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制多元功能混纺纱线,筛选确定了抗紫外线纤维(含纳米TiO2)、AmicorTM、Coolplus(R)、圣麻4种功能纤维以10种比例混纺成纱,并进行纱线基本性能(断裂强度、毛羽、捻系数、细度不匀CV)测试.通过对纱线基本性能的聚类分析、混纺比与纱线基本性能的相关性分析,确定适合成纱的4种纱线的混纺比分别为:35/45/15/5,25/45/20/10,25/35/25/15,25/45/15/15.  相似文献   

2.
利用粘胶型空调纤维、竹浆纤维和涤纶纺制了14.8 tex 45/27.5/27.5粘/竹浆/涤喷气纱,成纱具备3种纤维的特点,产品外观、服用性能好。介绍了粘胶空调纤维的性能特点和纺纱技术难点,确定了纱线的混纺比,为防止粘胶空调纤维的胶囊破裂,对各工序工艺参数进行优选,制定了合理的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纳米银抗菌涤纶和粘胶基甲壳素两种纤维的混纺成纱性能,对1.33 dtex和1.67dtex不同纤度的两种纤维以30/70、50/50、70/30三种不同的混纺比混纺成纱,介绍了其纺制加工工艺和提高成纱质量的技术措施,并分别对不同纤度和不同混纺比的成纱性能进行了测试与分析。通过比较,得到了混纺纱线拉伸性能优良的最佳混纺比和纤度配伍,以期对实际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棉/彩棉/绢丝混纺纱线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彩棉/绢丝混纺纱线的混纺比与成纱品质及拉伸性能之间的关系,利用天然棕色棉、白棉、绢丝3种纤维原料以不同的混纺比进行混纺,探讨其纺纱加工工艺,并纺制了系列棉/彩棉/绢丝混纺纱线,分别对不同混纺比纱线的性能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绢丝含量的增加,天然彩色棉混纺纱线的强度、断裂伸长率、条干均匀度、粗节和细节等指标都得到明显改善。绢丝的加入对混纺纱线的棉结和毛羽没有明显的影响。绢丝原料可以在总体上改善天然彩色棉混纺纱线的性能。  相似文献   

5.
采用紧密纺和环锭纺2种成纱方法纺制3种混纺比例的蓄热调温纤维/羊绒混纺纱,并对纱线的强伸性、条干、毛羽等性能进行了测试,结合混纺纱的径向分布情况,分析比较了2种不同成纱方法对纱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紧密纺技术因减小了纺纱三角区并使蓄热调温纤维/羊绒混纺纱中纤维的转移程度降低,出现了与环锭纺蓄热调温纤维/羊绒混纺纱相反的纤维转移趋势,反映在纱线性能上是紧密纺技术显著降低了成纱毛羽,提高了成纱的强伸性能,并改善了成纱条干.因此在智能调温/羊绒混纺产品设计中,可以选择紧密纺成纱方法纺制蓄热调温纤维/羊绒混纺纱以改善成纱性能,且紧密纺蓄热调温纤维/羊绒混纺纱中羊绒纤维有向外层转移的趋势,这有助于使纱线及其织物显示羊绒纤维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6.
通过纺制不同混纺比的桑皮纤维/涤纶短纤维混纺纱线,对其拉伸性能及有关性能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桑皮纤维/涤纶短纤维混纺纱线的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均随着桑皮纤维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呈线性减小;当桑皮纤维质量分数达到50%以上后,混纺成纱困难.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不同纺纱方式对竹浆纤维混纺纱线性能的影响,采用竹浆纤维、棉纤维、涤纶纤维与粘胶纤维进行混纺,混纺比例为15/40/30/15。通过对竹浆纤维混纺纱线的条干均匀度、毛羽、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等性能进行测试分析,探究了纺纱方式对成纱性能产生影响的原因。结果表明:由于转杯纺、赛络纺、环锭纺、赛络紧密纺、普通紧密纺纺纱方式不同,其不同的成纱结构特点影响了纱线的内在性能。环锭纱适宜生产强力要求较高的产品,紧密纱综合性能较好,赛络纱具有良好的外观特征,转杯纱的条干CV值优于环锭纱,赛络紧密纺的成纱毛羽最低。  相似文献   

