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建立肝豆状核变性的肝细胞原代培养模型 ,并采用超微制片技术获细胞超微结构 ,使对该疾病的研究能达到细胞超微结构水平。方法 :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采用外科手术取肝组织 ,应用Ⅳ型离体胶原酶消化分离法获得肝组织细胞悬液。再用差速离心机将肝细胞和其他细胞分离提纯后对肝细胞原代培养 7~ 10天。收集培养细胞 ,利用超微制片技术获肝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 :取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肝细胞 ,通过台酚兰染色示即时存活率可达95 %。肝细胞培养 7天后细胞存活率可达 90 % ,细胞纯度达 90 % ,细胞收集量达 5× 10 5个。用超薄切片技术制片 ,在…  相似文献   

2.
犬失血性休克五小时,在电镜下可见心、肺、肝、小肠和肾等重要器官出现明显的结构损伤,具体变化如下:心肌纤维水肿,核周胞浆增多,肌原纤维粗细不均,间距变大,肌丝分散并有溶解;闰盘变直,有不同程度的肌丝解离;肌质网和横小管扩张;线粒体凝集变性,基质局灶性空泡化,外膜破裂,偶见巨大线粒体(图1)。肺泡内含水肿液;肺泡Ⅰ型细胞肿大,线粒体肿胀,肺泡Ⅱ型细胞增多,嗜锇性板层小体减少或变空,肺泡隔内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基膜变薄,腔内有血小板、粒细胞聚集及微血栓形成(图2)。肝细胞索断裂,肝细胞游离在极度扩张的Disse间隙和肝窦内,肝细胞变大变圆,表面微绒毛消失,细胞膜破裂,线粒体高度肿胀,嵴断裂或消失,可见巨大线粒体,内含副结晶,不少肝细胞核浓缩,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用纯种小白鼠分成三组:正常对照组、老年组、还精煎组。动物迅速杀死后,取肝组织用电镜常规技术作固定、脱水、包埋和切片,铅轴染色,DXA_4—10电镜观察。对照组动物肝细胞超微结构正常,肝细胞多为三角形,含1—2个核,核膜清楚、核红周围有核红相随染色质围绕,异染色质分布在核膜内层,常染色质均匀分布于核液内。细胞质内有丰富的细胞器及内含物,线粒体嵴清楚,粗面内质网平行排列成群,滑面内质网分布于细胞质中,高尔基体分布于核附近及胆小管处,此外尚有溶酶体、微粒、肝糖元、少量脂滴及色素。老年组动物肝细胞的核及线粒体的亚微结构和核糖体的含量有显著变化。细胞的核仁失去典型的核仁丝结构,出现核仁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实验性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AHNP)早期开始动态观察大鼠肝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研究肝细胞凋亡的发生情况。方法:胰胆管内逆行注射5%的牛磺胆酸钠,建立大鼠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模型,通过光镜及电镜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测定大鼠肝细胞发生凋亡的情况。结果:诱导AHNP3h后大鼠肝细胞出现气球样变性,随着疾病的发展损伤加重,肝细胞发生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并有血栓形成;肝细胞在诱导3h后出现凋亡,且随时间延长,凋亡的数目也增多,肝细胞出现凋亡和坏死并存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对32例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肝穿活检标本,经透射电镜超薄切片样品常规制作后,应用H—600电子显微镜,着重对淋巴细胞与肝细胞亚微病理损伤之间的关系和纤维组织增生病变进行观察,试从亚微病理水平探讨细胞免疫或致敏淋巴细胞在慢活肝发病机理中的意义。慢活肝时,肝组织中肝细胞损伤范围广泛,淋巴细胞数目增多,变性的肝细胞周围常有淋巴细胞浸润,这些功能活跃的致敏淋巴细胞细胞器发达,且多有伪足样细胞突起伸向邻近肝细胞,与肝细胞质膜发生多点接触或相互融合,有的淋巴细胞甚至随肝细胞膜陷入肝细胞中或穿过肝细胞膜进入肝细胞内[图1]。受  相似文献   

