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塔北草湖凹陷的油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草湖凹陷属塔北下古生界满加尔坳陷北延部分,主力生油岩为腐泥型的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寒武系主生油期为加里东中期-海西晚期,奥陶系为海西期-燕山期。这两套生油岩曾生成并排出过大量油气,主运移期分别为晚古代晚期-早侏罗世和早中新世-第四纪,主要沿寒武-奥陶系由南向西、北、东侧向运移。凹陷北部及东部晚海西期强烈抬升,剥蚀作用长达40 Ma,不仅将二叠系剥蚀殆尽,而且已生成的油气沿断裂全部逸散,这是近年来十余口钻井全部落空的原因,但是在草湖凹陷与阿克库勒凸起之间的斜坡上的石炭系和三叠系圈闭形成早,后期破坏小,油气逸散少,成藏条件好,应是下一步勘探布井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2.
塔北草湖凹陷的油气勘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湖凹陷属塔北下古生界满加尔坳陷北延部分,主力生油岩为腐泥的寒武-澳陶系碳酸盐央 系主生没期为加里东中期-海西晚斯,奥陶系为海西期-燕山期。这两套生油岩曾生成并排出过大量油气,主运移期分别为晚古代晚期-早侏罗世和早中新世-第四纪,主要沿寒武-奥陶系由南向西,、北、东侧向运移。  相似文献   

3.
东海盆地丽水西凹陷含油气系统与油气勘探目标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姜亮  王毅  金强 《石油实验地质》2001,23(4):368-372
丽水西凹陷位于东海盆地台北坳陷西部,烃源岩、储集岩均属于下第三系明月峰组(E1m)和灵峰组(E1l)泥岩和砂岩.该凹陷被石油地质学家一致认为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远景.作者以含油气系统理论为指导对其进行了全面分析,划分出深部E1y-E1l油气系统和浅部E1m-E1w复合油气系统,探讨了烃源岩生排烃与圈闭发育期的匹配关系,油气运移方式及通道,提出了油气富集规律以及油气的勘探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4.
歧口凹陷含油气系统与油气勘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池银  周宗良 《勘探家》2000,5(3):64-70
歧口凹陷为第三纪以来继承发育的大凹陷,四周为凸起所限,自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构造-沉积单元和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单元,从而形成一个含油气系统。地球化学资料表明,沙三段和沙一段为区域分布的两套主力生油层,有机质以Ⅱ1为主,部分为1型。沙三段烃源岩有机质热溃化程度较主,油源对比实沙三段是巨发现没气藏的主要油气源。各二段构造带发育多种类型圈闭,有利于形成多含油气层系、多油藏类型相互叠置连片的复式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喀什凹陷侏罗系含油气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喀什凹陷侏罗系烃源岩和圈闭类型、储集岩、盖岩等含油气系统基本要素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侏罗系油气运聚过程分析及构造演化总结,认为喀什凹陷侏罗系含油气系统可分为原生和后期改造2 个阶段。含油气系统演化上的差异决定了喀什凹陷不同地区勘探重点的不同,其中凹陷腹部处于原生含油气系统阶段,应以寻找砂岩体—岩性尖灭圈闭为主;山前构造带处于后期改造阶段,勘探的重点应为构造圈闭。  相似文献   