8.
混纺比对竹浆棉混纺纱条干和毛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讨竹浆纤维棉纤维混纺纱中竹浆纤维含量的变化对纱线条干和毛羽的影响规律,测试分析了不同混纺比例的竹浆纤维棉纤维混纺纱线的条干和毛羽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当混纺纱中竹浆纤维与棉纤维混纺比为30/70时,混纺纱的条干明显恶化,在实际生产中,应避免选用这一临界混纺比;竹浆纤维与棉纤维混纺比在55/45~70/30之间时对纱线条干较有利;竹浆纤维与棉纤维混纺比例为55/45时,混纺纱的毛羽指数较低;综合考虑,竹浆纤维棉纤维混纺纱在混纺比为55/45时成纱性能较佳.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Modal、涤纶及羊绒混纺纱的成纱性能,采用不同混纺比纺制出Modal细特涤纶羊绒混纺纱,并分别对不同混纺比的成纱性能进行了试验分析.在羊绒含量确定的情况下,可根据纱线与面料的性能要求,Modal与细特涤纶可按任意比例混和.如以强力要求为主和充分体现细特涤纶的特性,涤纶比例可偏高;如对强力要求不太高,而要充分体现Modal纤维的优良性能,Modal纤维比例可适当偏高;在Modal/细特涤纶/羊绒混纺比为75/15/10时,成纱断裂强度最低,此为临界混纺比,生产中应尽量避免.  相似文献   

10.
探讨精梳长绒棉/竹炭改性粘胶纤维/凉爽玉改性粘胶纤维/赛迪斯纤维35/25/25/15 9.7 tex针织纱的生产技术措施。针对几种纤维的性能特点以及针织纱线条干均匀、棉结少、成纱强力高的质量要求,优选原料规格,采用包混和条混相结合的混和工艺,增加精梳棉预并工序以确保成纱混纺比,在各工序针对性地采取相关技术措施,以解决纺纱过程中的纤维损伤、均匀混和、黏缠、条干均匀度、纱疵等问题,最终成功纺制出了成纱质量较好的四组分混纺针织纱。  相似文献   

11.
再生蛋白纤维/棉混纺纱线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研究再生蛋白纤维的性能入手,分析了再生蛋白纤维的可纺性及其成纱质量特征,测试结果表明了不同混纺比的再生蛋白纤维/棉混纺纱线的性能不同,两者混比控制在60/40时纱线的各项性能较优,为准确设计混纺比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设计高质量的蜂窝光触媒纤维/棉混纺纱线,本文通过提高环境湿度,利用抗静电剂对蜂窝光触媒纤维进行预处理,纺出6组不同混纺比的蜂窝光触媒纤维/棉混纺纱线,在此基础上测试各组纱线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毛羽指数和条干均匀度等指标并分析不同混纺比对成纱质量的影响,以探究最优混纺比。研究结果表明:当蜂窝光触媒纤维比例增加至35%之前,纱线的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将随之增加,当蜂窝光触媒纤维比例大于35%时,断裂强力下降,断裂伸长率依然呈递增趋势;条干均匀度和毛羽指数均呈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探讨牦牛绒与羊毛混纺高支纱的生产工艺和混纺纱线性能。利用毛纺、棉纺设备相结合,通过在细纱工序采用四罗拉网格圈型紧密纺纱方式,分别纺制16.7tex羊毛/牦牛绒70/30、50/50混纺纱,并对纱线强力、条干等指标进行了测试,与16.7tex纯纺牦牛绒纱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牦牛绒与羊毛混纺后,纱线强力、条干均匀性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就纺制的两种不同比例的羊毛/牦牛绒混纺纱线而言,随着牦牛绒混纺比增加,纱线的强力提高,条干均匀度恶化。牦牛绒与羊毛混纺后,改善了牦牛绒纤维高支成纱的可纺性,拓展了牦牛绒纤维的应用领域,有利于开发不同风格的牦牛绒纱线。  相似文献   