6.
链格孢菌毒素对紫茎泽兰叶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用导致世界恶性杂草紫茎泽兰自然致病的链格孢菌(Ahemaria ahemata(Fr.)Keissler)强致病菌株所产生的毒素处理紫茎泽兰顶端第2对真叶,研究该毒素对紫茎泽兰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毒素处理4h后,细胞出现质壁分离,叶绿体变形;24h后叶肉细胞的细胞壁变形甚至断裂,质膜断裂;叶绿体变形严重,类囊体片层解体,叶绿体膜膨胀、断裂。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受损伤程度大,暗示了毒素的作用方式很可能是抑制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7.
取HFRSV的H8205株在Vero—E6等不同细胞中传代,制片镜检,结果表明该病毒在细胞内形态发生呈现复杂过程。粗面内质网(RER)扩张是早而明显的改变,池内可见短小管样结构,传代次数增多有此改变的RER也增多,管样结构也由单条变多条,在扩张的池内延伸,两端与膜相延续。其后RER池内外可见成束状排列的微丝及病毒前体结构—园形、双层膜、内部充以中等电子密度纤丝及细颗粒。传一定代数后,可见由核糖体样颗粒及不同发育阶段的病毒前体结构组成的包涵体,大小不一多见于胞浆边缘处,有的尚有界限膜。核旁可见有局灶性空泡病变区,间以微丝及扩张的RER,有的含有病毒前体结构。细胞  相似文献   

8.
毛细胆管超微病理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胆汁形成是肝细胞的一种主要机能 ,肝细胞因生理代谢异常、胆汁分泌障碍或胆汁流通渠道阻塞都会造成肝脏的胆汁淤积。毛细胆管的亚微结构可以用常规电子显微镜方法做广泛深入的研究。在电镜下可以较好地解释所见到的胆汁淤积现象。本文侧重探讨毛细胆管的各种病变及肝细胞合成胆汁后排泄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变异。材料和方法收集临床肝穿刺 6例 ,分别为高胆红质血症、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电镜标本以常规方法制作。飞利浦CM 10 0型透射电镜观察。结果电镜观察每二至三个肝实质细胞间都可见到一个毛细胆管。胆管壁实际由肝细胞的…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以感染复数大约为3的HSV—3(333株)感染兔婴肾细胞,以不同的时间间隔将细胞固定制作标本供扫描(SEM)及透射电镜(TEM)检查。感染后1小时,SEM显示在整个细胞的表面或细胞的部分表面有大量的病毒颗粒吸附,多数为大的,其直径约为200nm(有囊膜)的病毒,少数为小的,其直径为100nm(无囊膜)的病毒。颗粒均匀分布或积集成簇。这种分布状态在感染后2小时及4小时的标本上均可见到。但是在感染4小时已经变圆的细胞的核上区仅有少量散在的颗粒,而在其核周区则见大量颗粒。在感染16小时的细胞表面膜出现大小及形状均不规则的孔洞,说明细胞遭到破坏,许多细胞及其胞核甚至解体成为碎片。有少量的病毒颗粒出现在孔洞的边缘或碎片之间或附着在破碎的细胞膜上。TEM亦见到两种病毒颗粒,有膜的(多数)及无膜的(少  相似文献   

