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某政府部门办公楼现已列为国家近代保护性建筑,对其进行全面的抗震加固及机电、装修改造,在既有建筑加固改造工程中具有代表性。本文通过该工程实例,总结既有建筑抗震加固及装修改造工程的特点及施工技术和管理要点。  相似文献   

2.
建设部办公楼是50年代建成的近代保护性建筑,对其进行全面的抗震加固及机电、装修改造,在既有建筑加固改造工程中具有代表性。通过该工程,总结既有建筑抗震加固及装修改造工程的特点及施工技术、管理要点。  相似文献   

3.
根据我国现行的建筑结构抗震规范,在新建建筑结构和既有建筑结构的抗震评估均通过抗震承载力计算和抗震构造延性措施来达到抗震预防目标,对于具有明显薄弱或者不规则的建筑部位结构需要进行弹性层间变形计算。以层间结构位移和变形构件作为性能参考目标,从定量上和理论上解决了既有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的抗震评估与加固问题。  相似文献   

4.
校舍建筑抗震能力分析与结构改造加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兆光 《建筑》2010,(4):63-65
对既有校舍建筑进行改造和加固时,不应仅考虑被加固构件单元,还应满足整体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本文对校舍建筑的结构功能特点进行了描述,对既有校舍建筑的抗震能力水平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校舍建筑抗震能力的综合判断标准,抗震加固的侧重点及基于校舍建筑整体性的抗震能力加固的技术措施与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建筑结构使用时寿命的延长,部分构件日益趋于老龄化.同时,早期建筑在设计阶段很多均没有考虑抗震.地震灾害引发建筑事故,致使大量人员伤亡和严重财产损失的安全隐患风险提高.因此,对既有老旧建筑安全性的检测,鉴定既有建筑是否满足当前的相关法规和抗震要求,加固带病工作的既有建筑结构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对粤西地区某一老城区老旧房...  相似文献   

6.
非结构构件是承担建筑使用功能的必要单元,具有种类众多、震中易损伤、震后修复成本高的特点。应用具备功能恢复机理的非结构构件是实现抗震韧性建筑使用功能可恢复性的关键。本文给出抗震韧性非结构构件基本特征与内在要求,提出抗震韧性非结构构件设计流程;以填充墙和楼梯间为例,介绍抗震韧性非结构构件的构建思路及实现方法,指出将消能减震技术原理与非结构构件受力及构造特点相结合,是实现非结构构件抗震韧性的有效途径;给出抗震韧性非结构构件的未来研究方向:新型抗震韧性非结构构件开发及其功能恢复机理研究、抗震韧性非结构构件与其他抗震韧性非结构、结构构件间的协同工作机制研究、抗震韧性非结构构件设计理论研究以及既有(震损)建筑非结构构件抗震韧性提升方法研究。  相似文献   

7.
侯建华 《石材》2008,(8):22-22
5月12日川西大地震使得那里的建筑毁于一旦。对建筑及其装饰装修的抗震问题再一次受到专家们的关注。近日召开的建筑抗震论坛上,有专家对建筑石材的装饰装修,尤其是内外墙的干挂(湿贴)石材提出了质疑。因为从震区石材装修看,即使未倒塌的建筑,其石材也几乎全部坠落,造成不小的伤亡。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大量既有老旧建筑存在结构体系不合理,如抗震性能差、传力路径不清晰;原有施工质量差,如大量构件钢筋锈胀;结构承载体系的人为破坏,如装修破坏承重墙等问题,这造成了较大的结构安全隐患。本文结合工程实例,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建筑拟改造情况,提出具体有效的加固措施,消除已有的安全隐患,大幅提高结构的承载力和抗震性能,详细阐述施工中的各种技术措施,最大程度地实现原有加固方案所要达到的效果,保证建筑后续使用安全。该实例的设计施工可为存在不合理结构体系及较大安全隐患的既有建筑结构的加固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某优秀历史建筑,因已使用80余年,存在明显结构老化、损伤,需要进行加固并重新装修。对原有建筑进行现场检测和抗震鉴定,基本符合我国现行各项规范要求。基于结构原有钢构件锈蚀、保护层剥落和抗侧力不足等实际情况,制定加固改造设计方案,提出增加剪力墙并对其下基础进行加固、外粘钢法和粘贴碳纤维布补强原有型钢梁、柱的加固措施,对加固改造后的结构进行了抗震验算分析,施工时采取沉降观测,改造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既有钢筋混凝土梁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既有钢筋混凝土构件的特性不同于拟建构件,除了可能存在设计构造方面的不足之外,还受到所经受的荷载历程和环境腐蚀的影响。根据5根既有钢筋混凝土梁的低周往复加载试验,得到了既有钢筋混凝土梁的破坏特征。根据试验中得到的滞回曲线计算既有钢筋混凝土梁的耗能能力和延性,分析了不同的加载制度对其耗能能力的影响。结论表明,既有构件所经历的最大荷载及最大荷载出现的相对时序均会影响到既有构件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1.
通过总结相关公共建筑抗震鉴定可知,不应过多的将抗震性能缺失仅归于施工质量问题上,而不少公共建筑的结构设计在抗震概念设计方面的先天不足,存在结构形式不尽合理.本文结合某框架结构的公共建筑,对其进行了安全性及抗震性能鉴定.主要从结构体系的合理性,承重构件材料强度,房屋整体性连接构造及连接等方面对其进行安全及抗震性能鉴定.提...  相似文献   