6.
东营凹陷含油气系统的划分及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程度较高的东营凹陷第三系含油气系统进行了初步划分和评价。该凹陷发育两套有效烃源岩和多套储集层,存在沙四上—沙四上、沙二段(!)含油气系统和沙三段—沙二段、沙三段(!)2个含油气系统。断裂发育使油气纵向运移十分活跃,两个系统共享某些石油地质条件,具有复合含油气系统的特点。凹陷具有多个生、排烃中心和多期油气生成、聚集成藏过程,各洼陷生成的油气就近运移聚集,形成相对独立的油气系统。以生油洼陷为中心,以各洼陷的油气运移可能到达的最大范围为边界,将其分为4个含油气亚系统。在此基础上,以“藏”为核心,将东营凹陷划分为8个油气成藏系统。对各含油气亚系统和成藏系统进行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含油气系统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及勘探意义,对含油气系统的命名、分类、可靠等级适用性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含油气系统不适用于无机成藏、非烃类气藏、低熟油气,也不适用盆捌期勘探阶段;含油气系统命名应该扩展为凹陷名称-生油岩层位和岩性-储集层层位和岩性-关键时刻靠性等级).分类应该与含油气系统命名统一。以含油气盆地的烃源岩为主线进行分类,而可靠性应该分每一地质要素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高邮凹陷油气资源丰富,成藏条件优越,具有三套烃源岩、九套储集层、三套区域盖层和多套局部盖层、七套有利储盖组合、多种圈闭类型、两种油气运移通道和多种油气成藏模式,可划分出E1f2—E1f、K2t1+K2c(!),E1f4—E2d、E2s(!)和K2t2—K2t1+K2c、E1f(·)三个含油气系统。研究表明,各含油气系统仍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和众多的有利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9.
襄城凹陷下第三系含油系系统具有早圈闭,晚生油,晚成藏之特征。油气纵向上分布于界首组-舞阳组底部及叶县组上段下部,平面上分布于商桥内斜皮断裂鼻状构造及襄郏断裂陡坡背斜带。  相似文献   

10.
“含油气系统”概念的提出贵在系统思路的引入。系统思路就是将研究对象作为系统来研究,并分析其基本系统属性、结构和功能,进而对系统进行优化的思维原理。从系统思路出发,认为含油气系统的研究应按照系统和环境的界面与关系、构成要素的分解及其系统属性的设定、要素属性在形成系统目的功能时的相互联系和秩序的综合、系统有效性的评价和再设计的步骤进行,体现了含油气系统研究的系统思路之完整过程。  相似文献   

11.
利用IES-PetroMod盆地模拟软件,在塔里木盆地草湖凹陷单井埋藏史模拟的基础上,进行热史和生烃史模拟与分析。研究表明:1)凹陷区寒武—奥陶系烃源岩在奥陶纪中期Ro就达到0.5%,开始成熟生烃,生烃高峰期为加里东中期—海西早期;寒武系烃源岩在海西早期就已进入过成熟阶段;奥陶系烃源岩在海西早期进入高成熟生气阶段,海西晚期达到过成熟。2)东西缘斜坡区寒武系烃源岩生油高峰期为加里东中期—海西晚期;奥陶系烃源岩生油高峰期为海西期—印支期。3)库尔勒鼻凸寒武—奥陶系烃源岩在海西早期已达成熟—高成熟阶段;在海西晚期大幅抬升,停止生烃,早期生成的油气被破坏;燕山晚期—喜山期持续沉降,但埋深有限,几乎无二次生烃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富油断陷盆地油气环状分布与惠民凹陷勘探方向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东营凹陷为例,阐明了断陷盆地油气环状分布特征,并从构造、沉积、油气运聚诸方面论述其形成的机理,采用地质类比法,指出了惠民凹陷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3.
新疆塔里木盆地北部原油运移地球化学效应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中提出的6个新的原油轻烃指纹运移参数以及轻重烃、生物标志物等其它运移参数,应用于塔北地区原油运移地球化学效应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海西晚期生成的油气在运移指标上都反映与奥陶系源岩有关,应是沿着海西不整合面大规模由阿瓦提和满加尔坳陷的油源区向北侧向运移到沙雅隆起的产物。而喜山期生成的油气其运移指标不仅反映与奥陶系源岩有关,也与三叠-侏罗系源岩有一定关系。它也能接受北面库车坳陷向南侧向运移的陆相油气。  相似文献   

