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熔渗用多孔钼骨架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种不同粒度的钼粉,在其中添加不同比例的添加剂,经压制烧结,制备了孔隙率在10%~50%的熔渗钼铜合金用多孔钼骨架。通过SEM对多孔钼骨架的微观形貌进行了观察,并研究了制备及烧结过程中粉末粒度、添加剂含量、压坯致密度及烧结温度对钼骨架孔致密化及孔隙形貌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从粉末选择的角度出发研究了粉末对高铜含量的钼铜合金的均匀性的影响。对比所选用粉的参数包括粒度、粒度分布和微观形貌;对比不同粉在相同工艺下制备出的钼铜合金的均匀性,包括探伤结果、铜含量和金相组织。从而分析粉末对高铜含量的钼铜合金的均匀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熔渗法制备高铜含量的钼铜合金时,需要在混料时添加铜粉才能充分熔渗无孔隙,并保证成分的均匀性;粉末的团聚对组织均匀性影响较大,钼粉团聚易造成钼颗粒富集,铜粉团聚易造成铜富集,从而影响高铜含量的钼铜合金组织的均匀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熔渗法制备了钼渗铜材料。采用超声波探伤的方法对钼渗铜材料进行了无损检测,采用SEM和金相分析对钼渗铜材料进行了微观组织观察,分析了钼粉的粒度均匀性对钼渗铜钼材料组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粉末粒度均匀性对钼骨架的渗铜性能有影响;粉末中存在的细颗粒较多或者有粉末团聚现象时,钼骨架局部细小孔隙聚集,铜难以渗入这些聚集的小孔隙,造成超声波探伤渗铜均匀性不佳;超声波探伤发现的“面积型渗铜不均”实际是“密集微孔聚集”。  相似文献   

4.
对钼铜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熔渗机理、熔渗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以制造Mo-15Cu复合材料为例,对其制备方法的选择及关键工艺参数的优化进行了试验。试验表明:在还原性气氛下,采用粉末预处理、高压压制钼骨架、熔渗烧结等工艺流程是制备高致密度的低膨胀、高导热钼铜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有效可行的途径。笔者还就各工艺参数对材料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利用纯钼骨架熔渗法制备Mo70Cu30、Mo60Cu40(质量分数)合金的相关工艺。结果表明:试验原料可选取经高温预处理及筛分后费氏粒度为5.2μm,粒度分布范围较窄及C、O含量低的纯钼粉,不添加诱导Cu粉。利用限位法压制成型的钼素坯经H2气氛在1200~1300℃预烧结出孔隙率ε(%)为33.5%、45.2%的纯钼骨架,在H2气氛熔融态Cu中经1 200~1 350℃熔渗60~120 min可制得Cu含量为31.3%、40.7%的Mo70Cu30、Mo60Cu40合金。利用纯钼骨架熔渗法制备的Mo-Cu合金相对密度可达到98%以上,微观形貌可见Mo、Cu两相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6.
通过微波快速熔渗制备钼铜复合材料,探究预烧结骨架、熔渗起始位置及熔渗温度对熔渗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00 MPa压制生坯在1 400 ℃下常规烧结1.5 h具有理想孔隙率.当有氢氩气氛保护的情况下,底部渗铜可以使铜相分布更加均匀.在1 250 ℃下保温1 h微波熔渗后的钼铜复合材料即具有较优良的综合性能,和较均匀的显微结构.微波熔渗极大地缩短熔渗时间,可以节约生产能源和成本,是一种很好的加工方式.   相似文献   

7.
以MoO<,3>为原料配置悬浮料浆,采用喷雾干燥-氢气还原工艺制备钼粉,并以Mo预烧坯为骨架,采用熔渗法制备Mo-15Cu复合材料.借助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分别分析Mo粉物相组成和颗粒形貌;通过分析粉末的压缩特性,确定预烧骨架密度变化、径向收缩率以及熔渗样理论密度变化;借助金相显微镜观察熔渗样金相组织,借助热导仪和热膨...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钼铜合金经过轧制塑性变形加工后,不同轧制工艺下,其微观组织和热膨胀系数的变化规律,从而探索微观组织对热膨胀系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钼铜合金的热膨胀系数会受微观组织形貌影响,经过塑性变形而产生各向异性,随着轧制变形过程中晶粒拉长,热膨胀系数会降低。  相似文献   

9.
以粗细钨粉和铜丝为原料,采用粉末冶金工艺制备钨骨架,随后通过液态熔渗铜的方法制备低铜含量(质量分数低于10%)的钨渗铜复合材料。利用电子天平、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分析材料的致密度及显微组织,对材料在制备过程中的致密化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钨渗铜复合材料熔渗过程的驱动力既有毛细管力又有晶界扩散作用,熔渗路径可用根系模型来阐释;在钨骨架中加入Ni等诱导金属可强化熔渗过程;低铜含量的致密钨渗铜复合材料需制备高致密度且具有联通晶界或孔隙的钨骨架。  相似文献   

