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数字式多功能泵的实现策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轴向柱塞泵的变量机理进行了分析,认为流量控制是多功能泵最基本的功能,其它功能都可以转化为流量控制功能来实现。基于以上原理,在实现了流量控制功能的基础上,提出了数字式多功能泵的总体设计方案。利用快速控制原型技术,对多功能泵的实现策略进行了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2.
基于恒功率变量泵排量调节结构和电控泵的控制原理分析,挖掘机出口压力Pd、电控泵功率切换压力Pf与负流量压力Pi的大小决定了液压泵排量的大小.并建立了电控泵的恒功率控制模型和负流量控制模型,并进行了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3.
基于变频电动机泵控负载传感系统的研究与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泵控负载传感系统以其节能、高效获得广泛的应用。该文从液压泵的理论流量公式出发,根据负载信号改变泵的转速来达到控制流量,使液压定量泵实现变量功能。在此变量原理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由变频器控制的交流电机和定量泵组成的泵控负载传感系统,分析了交流变频电动机泵控负载传感系统的数学模型,提出了控制方案,并给出了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4.
 对某型负载敏感泵的工作原理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负载敏感泵的数学模型,然后利用AMESim仿真平台建立负载敏感泵的仿真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后得到压力-流量特性曲线,进一步探究压力-流量特性曲线的影响因素,最后利用负载敏感泵试验台进行试验,试验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和精度。研究表明:压力切断阀弹簧刚度与弹簧预紧力、电动机转速、泄漏量、控制油路压力均对压力-流量特性曲线产生影响,研究结果为更好地应用负载敏感泵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芳烃抽提装置热载体泵长期采用低阀位进行流量控制,能耗较大,机泵长期处于高速运转状态,泵端振动居高不下,检修频繁,维检修成本高。为解决这一问题,将热载体泵改为变频调速控制流量,机组振动明显降低,实现了节能目的。  相似文献   

6.
由伺服电机和液压泵组成的新型泵控系统已经应用于液压机械设备中,为解决大型液压机对液压动力源高压大流量输出的要求,在传统伺服电机泵控系统中引入了高压主泵和低压副泵,并通过双泵切换来实现高压大流量输出。通过控制器与伺服电机控制电机输出转矩和转速,进而实现对输出压力和流量的控制。通过合流阀块实现对双泵合流与分流的控制,进而实现液压系统的大流量或高压力输出。以液压机一个工作循环为基础进行了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该液压动力系统满足压力、流量设计要求,响应速度快,控制精度高。  相似文献   

7.
转速可调泵直接闭环控制差动缸伺服系统静特性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提出了应用变速泵直接闭环控制差动缸位置的节能型电液伺服控制概念,通过对控制原理的研究,确定了用双变速泵复合控制差动缸速度的回路原理补偿差动缸不对称的流量。提出总压力的控制原理削除泵泄漏及油液压缩引起缸二腔的气蚀和张紧。导出了该系统的压力流量函数和压力增益函数。  相似文献   

8.
针对电比例泵控问题,基于位移-弹簧-力反馈变量控制原理,给出了一种新型电比例轴向柱塞泵的结构,并说明其变量工作原理,该泵主要功能为电比例流量控制;建立了位移-弹簧-力反馈变量机构的数学模型;利用MATLAB/Simulink仿真该泵的电流-流量控制动态特性曲线。对样机进行了试验,电流-流量控制动态特性试验曲线与仿真曲线相符合,电流-流量控制静态特性曲线符合ISO标准。  相似文献   

9.
针对液压传动系统的组成和调速控制机理,提出一种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液压反馈调节系统。选用AT89S52单片机,对变量泵控制电路、继电器控制电路和供电模块进行设计。通过数据测试,得出排量比和输出转速动态特性,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有效提升流量泵和比例阀等元件响应的准确度,确保输出泵马达系统流量的稳定性,改善液压传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该文基于新型球活塞式车辆转向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从力平衡和流量平衡出发,构建了该泵的动态特性方程组,据此对该泵的流量控制特性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该泵转速在超过开启转速之后,泵的输出流量增速大幅放缓,满足车辆转向时的实际工况需要。  相似文献   

11.
一次泵系统技术分析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曙铃 《流体机械》2002,30(4):34-37
用图解法比较空调工程中一次泵定流量系统与采用压差控制和台数调节相结合的一次泵变流量系统中冷冻水泵的工作点,认为对中小型空调系统采用一次泵变流量系统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介绍一种液压注塑机伺服泵流量与压力解耦的控制方法。对液压注塑机伺服系统进行建模分析,详细分析伺服泵转速与转矩、流量与压力的解耦控制,采用切换控制策略对控制方法进行优化,实现了注塑周期中不同工艺过程的良好跟踪效果和控制精度,并提高了控制响应速度。  相似文献   

