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中明确了数字中国建设过程中的“2522”整体框架,为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深度融合给出了指导性意见,规划背后值得思考的是标准在整个数字中国建设整体框架中起到的作用。在解读《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的基础上,从数字中国建设整体的建设基础、社会赋能、关键能力和发展环境4个角度全面解读《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中对标准的启示,深层次探讨标准对更好地建设“五位一体”融合的数字化中国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当前,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设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历经多年建设均取得了显著成效。2022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拓展了数字政府建设范畴,结合各地数字政府与智慧城市建设重点和特色,二者呈现融合建设趋势。通过梳理了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的建设历程及发展现状,在系统性分析二者在建设目标、主体、内容等方面存在的共性差异的基础上,提出数字政府与智慧城市协同建设的“八横四纵”整体架构,并围绕框架阐述协同建设的重点内容,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协同建设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3.
孙天 《通信世界》2023,(7):24-26
<正>“智慧城市”概念于2008年提出,随后在国际社会引起广泛关注,并引发了全球智慧城市的发展热潮。智慧城市发展大致经历了探索期、调整期、突破期、融合期。我国智慧城市在经历了约10年的发展后,逐渐走向精细治理、全面融合阶段。2022年由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产业互联网发展联盟等联合发布的《依托智慧服务共创新型智慧城市——2022智慧城市白皮书》指出,  相似文献   

4.
“十四五”开启中国绿色发展新篇章,“绿色化”与“数字化”“智能化”的协同成为了“十四五”期间的重点发展方向,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将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抓手。论述了“双碳”战略下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思路;通过对新型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数字基础设施、智能中枢、智慧应用等方面的分析,梳理出与“双碳”战略相关的建设内容,最后提出了“双碳”战略下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新型智慧城市是数字中国建设的核心载体和主要内容。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智慧城市、数字乡村”,“打造宜居、智慧、韧性城市”。作为我国高标准、高质量建设的现代城市“样板”,在《河北雄安新区智能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的引领下,雄安新区智慧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在电子政务服务、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6.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释放的普惠效应、数据和知识释放的扩散效应,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统筹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协调发展,加快弥合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城乡数字化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7.
今年3月国家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开启了“数字中国”的实践之路.按照“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战略构想,我国将陆续推进100个新型示范性智慧城市建设,可以说,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即将迎来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支撑的2.0新时代.  相似文献   

8.
新型智慧城市是实现数字中国的重要载体,已经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新型智慧城市高质量发展依赖于国家的统筹规划、各类新兴技术的创新融合以及标准化工作的支撑引导,同时也对技术创新和标准推进提出了更高要求,带来诸多挑战.现有研究缺少对新型智慧城市关键使能技术以及当前标准化工作的全面梳理与分析.文章在介绍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9.
随着5G的正式商用,智慧城市的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表现出了全新的特点。为整体理解和把握新时期智慧城市的重要内涵,构建了5G时代智慧城市概念模型,从行业领域、通用能力、城市空间和数字空间4个维度对基于5G的智慧城市进行宏观刻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概念模型在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应用,以期促进我国新型智慧城市的整体发展与突破。  相似文献   

10.
周斌  奚加荣  林珂 《通信世界》2017,(27):41-43
智慧城市作为信息时代最具创造力的城市形态,是城市经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模式,也是未来城市功能和品质提升的重要载体.我国已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十二五”、“十三五”时期具有先导性、全局带动性、规模性的战略突破口.智慧城市建设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1.
<正>2016年发布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和《“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均提出要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同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牵头,会同国家标准委、教育部等23个相关部门成立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部际协调工作组,并组织开展“新型智慧城市评价工作”,标志着智慧城市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智慧城市项目没有统一技术标准,具有属地化、定制化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中国信息界》2023,(1):82-83
<正>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如何更好地实现数字惠民是重点之一。“龙城市民云”APP是柳州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柳州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完善数字惠民服务体系、回应市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城市治理体系现代化、提升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水平的重要探索。作为跨部门、跨平台的一站式“互联网+惠民”公共服务平台,“龙城市民云”APP自2019年2月20日上线以来,始终坚持以“高效、便捷、利企、便民”为理念,  相似文献   

13.
产业园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承载体,产业园区向新型智慧园区发展是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本文提出融合最新ICT技术的新型智慧园区解决方案,首先对新型智慧园区的现状需求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新型智慧园区的建设目标、总体方案设计和分项建设内容,重点研究了新型智慧园区支撑平台层的建设及如何对上层应用进行支撑,打造规建管一体化模式创新的人、物、空间全面联动虚实结合的新型智慧园区。  相似文献   

14.
《中国信息界》2023,(6):114-115
<正>为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天津市武清区启动了“智慧武清”建设。其中,一期建设主要构建了“1+3+1”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体系:“1”即城市大脑;“3”包括政务服务、社会治理、公共安全3个重点专项应用建设;“1”是一套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建设与运营支撑能力体系,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将武清打造成为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引领示范区。  相似文献   

15.
近10年来,国内外发展实践充分展示了信息技术创新和应用在现代国家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和巨大潜力。在我国珠三角、长三角、渤海湾等地区,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探索智慧中国和智慧城市的建设模式。本文全面梳理了智慧中国的定义、内涵、框架体系及发展历程,分析了智慧中国发展的趋势,总结了国内外智慧国家建设的内容、模式及路径,并提出我国建设智慧中国的十大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信息界》2023,(2):76-77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而政务信息化是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驻马店市通过城市门户APP项目“咱的驻马店”的建设,加快推进政务信息整合共享,打造新型智慧城市服务体系。APP建设内容“咱的驻马店”APP应用架构于智慧城市核心支撑平台和行业系统之上,是面向全市市民的一站式“互联网+公共服务”云平台,主要是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基于实名认证,  相似文献   

17.
随着数字技术与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算网城市将成为未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算网城市以算力基础设施为底座,以算力资源统筹调配和运营管理为抓手,通过构筑城市算力“一张网”,赋能城市数字化转型和发展,对实现我国数字中国建设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梳理了算网城市建设背景,分析了算网城市的内涵架构,明确了算网城市建设意义,并进一步提出算网城市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城市大脑建设应运而生。面对不断升温的城市大脑,从源头上把握其出现的背景、起源、定义,从理论上厘清其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差别,从实践上明确城市大脑的主要方向和任务,对于城市大脑的实践运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随着国家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重大战略部署的实施,城市大脑建设掀起热潮,理念概念深入人心,大家普遍认识到,城市大脑是盘活数据要素的新措施、带动城市创新发展的新基建、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智慧城市在我国蓬勃发展,呈现遍地开花之势.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95%的副省级城市、76%的地级城市,总计超过500座城市,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或正在建设智慧城市,这一数字占据全世界智慧城市创建总数的一半以上. 同时,PPP模式的引入破解了一直以来制约智慧城市发展的“融资难”的问题;而发改委和交通运输部联合出台智能交通ITS“321”总体框架,“智慧银川”、“智慧枣庄”等样板城市的建成,又使得过去纸上谈兵的智慧城市开始落地、开花和结果,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庭.  相似文献   

20.
"十四五"开启中国绿色发展新篇章,"绿色化"与"数字化""智能化"的协同成为了"十四五"期间的重点发展方向,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将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抓手.论述了"双碳"战略下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思路;通过对新型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数字基础设施、智能中枢、智慧应用等方面的分析,梳理出与"双碳"战略相关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