10.
采用冷等静压法(cool isostatic pressing,CIP)制得大尺寸钼骨架,对骨架进行渗铜制备Mo-30Cu合金,并在350℃进行温轧,研究CIP压力及熔渗温度和熔渗时间对合金致密度的影响以及合金的轧制性能。结果表明:采用冷等静压法在120~180 MPa压力下可制备孔隙分布均匀,无分层等缺陷的钼骨架,熔渗后坯料的线收缩率随CIP压力增加而逐渐降低,最佳CIP压力为160 MPa;在一定范围内升高熔渗温度与延长保温时间均有助于提高合金致密度;冷等静压–溶渗法制备的高致密Mo-30Cu合金具有较好的温轧性能,有效提高了大尺寸试样的加工性能。CIP压力为160 MPa压制的骨架在1 350℃渗铜6 h后相对密度达到99%以上,合金的温轧变形量可达到65%。  相似文献   

11.
渗铜用钨骨架制备工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钨铜复合材料结合了钨的高熔点、高硬度、低膨胀系数和铜的高导电、导热性能,是一种性能十分优良的复合材料。熔渗法是目前制备钨-铜材料中广泛应用的方法,而熔渗法制备钨铜材料的关键是怎样获得一定致密度的钨骨架。目前制备钨骨架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4种:(1)高温烧结;(2)模压成形;(3)挤压成形;(4)注射成形。本文就目前这4种常用钨骨架的制备工艺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评述。  相似文献   

12.
钼铜材料制备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Mo/Cu复合材料作为一种假合金,同时具备了钼的低膨胀系数和铜的高导热特性,而且,其热膨胀系数和导电导热系数可以通过调节钼铜比例加以设计,这使得Mo/Cu复合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封装、热沉材料、大规模集成电路器件及相关领域中。目前,电子信息技术向微型化、大容量、高可靠性方向的发展,对Mo/Cu复合材料的热电性能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这同时也促进了Mo/Cu复合材料制备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Mo-Cu composites with Mo contents up to 85 wt pct can be processed by either infiltration of a presintered Mo skeleton with liquid Cu or by liquid-phase sintering of mixed Mo and Cu powders. For both cases, the effects of particle size, sintering temperature, and sintering time on densification and microstructural evolution are compared. The effects of transition metal additions on the densification of Mo-Cu are also investigated. The liquid-phase sintering densification rate of Mo-Cu is much slower than in traditional liquid-phase sintering and is similar to the solid-state densification rate of elemental Mo. Furthermore, the poor densification behavior and absence of slumping for compositions up to 50 vol pct Cu indicate that the high dihedral angle of the Mo-Cu system stabilizes the formation of a rigid Mo skeleton during liquid-phase sintering. Results from a computer simulation that takes into account mass transport via both solid-state and liquid-phase mechanisms show that the solubility of Mo in Cu is sufficient for rapid densification, but confirm that the sintering behavior of Mo-20 vol pct Cu is best described by solid-state skeletal sintering. In this case, the liquid phase promotes microstructural coarsening by solution reprecipitation but contributes little to densification because of the rigid Mo skeleton.  相似文献   

14.
东秦岭(河南)汝阳竹园钼矿床是近年来新发现并探明的中型(近大型)斑岩型钼矿床。矿床的发现主要依赖于1∶5万分散流测量成果,而地质勘查则是根据1∶1万次生晕异常的指示作用进行部署;矿区次生晕异常组合元素Cu、Pb、Zn、Ag、Mo、Ba等,而真正具找找矿意义的元素则为Mo、Ag次为Cu、Zn。Mo异常具规则椭圆状,具三级梯级带,浓集中心相对清楚;异常强度最高为40×10-6,"高原"与"低洼"差别明显,Ag异常与Mo导常有一定套合度,矿床勘查结束所圈空的主要工业钼矿体分布范围与Mo异常基本吻合,说明,次生晕测量作为寻找斑岩型钼矿床的手段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何月华 《铜业工程》2012,(3):28-29,40
德兴铜矿原矿钼平均品位为0.0108%,钼储量达几十万吨,最大程度地提高选钼回收率,是提高德兴铜矿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手段。通过CUS-A、AP、乳化Mac三种捕收剂的对比试验表明,用经5%煤油乳化后的Mac作捕收剂,在选铜技术指标有优势的前提下,使德兴铜矿铜粗精矿中的选钼回收率比CUS-A、AP分别高28.87%、26.48%。  相似文献   

16.
有机钼的发展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机钼是一些可溶于润滑油或润滑脂中的钼化合物。如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钼(简称MoDTP)、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固体,简称MoDTC)、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液体,简称MoDTC)和钼胺络合物(简称Mo-A)等。它们是润滑油或润滑脂的减摩、抗磨、极压和抗氧化添加剂。本文主要概括了全球两大巨头公司:美国康涅狄格州的R.T.范德比尔特公司和日本东京的旭电化工株式会社关于有机钼的发展现状,详细介绍了两家公司关于有机钼的研发过程和制备方法,重点阐述了MoDTC和Mo-A的制备工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