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子政务外网是我国数字政府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和数据枢纽,在我国数字政府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目前电子政务外网的服务能力和运作模式面临诸多挑战,已不能满足数字政府快速发展需求,需要根据业务发展需求做出调整和改变。通过调研分析我国数字政府相关政策要求和先进省份开展电子政务外网改革试点情况,提出在数字政府快速发展下电子政务外网服务化转型思路,供主管单位开展电子政务外网服务化转型时参考。  相似文献   

2.
电子政务应用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背景下,作为承载重要政务应用和业务的电子政务外网,其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基于被动防护手段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已无法完全满足目前电子政务外网的安全保障需求。文章从管理、制度、技术和运营4个方面构建主动安全防控体系,为进一步强化电子政务外网网络安全防控的主动性和智能化水平、护航数字政府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3.
<正>探讨数字政府、智慧政府、电子政务、智慧政务等概念内涵,辨析其相互关系,对于正确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建设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数字政府和智慧政府是政府在不同时段的目标形态,而电子政务和智慧政务是实现目标的方式与手段。进一步而言,数字政府和智慧政府是政府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不同发展层次。智慧政府包含于数字政府之中,更注重政府的智慧化、人性化,代表了更高的要求。在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中,智慧政务作为新时期电子政务的衍生物,为服务型、智慧型政府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4.
联想电子政务总体框架主要包含四个层次,它们是:电子政务基础设施,牵涉到互联网、政务外网和政务内网三部分,其中政务内网与政务外网实现物理隔离,确保内网的信息保密和安全;政务外网和互联网之间通过逻辑隔离,保证公众服务和监管业务的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系统、机房,以及配套的系统软件如联想IT 1for1品牌发布两年来,方案服务客户已超过5 000家。在政府信息化领域,联想与各级政府部门紧密合作,遵循“整体规划、分布实施”的策略,严格按照咨询、方案、实施、运营四步骤的方案服务规范,为全国各…  相似文献   

5.
政务外网是政府的业务专业网,主要运行政务部门面向社会的专业性服务业务和不需在内网上运行的业务.电子政务外网在省级建设中更为重要.本文以黑龙江省电子政务外网建设为例,对省级电子政务外网建设的重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电子政务作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工程,利用了现代网络技术,突破部门和区域限制,对于提高政府办公效率、增加政府办公透明度具有重要作用。电子政务外网是为市民提供政务公开信息和网上服务场所的媒体,直接同因特网连接;政务专网上运行关键的政务应用,是为公务员提供协同办公、  相似文献   

7.
电子政务外网平台既是展示政府形象、服务百姓的便捷窗口,又承载了各级厅、局、委、办的电子政务外网应用,政务外网的建设加快了政府从行政管理职能向服务型职能的转变,也大大提升了政务效率,  相似文献   

8.
电子政务外网作为国家电子政务工程的的基础承载网络,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进"政务服务一体化"、"互联网+监管"、IPv6的大背景下,电子政务外网技术架构也必然需要优化演进。基于此文章研究探索了SRv6在电子政务外网中的应用。首先针对电子政务外网现状,分析了传统网络存在的问题,随后介绍了SRv6基础概念、原理以及技术优势;最后对SRv6在电子政务外网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9.
电子政务外网的功能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安阳市信息中心通过开展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实现了不同业务部门的政府机构互联互通,有效地促进了政府和社会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在电子政务外网建设过程中,安阳市牢固树立“狠抓功能定位、努力打造安阳电子政务门户网站”的理念,在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外网功能进行科学定位:使电子政务外网成为对外宣传、信息发布、便民服务的平台;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的渠道;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进行政务监督的窗口;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关注民生、倾听民意的纽带。  相似文献   

10.
一、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的建设目标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的目标是建设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省电子政务外网网络平台,应用支撑平台,信息交换平台,并结合外网的具体需求构建相应的安全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各市按省统一规划和标准,建设各市及县政务外网,从而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政务外网体系架构。为省电子政务综合门户网站和各级政务部门网站提供网络安全支撑;为各个业务应用系统的运行提供支撑;为实现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资源共享创造条件,促进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数据交换和业务互动。  相似文献   

