入能增大N i-A l-B体系的聚合反应活性,且N i-M g-B体系的聚合反应活性明显高于N i-A l-B体系和N i-A l-M g-B体系;聚合产物测试结果表明,聚丁二烯的顺1,4-结构稍有下降,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子量分布以及门尼黏度等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4.
采用Nd(P507)3(简称Nd)、氢化二异丁基铝(简称Al)、三氯甲烷(简称Cl)和三氯乙酸乙酯(简称ETCA)催化体系,以环己烷为溶剂,在苯乙烯(St)的存在下,实现丁二烯的选择性聚合。考察了[Al]/[Nd]和[Cl]/[Nd]比、St加入量、聚合温度等对聚合的影响。结果表明,在[Al]/[Nd]比为20、[Cl... 相似文献
5.
6.
聚丁二烯/液晶复合膜的结构形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聚丁二烯/液晶复合膜中,液晶的分布方式与液晶含量以及环境温度有关。当液晶含量超过30%时,50℃以下液晶呈连续的球状体,50℃以上液晶相呈连续的流动态。由于聚丁二烯分子与液晶分子的相互分散和交联的影响,使复合膜中的液晶相TKN比纯液晶的TKN降低了约30℃。当具有一定压力的气体通过复合膜后,复合膜的结构形态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本研究利用DSC、SEM、TEM及OPM对复合膜的结构形态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7.
氨基硅油改性聚丁二烯聚氨酯脲的合成与性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过量的甲苯二异氰酸酯(TDI0加入氨乙基氨丙基聚二甲基硅氧烷(AEAPS),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中制成预聚体,以3,3′-二氯-4,4′二苯基甲烷二胺(MOCA)为固化剂,合成了一系列不同含量的硅氧烷改性聚丁二烯聚氨酯脲,通过接触角,表面光电子能谱(ESCA)测试,应用应变,动态力学热分析,结果表明,氨基硅油在聚氨酯脲表面明显富集,聚丁二烯聚氨酯脲的力学性能改变不大。 相似文献
8.
聚丁二烯丙烯酸环氧酯的合成反应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丙烯酸等置于不同溶剂中,使用不同催化剂,在不同温度下,研究了液体环氧化聚丁二烯(LEPB)的开环羟基酯化动力学行为和反应活化能,其动力学符合二级反应,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图,讨论了合成反应的机制和产物的结构,同时还讨论了反应过程中的副反应。 相似文献
9.
以离子液体为介质,采用一步化学热分解反应制备出直径为10nm左右,长度达40-110nm的氧化锌纳米棒。利用IR,XRD,TEM以及SAED等测试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体系中离子液体的加入对产物形貌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讨论了氧化锌纳米结构的生长机理。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一步法合成了两种磷酸酯类离子液体:1,3-二甲基咪唑磷酸二甲酯盐([MMIM]DMP)和1-乙基-3-甲基咪唑磷酸二乙酯盐([EMIM]DEP),并比较了它们对纤维素的溶解性能.结果表明,两种离子液体均能在一定条件下溶解纤维素,而[EMIM]DEP表现出较优的溶解能力,再生得到纤维素膜;随着溶解温度的升高,溶解时间缩短.采用红外光谱(FT-IR)、热重失重(TGA)分析、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等对再生前后的纤维素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未经活化的纤维素可直接溶于离子液体中而不发生其它衍生化反应;溶解再生后的纤维素晶型发生变化;经[EMIM]DEP溶解再生后纤维素热稳定性和聚 相似文献
11.
合成表征了5种磷酸酯类离子液体,并将其用于溶解木质素。结果表明,离子液体1,3-二甲基咪唑磷酸甲酯盐[Mmim]DMP对木质素的溶解性能最佳,在70℃搅拌120 min,木质素溶解度可达45%。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红外光谱(FT-IR)表征结果显示离子液体在木质素溶解过程中并未使木质素发生衍生化反应,但经离子液体溶解再生后,木质素的形貌均发生了显著变化,离子液体溶解性能越强,所得再生木质素颗粒越均匀、分散性越好且弥散衍射特征越强烈。此外,回收所得离子液体重复使用5次后,对木质素仍有较好的溶解性能。 相似文献
12.
