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采用低感、钝感炸药NTO、NGU作为添加剂,获得了以RDX、HMX为基的低感高能炸药配方,研究了NTO、NUG对其撞击和摩擦感度的影响。实验表明NTO可降低撞击和摩擦感度,并对其他性能产生不大影响。这说明低感或钝感炸药的加人是降低塑性炸药感度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4.
5.
6.
7.
一种表征芳香族炸药撞击感度的简单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Gaussian98程序,在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6-311 (d,p)水平下,对十一种芳香族含能材料(见表1)进行了几何全优化。在此基础上,首次运用核独立化学位移(NICS)的概念,采用标准的GIAO程序在B3LYP/6-311 G(d,p)水平计算了这十一种化合物中心的NICS值,记作NICS(0),结果表明撞击 相似文献
8.
针对武器弹药因为意外点火造成的弹药自爆等问题,对高能钝感混合炸药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以装药方式分类,详细介绍国外压装型、熔注型和浇注性高能炸药在高能钝感主题下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提出了混合炸药今后的发展趋势以及提高炸药能量、降低感度的有效途径。该研究为武器弹药生产满足感度低、能量高、成型工艺性好等要求提供了参考,使之更能适应高强度战场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炸药撞击感度实验中炸药爆炸噪声的实验结果及试验药量与爆炸噪声的关系。通过几种低感、钝感炸药的撞击声压级-试验药量的关系曲线,讨论了这些配方的撞击感度。 相似文献
10.
11.
为解决当前低爆速爆炸焊接炸药混合均匀性差,爆炸性能不稳定的难题,研究采用硝酸铵与微晶蜡、十八伯胺醋酸盐、稀释剂和水在115~125℃的温度下混溶,并在-0.07~-0.09 MPa下得到一种低爆速膨化铵油爆炸焊接炸药。对该炸药的热安全性、微观结构和机械感度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不同布药厚度对炸药爆速的影响,并进行铝/钢板爆炸焊接实验。结果表明,该炸药混合均匀,机械感度低,爆速在1900~2400 m.s-1之间,超声波探伤检测复合率达99%,能满足金属板材爆炸焊接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金属爆炸焊接用低爆速膨化铵油炸药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膨化硝铵与柴油按94.55.5质量比混制为铵油炸药,并与混合稀释剂按不同质量比混合后,以自然堆积状态和不同的铺设药厚,测量混合炸药爆速和密度.结果显示,当稀释剂含量从20%增加到60%时,混合炸药的爆速(药厚:30 mm)由3100 m·s-1降到2100 m·s-1,炸药的密度也由0.615 g·cm-3增加到0.76 g·cm-3(稀释剂含量: 20%~50%);稀释剂含量为50%的混合炸药,当药厚在25~50 mm范围内时,爆速保持在2300~2360 m·s-1之间.用含35%稀释剂的混合膨化铵油炸药对SS304/16MnR进行的爆炸焊接试验表明,该混合炸药能够用于金属材料的爆炸焊接.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为确保现场混装乳化炸药使用安全,通过动态挤压模拟炸药泵送装药过程,利用激光粒度分析、显微镜观察、水溶法硝酸铵析出量测试和粘度测试,对不同转速下制备的现场混装乳化炸药及其基质受多次动态挤压后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制备粒径大于5μm时,乳胶基质受动态挤压后发生不同程度的析晶失稳,600 r·min-1制备的乳胶基质受压10次后,硝酸铵析出量为受压前的5.14倍,粘度增大43%,油包水结构已经完全破坏;当制备粒径小于5μm时,乳胶基质抗动态挤压能力提升,1400 r·min-1制备的乳胶基质受压10次后,粒径增大2.16倍,硝酸铵析出量仅为受压前的2.14倍,粘度增大10%,微观结构保持稳定.动态挤压过程会加速乳胶基质析晶失稳与理化性质的改变,降低乳化炸药性能且不利于进行装填等工序,在生产实践中,需合理控制乳胶基质的制备粒径D≤5μm. 相似文献
18.
为消除熔铸装药缩孔,对凝固过程内外温度场的关联工艺进行研究.分别对普通注装、冒口漏斗注装和热芯棒注装3种工艺熔铸装药凝固过程进行实验及结果分析,通过检测壳体外部温度预判壳体内部温度变化,实现壳体内部装药质量预判,得出影响熔铸装药凝固过程的温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装药凝固过程壳体内部温降随时间增加而降低,装药外部温度随内部中心温度降低而降低,且均呈直线变化. 相似文献
19.
为有效毁伤装甲目标,有必要考虑如何尽可能规避爆炸反应装甲作用场。针对爆炸反应装甲和破甲弹结构特性及作用机理,建立一种基于坦克炮低伸弹道的近炸引信作用距离计算模型。根据模型几何关系确定出破甲弹与爆炸反应装甲的极限交会距离,进而推出一级近炸引信作用的合理距离。运用该模型以某型破甲弹为例,推出极限交会距离的理论值以及一级近炸引信作用距离与弹丸速度的关系。爆炸反应装甲威力场试验表明,极限交会距离的安全临界值与其理论计算值基本吻合,由此计算模型推导出的引信作用距离具有较高精度,对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