11.
1.需求背景政府作为国家的职能机关,其信息系统安全跟国家安全紧密结合在一起。信息的可用性、可控性尤为重要。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是一个跨地区、跨部门的综合性网络系统,由国家信息中心同全国省级、副省级、地市级和县级四级政府部门信息中心构成的完整体系架构。政务外网与政务内网物  相似文献   

12.
<正>根据《"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管理中心2014年工作思路和重点工作》、《内蒙古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和《2014年全区电子政务外网工作要点》文件精神,为保证内蒙古电子政务发展目标的圆满实现和网络建设规划的顺利实施,实现内蒙古电子政务又快又好发展,本文在总结和回顾内蒙古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内蒙古政务网络建设存在的难点和问题,  相似文献   

13.
由于各部门、各地区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独立性,发展的不均衡性,使得上海市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初期遇到一些难题。政务外网市级骨干网络平台建成后,保留原有各市级委办局、区县政务外网内部网络结构不变,整体接入到市政务外网骨干网,实现在统一物理网络平台基础上的互联互通,完成了市级层面、区县层面,以及与国家政务外网的对接。  相似文献   

14.
在长春市的电子政务建设中,长春市信息中心是重要的实施部门。长春市信息中心通过所属的“长春信息港”的建设来拉动长春市的电子政务建设。“长春信息港”既是政府网站、核心政务平台,也是“数字化长春”的代名词。目前,“长春信息港”的核心政务系统基本完成,“外网受理,内网审批”的架构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中,2003年是可圈可点的一年。在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办发2002年17号文件)的指引下,我国各级政府围绕“两网(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一站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电子信息技术在我国社会各领域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我国也正式启动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建设,使信息技术对政府部门的影响力逐渐增加.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在我国各地区政府中的建设基本完毕,在其加强我国各地方政府办公效率的同时,部分地方政府将政务外网平台与IDC有效结合在一起,创造出适合我国各地方政府办公需要的数据中心机房(GDC).GDC的出现与应用使地方政府内网电子政务平台与外部网络数据交换、共享时,更加快捷、高效以及安全性受到保障.  相似文献   

17.
杨俊芳 《电子世界》2014,(6):130-131
电子政务外网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已基本进入到提升服务和应用发展的阶段,运维管理工作是保障外网顺利发展的基础。本文结合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的运维实践,总结了政务外网运维服务管理体系建设的经验,并分析了在政务外网运维管理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部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任炳群 《现代电子技术》2005,28(24):I0003-I0005
以西安曲江新区作为切入点,从开发区实施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和目标入手,通过对电子政务应用规划中的政务外网,政务内网以及各政务内网之间进行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政务专网进行全面分析,从而阐述了通过可靠的系统迅速快捷地搭建起高效的电子政务平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对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建设的一些看法-从互联互通入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本期开始,本刊将重点介绍国家电子政务工程的一些重点项目,以促进政府与社会在国家信息化建设思想上的沟通。在国务院信息办所提出的重要项目中,电子政务外网平台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政府电子政务外网主要用以支持中央各有关部门不涉及国家机密的专项管理与服务业务,它将充分利用公共电信网络的基础设施,采用以软件手段为主的信息安全措施。外网平台的目的将不仅是追求政府电子政务的节约,高效,减少重复建设,更是推动政府信息资源互通互联、信息共享的重要手段。基于外网平台在政府电子政务工程中的重要性,为便于社会了解政府的思路,本刊特约请国务院信息办副主任刘鹤同志撰写《对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建设的一些看法》一文,帮助社会公众更好地理解政府对电子政务的思考。从中我们会看到面对电子政务这样的新课题,很多领导同志在那里认真地、科学地、求实地研究探索,而科学与求实的精神将有力地促进政府与社会更好的信任与合作。电子政务是一项社会综合改造工程,需政府与社会各界在十六大精神的指导下,共同推进。  相似文献   

20.
(一)建设和整合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为适应业务发展和安全保密的要求,有效遏制重复建设,要加快建设和整合统一的网络平台.电子政务网络由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构成,两网之间物理隔离,政务外网与互联网之间逻辑隔离。政务内网主要是副省级以上政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