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锋作家余华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创作了《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两部重要的小说。通过这两部作品,作家完成了个人创作风格的重大转变-从以“重的方式”写作转变为用“轻的方式”表达。试图从这两部小说的社会和自然背景、人物形象塑造、情节结构模式、语言等方面对这种“轻的方式”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2.
莫言一直是站在中国先锋文学最前沿的作家。他在80年代的现代主义艺术实验和先锋写作中脱颖而出,并在其以后的创作中始终坚持扎根于民间的先锋写作。回顾其创作历程,可以印证莫言走过了一条“物极必‘返”’的创作道路,具体而言就是一种对西方现代主义特别是欧美魔幻现实主义的民间化改造。  相似文献   

3.
民俗中绽放的美丽——汪曾祺散文的文化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散文写作是一种真正文化和文学意义上的创作,其文化关怀的内容和意义——融入民间,带给人们文化探索的新思路,揭示出汪曾祺写作的边缘化审美意义。汪曾祺散文通过写风俗,向人们揭示一种独特的民间原生态和生命意识,其“民俗”散文有三要素:人物、意象、环境。  相似文献   

4.
以巴赫金的对话和狂欢理论探讨了艾丽斯·沃克的小说《梅丽迪安》,通过具有多重喻意与意向的双声语对话体系以及场景和写作方式的狂欢化,作者试图言说一种被压抑的原始欲望,建构一个兼具“超验所指”的在场与“自我的在场”的话语体系,从而寻求黑人与女性这两种社会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价值取向、语言特点、写作方式与体栽等方面,分析了中国网络文学的变化发展情况。非功利的、追求自由的精神.曾经是网络文学的一大亮点,但逐渐被商业社会物质利益的巨大诱惑所淹没,这使得网络文学作品难以实现水平上的超越..语言方面从“恶搞”到“恶俗”的发展,使其面临被艺术殿堂遗弃的危险。写作方式和体裁方面的变化创新,趋向却是从“时尚”到传统。逐渐改变原有的“浪漫”气质,回归传统文学的怀抱,这应是网络文学的一个必然归宿。  相似文献   

6.
关于什么是应用文的争论由来已久,众说绘纭。但争论之中也有共识,即:应用文乃非文学之文,“应用性”或“功用性”是应用文的基本特征。本文拟从写作原理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应用文和文学作品的比较,进一步探讨应用文的特征。1 写作是人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就本质而言,应用文和文学作品是相同的,他们都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产物,意识形态是它们的共同本性。它们真正的不同,在于它们反映社会生活的方式的不同。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能动反映。文学对现实的反映不是象平面镜似的反射式的反映,而是经过…  相似文献   

7.
当代儿童文学的少年题材写作领域里,体验型臆说大有取代经验型陈述之势。在这一含混背景下,张国龙却用传统的讲述故事的方式复苏了“苦难叙事”的现实质感和精神力度。其成长小说《少年行者》塑造了一个少年“硬汉”九阳的形象,加深了人们对“苦难”价值的同情,同时也显示了人类抗辩苦难命运的可贵勇气。  相似文献   

8.
谢有顺的当代文学批评在学界独树一帜,他从中国文学的闭抑精神中追溯至传统文化的专制、奴役思想与存在大限,从而超越了细枝末节的文学具象,以存在主义的敏锐直抵文学的精神内核,显示出一种兼容并蓄的学术胸怀。谢有顺文学批评中的救赎精神、苦难意识与独立个性,对于当代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以及人文思想的传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严歌苓与《无出路的咖啡馆》之间有一种复杂、微妙的关系。她同故事中的“中国留学生”一样,被时代、命运及自我性格滞留在中西文化交错的“夹缝”中,因而去寻求一个更为真实、完整、血肉丰满的“自我”形象,既是时代使然,也是自我需要。严歌苓将自我的审视与救赎无意中投射到留学生身上,使自我的追寻充满了错杂、虚无与迷惘,情到深处绚烂,梦到实处空无。  相似文献   

10.
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实际上就是向内观看,从而使迷失的自我重新回归到主体心灵之中。“承认自己无知”和“节制”则是这一认知过程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认识你自己”同时也是一个解蔽的过程,除祛外相的遮蔽,揭示灵魂的本真状态,从而达到生活与生命的和谐。苏格拉底对于传统精神法则的变革为西方传统哲学把主体自身提升到研究的首位提供了理论上的准备,实际上,对于我们现代主体缺失的时代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余华的多部长中短篇小说进行了叙事比较,发现余华从先锋时期一直保留下来的一种叙事策略——重复叙事。他对这种形式的强烈迷恋,与其叙事内容的变换存在着某种奇特的依存关系,即余华先锋小说中的重复叙事,先锋后转型的重复叙事,重复叙事策略之魅力。  相似文献   