10.
体质性黄疸的肝超微结构,国内罕见报道。本文对临床和病理(光镜检查)综合分析确诊的10例患者(1例Dubin-Johnson 3例Rotor,6例Gilbert)取肝活检标本,经常规固定,超薄切片后,以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试从亚微病理水平探讨三种体质性黄疸各自特点,并探讨三者之间的发病关系。经电镜观察发现三病有极其相似的共同之处:均有明显的溶酶体增多,内含直径0.5~2.5g的色素小体,密集分布在毛细胆管周围或附近;均有不同程度的毛细胆管病变;均有不同程度的SER扩张和增多,而RER相对(图1、2、3);Disse腔的肝细胞面变平,微绒毛减少,腔内出现较多胶原。三病不同之处是:①溶酶体内的色素小体:D-J表现深染、致密、透光区部分少,枯否氏细胞内也可见到同样的色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Wilson’s disease,WD)与正常肝脏肝细胞线粒体的形态计量学差异。方法:应用透射电镜观察两组肝组织中肝细胞内线粒体并应用图像分析软件计算线粒体的平均周长、平均面积、数密度等。结果:肝豆状核变性肝细胞线粒体平均周长(Bm)、平均面积(Am)均大于正常对照组线粒体,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数密度(N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豆状核变性线粒体发生显著肥大。  相似文献   

12.
供肝热和冷保存性缺血性损伤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供肝热、冷缺血对肝组织的超微结构影响,并讨论与某些手术并发症发生的关系.方法:从我院实施的67例原位肝移植病例中选择9例移植前供肝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无明显形态学改变、供肝者临床肝功能正常、肝炎病毒及巨细胞病毒检测均为阴性的供肝组织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在供肝中央静脉周围肝细胞质中常有较多吞噬溶酶体,少数肝细胞核出现浅的切迹,胞质中线粒体明显减少,部分线粒体肿胀.少部分毛细胆管腔扩大,微绒毛肿胀,微绒毛芯中微丝束减少或消失.部分小叶间胆管上皮细胞凋亡,管腔中含凋亡小体及细胞碎片.少数小叶间静脉内皮细胞肿胀,胞质空泡变性,甚者内皮细胞脱离管腔,细胞质膜断裂.结论:供肝毛细胆管和小叶间胆管上皮细胞的损伤是保存性损伤引起轻度胆汁淤积的主要因素.而小叶间胆管周围小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可能是导致小叶间胆管上皮细胞凋亡的直接原因.小叶间静脉内皮细胞的损伤使血管壁平滑度受损,血流减缓,加重肝细胞的缺氧.  相似文献   

13.
胃印戒细胞癌多见于30岁以下的女性,其侵袭力强,转移率高,这种生物学行为的发生机理日益受到关注。但从酶学特别是对多种细胞器标志酶进行超微结构水平的研究,文献中未见报告。本文应用酶细胞化学技术对胃癌印戒细胞五种细胞器标志酶(碱性磷酸酶AKPaee,酸性磷酸酶Acpace,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焦磷酸硫胺素酶TPPaee和细胞色素氧化酶Coaee)进行了细胞和超微结构水平的定位观察,并以正常胃粘膜作为对照,探讨了胃癌印戒细胞五种细胞器标志酶的分布特点及其与生物学行为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正常胃粘膜上皮细胞AKPace均阴性;Acpase活性以主细胞为最强,旦分布于自噬及分泌溶酶体中;胃粘膜上皮细胞的核周间隙和粗面内质网(RER)G6paee均阳性,主细胞富于RER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大田栽培的十年生雄性银杏植株为试材,研究了自然条件下叶片生长和衰老过程中叶肉细胞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叶片生长过程中叶肉细胞叶绿体的超微结构有着明显改变,基粒类囊体逐渐丰富,片层结构更为发达,排列更加整齐,光合器官逐步完善。叶片衰老过程中其叶肉细胞叶绿体的超微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随着叶片的衰老,叶绿体内基质片层变得松散,叶绿体体积逐渐膨大,形态以不正常的圆形为主,类囊体膜的结构遭到破坏,基粒类囊体膜逐渐松散或消融,基质逐渐散失,嗜锇滴变大并逐渐增多。随着衰老的加剧,叶绿体开始解体,被膜破裂,内含物减少,内部结构出现破坏,最后叶绿体完全解体。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TTV肝炎肝组织和细胞病理学的变化,对10例单一TTV感染者的肝组织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显示TTV感染可以引起肝细胞凋亡,淋巴细胞侵入和较早出现狄氏间隙中胶原纤维增生等超微结构改变。  相似文献   