14.
探讨不同混纺比的18.3 tex环锭纺棉/中空咖啡碳混纺纱内纤维的径向分布规律,分析其对成纱性能的影响。对棉、中空咖啡碳纤维分别进行开清联、精梳成条,再按混纺比进行两种纤维生条的条混,经环锭纺纱得到4种不同混纺比的棉/中空咖啡碳混纺纱。借助Photoshop软件对纱线的横截面进行汉密尔顿指数分析,得到棉、中空咖啡碳纤维在混纺纱中的内外分布规律。结果表明:4种混纺比的18.3 tex环锭纺棉/中空咖啡碳混纺纱中,棉纤维有优先向外的分布趋势,中空咖啡碳纤维有优先向内的分布趋势,该分布可改善纱线的外观、手感、吸湿、拉伸等性能;混纺比会影响纤维的转移程度,也会改变转移方向。  相似文献   

15.
利用Modal、细旦涤纶、羊绒三种纤维原料以不同的组分比进行成纱,探讨了其纺制加工工艺,并分别对不同混比的纱线性能进行测试。通过比较和分析,得到使纱线的各项性能优良的最佳混纺比。  相似文献   

16.
设计开发了采用赛络菲尔纺和环锭纺8个品种的涤/棉/麻混纺纱线。通过研究测试分析,结果表明:赛络菲尔纺纱线性能较为稳定,出现强力弱节概率小,纱线的毛羽情况较优于环锭纺纱;随着大麻纤维含量的增加,纱线的强力、条干、毛羽、纱疵等综合性能呈下降趋势。当大麻纤维含量从10%增加到15%时,纱线各指标变化平稳;当大麻纤维含量增加到20%时,纱线的成纱质量较好,但纱疵的增多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采用非滑溜牵伸和滑溜牵伸2种纺纱方式纺制羊毛和山羊绒(65/35)混纺纱线,分别对纱线条干、拉伸性能和线密度3项指标进行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在纺制羊毛和山羊绒(65/35)混纺纱线的过程中,采用滑溜牵伸纺纱方式,长度较长的纤维被拉断的几率降低,纤维经过梳理,在纱条中排列更加整齐,捻度较为均匀的分布在纱线上,细纱条干有所改善,细纱拉伸性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纱线的线密度更接近设计线密度。  相似文献   

18.
针对采用纳米银抗菌整理剂处理衣物存在生物安全隐患的问题,设计以1.67 dtex×38 mm聚酰亚胺纤维和1.22 dtex×38 mm新丽赛纤维,按照10/90,20/80,30/70,50/50混纺比进行纺纱的工艺,对其成纱质量指标以及混纺面料的抑菌性能进行测试。指出:聚酰亚胺纤维强伸性能优异、回潮率低、质量比电阻大,纺纱前需进行防静电处理,新丽赛纤维回潮率高、可纺性好,二者混纺可优势互补;4种混纺纱成纱指标测试发现,随着聚酰亚胺纤维比例的增加,混纺纱强度提高、成纱条干和毛羽逐渐恶化,但总体满足针织用纱要求;4种混纺面料对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抑菌率满足标准要求,均超过80%,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  相似文献   

19.
研发了14.5 tex牛角瓜纤维/咖啡碳纤维35/65混纺浅灰针织纱。根据牛角瓜纤维及咖啡碳纤维的特性,制定了研发思路和设计方案、纺纱工艺原则、纺纱技术要点及工艺参数,最终成功研制了混纺纱线。成纱检测指标显示:百米纱线质量CV1.6%,质量偏差+0.45%,断裂强度15.1 cN/tex,单强CV9.97%,条干CV16.2%,-50%细节20个/km,+50%粗节35个/km,+200%棉结68个/km。成纱质量指标数据表明,百米成纱质量较好,所研发的纱线质量符合要求,达到了开发目的。  相似文献   

20.
分别介绍了竹浆纤维和丝光羊毛纤维的基本性能,采用竹浆纤维、丝光羊毛纤维分别按照混纺比为30/70、35/65、50/50、65/35、70/30成功开发出7.28 tex×2环锭纱。同时,针对2种纤维的规格参数和性能特点,设计合理的工艺路线及各工序的工艺参数。通过对混纺纱强力、伸长率、耐磨性及毛羽的测试,结果表明:竹浆纤维和丝光羊毛混纺具有可纺性,所设计的工艺路线及参数合理,纱线性能优良。随着竹浆纤维含量增大,纱线强力及伸长率随之增大,当丝光羊毛含量大于50%时,耐磨次数显著增加且毛羽量减少,测试结果可供纺织厂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