12.
余华小说中的重复叙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余华的多部长中短篇小说进行了叙事比较,发现余华从先锋时期一直保留下来的一种叙事策略——重复叙事。他对这种形式的强烈迷恋,与其叙事内容的变换存在着某种奇特的依存关系,即余华先锋小说中的重复叙事,先锋后转型的重复叙事,重复叙事策略之魅力。  相似文献   

13.
徽州道教临终理论由自知大限将至、临终时出现异象、临终安详无疾而终,以及临终尸解等几个部分组成,它们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生临终理论体系,对我国南方民间社会的临终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民间通过取法道人临终沐浴更衣而为亡者沐浴更衣等,从而发展出徽州道教临终理论的救赎内涵,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1932年开始,阿格农陆续创作了具有鲜明现代主义色彩的小说《行为之书》系列,彻底改变了一贯的叙事风格.这种转变被冠之以“卡夫卡式”,被认为是受到卡夫卡或弗洛伊德影响的结果.阿格农小说的现代主义转向实际上是由内外两种原因促成的.内因是作家对早期创作风格的一种回归,外因是受马丁·布伯影响,开始关注犹太人的现代性体验这一严肃命题.犹太文化传统里的“现代性因素”以及作者自身的“毁灭性”经历也起到了促进作用.阿格农从犹太传统内部观察现代世界,用民族方式筑成了通向西方现代主义的道路,为犹太文学走向世界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池莉和陈染的文学创作代表了两种类型的女性文本。她们的女性文本所表现出的价值取向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其文本创作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文学观念、书写方式和审美品格,以及相异的女性意识、艺术形式和“先锋”品格,都充分展示这一点。  相似文献   

16.
谭小芳 《商品与质量》2010,(19):114-116
余华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小说作家,1987年发表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后崛起于文坛成为了中国新文学别辟异境的新锐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他前期的小说因写“暴力”“凶杀”而其主题称为“死亡”。他用超然冷静的叙事手法揭露血腥人生和残酷的现实社会,随着作者创作的深入及思想认识的变化,作者的创作主题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是他创作的转折点。而《现实一种》和《活着》便恰如其分的体现余华“死亡”和“活着”的两个主题端点,作者的创作主题由“死亡”转向“活着”。本文就是从“死亡”和“活着”两个不同的主题来进行分析的。  相似文献   

17.
池莉和陈染的文学创作代表了两种类型的女性文本.她们的女性文本所表现出的价值取向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其文本创作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文学观念、书写方式和审美品格,以及相异的女性意识、艺术形式和“先锋”品格,都充分展示这一点.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美国文学的发展过程,探讨了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和人与神之间力量对比,从而揭示了人类为自我而奋斗,但最终又丧失自我的过程。此过程也正是“美国梦”的产生、发展和破灭的过程。它使人们意识到“美国梦”只不过是一连串的神话,从而导致了自然主义文学的产生。人类失去自我和“美国梦”的破灭是本文所揭示的主题,本文对揭示美国人的悲观主义和宿命论的人生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关于自我的观念不但因人和文化而异,而且也因每个人所处的时段和社会背景的不同而不同。因此,自我认同或自我同一性(seli—identity)为一个人描述自己特征或本质自我的方式,不仅只是对一个。物”的认同。他是关于我是“谁”的问题,而不只囿于我是“什么”的问题。这样,自我认同便可从自我作为身体、自我作为意识、自我是对心一身问题的解答和自我是社会及其关系中的自我来界定。  相似文献   

20.
“五四”运动 ,赋予了文学崭新的含义 ,“五四”新文学成为了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学。在这样一个崭新的文学历史时期 ,鲁迅无疑是这种文学的重要奠基者 ,也是它的最杰出的代表。鲁迅极力主张“反抗挑战”这一类的作品。他喜欢曹氏父子的清峻通脱 ,阮籍的狂放 ,特别是稽康的敢于发议论 ,“非汤武而薄周孔” ,推崇那“全部是抗急和愤激之谈”的唐代罗隐的《谗书》 ,以及皮日休的《皮子文薮》、陆龟蒙的《笠泽丛书》中那些“并没有忘记天下”的文章 ,称赞它们“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采和锋芒”。鲁迅在他的创作中充分表现了文学的讽喻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