13.
针对传统大功率多泵液压阀控系统中由于泵源输出与负载流量需求不匹配,导致液压系统传动效率低下的问题,在数字泵PCM控制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数字+模拟(D+A)组合控制多泵源液压系统。通过流量区域划分方法,给出该系统的构型原则,其中定量泵组排量比采用二进制编码,由1台变量泵补偿定量泵的阶跃流量差值;建立多泵源液压系统流量状态矩阵,通过求解得到泵组的控制信号;为了减少阶跃流量冲击对系统控制特性的影响,提出多泵源液压系统泵阀复合控制策略,并对该系统输出特性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泵阀复合控制策略下,多泵源液压系统具有良好的动静态特性和节能效果。正弦位置跟随精度达到±0.1 mm,滞后约为100 ms;由于采用D+A组合流量控制和比例溢流阀压力控制,始终使多泵源液压系统输出的流量和压力分别高于负载所需要流量10 L/min和压力2 MPa,使该系统的溢流和节流损失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4.
随着液压传动技术朝着高压大流量方向发展,大功率的工程设备层出不穷,当单一液压泵无法满足设备液压流量的需求时,工程上通常采用多泵合流的方式实现较大的输出流量。多泵合流方式除了能够输出较大的流量外,还可以通过不同排量泵的组合形式产生不同的流量输出实现液压系统的节能控制。基于此,该文主要对采用普通交流电机-定量泵的多泵合流液压能源系统进行理论分析,建立相关数学模型,利用AMESim软件进行仿真分析,研究多泵合流节能控制过程中不同泵组的启闭对管路压力的影响规律。采用PID控制器实现管路压力的闭环调节,降低了泵组切换对管路中压力波动的影响,从而为多泵合流液压能源系统的设计和节能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电液比例泵是近年来使用较广的液压泵之一,它有如下特点:1)可以无级地按程序控制泵的排量,并可进行远距离遥控。2)泵的排量与电磁铁力成正比,即与电磁铁电流强度成正比。3)控制阀芯上的控制力由电磁铁产生。4)工作压力与泵的排量无关,在工作中工作压力的波动不影响流量,即不影响运行速度。这类泵广泛使用在铝型材挤压机上,籍此可使挤压表面光滑一致。图1为A7VEL电液控制泵控制机构图,该机构主要由比例电磁铁、控制阀、弹簧、流量活塞、导杆、拔杆等组成。当放大路输给比例电磁铁一个颤振电流后,电磁铁会产生一个推力通过调节…  相似文献   

16.
液压泵恒流控制的神经网络实现方法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一种采用神经网络辨识负载流量原理实现液压泵恒流量调节的新方法。结合此方法,提出在种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恒流量调节泵智能学习控制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电液比例恒流量调节轴向柱塞泵的控制,改善了该泵的控制品质。  相似文献   

17.
恒压泵控系统取代溢流阀控系统的发展动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多少年来,在液压系统中,泵是动力元件,阀是控制元件。通常由压力阀控制系统压力,由方向阀控制液流方向,由流量阀控制系统流量(执行机构的运动速度)。但随着变量泵的大量使用,流量阀的地盘己大大缩小。在行走机械的静液压传动系统中,由于双向变量泵的采用,换向阀在该系统中已无立足之地。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恒压变量泵的出现,特别是恒压泵(包括其衍生系列)泵控系统的使用,使溢流阀的使用范围大大缩小,有液压系统必有溢流阀的状况将不复存在。作者将在文中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交流正弦液压泵(简称正弦泵)是重型锻造油压机正弦驱动系统的核心部件。依据正弦泵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对柱塞孔与腰形槽构成的节流口面积公式进行了推导。在此基础上,以AMESim软件为工作平台,建立了正弦泵的关键部件及整机模型,并通过仿真计算的方法分别对不同驱动频率、不同活塞个数的正弦泵流量特性以及多泵组合供油时的总输出流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活塞个数只影响泵输出流量的大小,而对输出流量脉动的作用并不明显;对于输入的低频控制信号,正弦泵有较快的响应速度且有很高的流量输出精度;多泵组合输出时,输出流量曲线在任意点处仍具有平滑过渡的特性。  相似文献   

19.
通过斜盘式串联轴向柱塞变量双泵结构的组成,结合六通多路阀与变量泵恒功率—负流量系统原理图,分析变量泵的负流量控制压力-流量特性、交叉恒功率控制压力—流量特性以及泵最大排量的压力-流量特性,为动静态特性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20.
1、前言 DA控制阀又称转速感应控制阀。它是根据阀入口处的流量的大小,输出与之成比例的控制压力。若将变量泵的转速转变成一定量泵的流量并将控制压力与变量泵的变量控制机构联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典型的DA控制闭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