聚L-乳酸/聚丁二烯基聚氨酯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乙二醇和L-乳酸熔融直接缩聚制备双端羟基聚L-乳酸预聚物(PLLA),并用1H、13C-NMR、DSC、XRD对PLLA结构和性能分析表征.以液化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为偶联剂,端羟基聚L-乳酸和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偶联反应制备橡胶改性聚乳酸基聚氨酯弹性体,并用FT-IR,1H、13C-NMR对聚合产物进行结构表征确认.DSC测试结果表明聚氨酯有聚丁二烯段和聚乳酸段两个玻璃化转变温度,熔融温度基本在130℃.随着聚丁二烯含量的增加,结晶衍射峰逐渐消失,聚氨酯的拉伸强度降低,断裂伸长率增加.断面扫描电镜结果显示聚氨酯呈微相分离结构和弹性断裂. 相似文献
13.
溶液型磷酸酯钕催化体系合成Cis-1,4-聚异戊橡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溶液型磷酸酯钕盐Nd(P204)3(简称Nd)为主催化剂,在有少量单体异戊二烯(IP)存在下的三异丁基铝(Al(i-Bu)3,简称Al)及二乙基氯化铝(AlEt2Cl,简称Cl)催化体系催化异戊二烯(IP)聚合。通过在磷酸酯钕中加入丙二醇制备出溶液型主催化剂,这种方法解决了磷酸酯钕的非均相问题,同时,此方法无需皂化反应,减少了废水排放。考察了此催化剂组分的陈化方式、聚合温度及时间等对异戊二烯聚合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剂陈化方式为IP+Al+Nd+Cl,[IP]/[Nd]为10,[Al]/[Nd]为10,[Cl]/[Nd]为2,在10℃陈化3h的条件下,得到的聚异戊二烯橡胶顺式-1,4-结构含量在98%以上,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小于2.5。 相似文献
14.
离子液体由于其溶解能力强、不挥发等特点,使其成为良好的绿色溶剂,由于良好的高温稳定性,适用于缩聚反应体系。以常规的芳香族二酐和芳香族二胺为单体,并分别使用不同结构的离子液体为溶剂,进行缩聚反应得到聚酰亚胺。用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13C-NMR)方法证实了在离子液体中所合成的聚酰亚胺与传统合成路线合成的具有相似的化学结构;采用X射线衍射(WAXD)分析了聚合物的聚集态结构,并探讨了不同的离子液体对聚酰亚胺聚集态结构的影响;经热重法(TGA)测试分析,在以离子液体[BMIM]BF4为反应溶剂时,所得聚酰亚胺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能。 相似文献
15.
16.
17.
一、过去灌装机械的概况所谓灌装机械,通常是指将液体产品充填到包装容器内的机器。而灌装生产线则指实现产品从原料进入包装设备开始,经过加工、输送、装配、检验等一系列生产活动所构成的路线。灌装生产线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可广泛应用于多种产品的生产加工。但过去由于技术水平的局限,灌装生产线系统存在不少缺点,例如采购成本昂贵、设备体积大、安装难度大、维修费 相似文献
18.
以离子液体(ILs)氯化1-丁基-3-甲基咪唑(BMIMCL)为反应介质,无催化剂均相合成了高取代度的高直链玉米淀粉醋酸酯,利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1H-NMR)、X射线衍射(XRD)和热重分析(TGA)对不同取代度(DS)的淀粉醋酸酯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BMIMCL中,无催化剂条件下,高直链玉米淀粉可与醋酸酐发生较好的均相反应,所合成的淀粉醋酸酯不存在淀粉原有的颗粒结构和结晶结构。并且,随着取代度的增加,XRD曲线中9°处的弥散峰增强,其热稳定性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