16.
最近过氧化脂质作为有退行性变化之疾病或老化的原因之一及作为对细胞损伤的可能机制被注意。过氧化脂质的分解,主要在肝脏。已经证明四氯化碳、乙醇中毒和氯仿等麻醉剂引起肝脏的改变,也和生成的过氧化脂质有关。本文以氢过氧化枯稀0.765mg/50g体重注入孵化11天之鸡胚卵黄囊内,再孵化8天,取肝组织测定其中丙二醛(过氧化脂质的分解产物),并作透射电镜观察。实验组表明肝组织内丙二醛量明显多于对照组。电镜下主要是肝细胞核及线粒体的改变。线粒体呈明显之变性变化。一部分肝细胞已呈现坏死之所见。这可以说明肝功能发生障碍,结合肝组织内丙二醛的测定,病变是由过氧化脂质引起的。这对理解某些肝疾病病人血清中,过氧化脂质之升高,提供了形态学基础。肝组织内过氧化脂质之升高,可能由于肝功能障碍,在肝组织内,产生过多的过氧化脂质及肝组织降低了除去过氧化脂质的能力有关。这对于理解某些肝疾病(如酒精性肝中毒,药物性肝中毒等)之发病机理,并及时给以抗氧化剂(如硒及维生素E等),能带来较好的防治效果,理解其机制,都将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7.
小鼠肝细胞核调亡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胡萝卜细胞胞浆制备的非细胞体系中,加入纯化的小鼠肝细胞核并以细胞色素C诱导细胞核发生调亡。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都观察到凋亡的细胞核呈现典型的调亡形态学特征,例如染色质的凝集及趋边化,细胞核表面形成空泡化结构并有大量的凋亡小体结构出现。在此基础上对调亡小体结构在形成及排出核外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我们在电镜水平上用胶体金标记技术研究H198单抗与柔红霉素(DNR)偶合物(HI98-DNR-Au)对HI98抗元的特异性结合和内化作用。结果表明HI98-DNR-Au与HL60细胞在4℃孵育60分钟后,可见金颗粒与100%HL60细胞的表面膜结合;在上述条件孵育后,然后再在37℃中孵育15分钟,金颗粒可在30%的细胞胞浆内以及8%的核内出现;胞浆内的金颗粒可随孵育时间的延长(30’,60’,120’和240’)而明显增加,而表面膜上的金颗粒则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金颗粒通过吞饮泡的形成而内化。在吞饮泡内簇集的金颗粒可融合成金斑块或破碎成细粒,一些金颗粒通过吞饮泡的膜或胞膜进入胞浆以及通过核膜而进入核内。但作为对照,HI98-DNR-Au与CEM细胞以及葡萄球菌A-蛋白  相似文献   

19.
小鼠肝细胞核凋亡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用胡萝卜细胞胞浆制备的非细胞体系中 ,加入纯化的小鼠肝细胞核并以细胞色素 C诱导细胞核发生凋亡。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都观察到凋亡的细胞核呈现典型的凋亡形态学特征 ,例如染色质的凝集及趋边化 ,细胞核表面形成空泡化结构并有大量的凋亡小体结构出现。在此基础上对凋亡小体结构在形成及排出核外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选用雌性wistar大鼠14只,妊娠第8天胃管给予Vit.A 120mg/kg体重,分别于妊娠第10、11、12、13、14、17、20天剖腹取胎,进行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在透射电镜下角膜、晶状体、视网膜的细胞膜结构不清,线粒体肿胀,次级溶酶体增多,粗面内质网(RER)扩张,核染色质边集,核周障增宽。扫描电镜发现,角膜前上皮表面微绒毛减少,视网膜层次变薄,视网膜细胞侧面突起减少。本文对上述变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