14.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西部油源浅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吐哈盆地是我国唯一发现的一个油气以煤成油为主的盆地,其中台北凹陷是吐哈盆地的主体凹陷,也是发现油气最多的凹陷。以丘陵构造带为界,可将台北凹陷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原油的特征具有典型的煤成油特征,西部原油的特征则界于湖相油和煤成油之间。从表面上看,西部原油特征具有混源特征,但从原油碳同位素、饱芳比、姥植比等指标的分布区间进行分析,西部原油这些指标值的分布区间明显小于东部原油。因此,西部原油不可能由湖相油和煤成油混合而成,而是由性质界于典型湖相泥岩和煤系源岩之间的中、下侏罗统湖相泥岩所生成。根据石油地质综合分析,胜北次凹的前侏罗系烃源岩并非台北凹陷西部原油的油源。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与油气再次运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勘探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十分巨大的。但目前在石油地质理论指导勘探实践方面遇到了难题,曾指导我国东部油气勘探取得成功的理论, 在这里基本失效。在探索寻找和总结新理论的过程中, 发现近年来所论证的油气再次运移的理论是油气藏形成三环节(油气生成、油气运移、油气聚集)的中心环节,它反映了中国多旋回构造演化的特点, 符合油气流体矿产富集的规律, 所以, 它应该成为目前解决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难题的钥匙。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油气运聚与成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有效烃源岩为寒武系—中下奥陶统和石炭系,巴楚隆起和麦盖提斜坡2套烃源岩演化历史有较大的差异。该区油气运移疏导系统主要为储层孔隙和裂缝系统、断裂系统与不整合面;主要有3期成藏,即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和喜马拉雅期。其中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油藏多被破坏;海西晚期油藏保存有好有差,后期又有调整;喜马拉雅期主要为气藏形成与古油藏调整期。根据主要成藏时期及成藏条件的配置关系、源岩及储层的关系,认为巴楚—麦盖提地区大致存在4种成藏模式:早期成藏他生、早期成藏次生、早期成藏—破坏—晚期成藏和晚期成藏。  相似文献   

17.
南华北盆地倪丘集凹陷油气显示特征及找油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华北盆地倪丘集凹陷共施工了16口油气探井,有7口探井见油气显示,其中位于大王庄构造上的南12井试获工业油流,累计产油32.26m3.对凹陷内油气显示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如下规律:油显示主要集中在下第三系双浮组;储集岩类型主要为中砂岩和细砂岩;油和气显示的深度分别集中在1 000~2 000m和3 000~4 000m;原油具有典型的煤成油特征;遭受过生物降解和水洗作用等次生变化.研究结果还表明,该凹陷存在至少一次煤成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过程,并初步指出了在该凹陷的找油方向,即除了寻找原生煤成油油藏外,还要注意寻找次生油藏;上白垩统残留地层是凹陷内古生界源岩产生的油气向新生界圈闭运移聚集的遮隔层,为成藏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18.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北斜坡西部油气运移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甾烷、萜烷、轻烃、含氮化合物等地球化学参数对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北斜坡西部油气成熟度和油气运移进行了研究,得到3点认识:第一,码头庄地区为低-未成熟油,赤岸地区为成熟油,其中韦5和韦8块为生物降解油,两地区的油气分别来自不同油源区;第二,轻烃运移参数显示赤岸地区油气来自邵伯次洼,具自东向西的运移特征;第三,含氮化合物运移参数显示赤岸地区油气运移方向为自东向西,码头庄地区油气则自南向北运移.  相似文献   

19.
辽河盆地大民屯凹陷油水变化规律与油气富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辽河盆地大民屯凹陷静安堡西侧低潜山带地层水化学性质特征分析表明,潜山顶部地层水是以NaHCO3水型为主,局部出现CaCl2水型,反映了潜山顶部总体上具有一定的自由交替水动力条件的开放性环境,而局部出现封闭性环境;这种局部性的封闭环境主要是由于封堵性断层及上覆欠压实泥岩的封堵造成的。地层水矿化度具有明显的由西向东增加的变化趋势,西部最低值仅为1500mg/L,而东部矿化度最高达9378.69mg/L。高矿化度分布区是油气富集的有利区带。原油的物性与地球化学特征则表明了区内油气的运移距离较短,但在短距离的运移过程中,原油物性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潜山顶部地层水与原油的这些变化特征,指示了油气运移的方向及其富集的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