12.
砖混办公楼改造加固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征 《建筑技术》2009,40(1):50-52
针对某60年代多层砖混结构房屋的改造设计,从抗震设防标准、地基和基础承载能力、竖向和水平构件抗震加固、砖墙开洞、门窗封堵等几个方面加以论述,对老旧房屋改造中经济合理的加固方案和构造措施加以介绍,可供同类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3.
窦长揆 《建筑技术》1997,28(12):836-839
砌体结构底层局部框架砖房是底层空旷房屋的一种结构形式,为了解其抗震性能而进行的模型振动台模拟地震试验结果显示,模型房屋整体抗震力较差,震害集中在下部。提高此类房屋的整体抗震能力的关键在一层及二层,应通过适当增加底层刚度等措施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  相似文献   

14.
 采用桩土共同作用设计方法的浙江省第一医院医技楼实测资料表明,大楼装修完成时基础底板周边和内部实测平均土压力分别已达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的83.3%和62.7%,地基土承载力被较大程度的得到利用。桩顶应变计实测结果显示,大楼竣工时桩顶反力超过单桩极限承载力的50%,这是与传统设计方法的不同之处。同时,随建筑层数的增加,桩间土分担荷载的比例逐渐减少,装修完成时土承担上部荷载的20%。而在大楼结顶时基础底板内钢筋实测应力很小,基础底板面层和底层钢筋平均压应力分别为9.84和7.68 MPa,远低于钢筋所能承受的最大抗压值。同时发现,基础底板的存在会削弱桩侧摩阻力,相同桩顶荷载水平下全桩长范围内实测桩基平均侧摩阻力均小于静载试验中单桩的平均侧摩阻力。该大楼实测沉降结果表明,沉降较小且较为均匀,能满足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5.
应用斜拉筋加固技术,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对加固砖砌体的抗震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对结构的滞回特性、破坏形态以及结构的抗剪能力、变形、耗能等技术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斜拉筋对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斜拉筋加固的配筋量的增大,砌体结构的抗剪能力增强,结构延性增大。斜拉筋加固为砌体结构的加固提供了一种新技术。  相似文献   

16.
模块化建筑技术集设计、工厂制作、搭建及验收为一体,利用处理复杂系统的模块化管理方式,将建筑体分成若干个空间模块,精装修甚至包括清洁都在工厂完成,然后将其运到工地上直接像搭积木一样对建筑物进行组装。随着建筑的装配式构件所占的比率逐渐提高,以盒式建筑为模型的生产方式成为预配建筑模块化的发展方向。文中针对我国建筑发展现状,结合现有应用实例阐述了盒子建筑在建筑发展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主要从装配式建筑角度分析了盒子建筑与传统建筑的建造成本,通过论证得出未来建筑发展趋势为产业化、模块化的结论,并提出对未来建筑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杨晓强 《山西建筑》2011,37(30):214-215
针对目前在建筑装修的设计、材料选择、施工等方面存在的建筑安全隐患,分析了建筑装修与结构安全、建筑装修与环境安全隐患产生的原因和种类,并提出了解决建筑装修对建筑安全影响的措施,以真正实现建筑装修的安全。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抗震节能房屋的发展现状,重点介绍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抗震节能经济型板-柱-轻钢结构体系房屋,并对该体系房屋的构造、特点进行了系统介绍,以期推进我国房屋建设向抗震节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北京银泰中心钢结构主楼结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银泰中心工程塔楼A为63层的超高层钢结构,结构总高度249.5m。工程采用框架筒中筒结构体系,并以伸臂桁架在三个设备层形成了加强层提高结构的抗侧刚度。工程在风荷载和地震反应谱的选取上做了较为充分的论证,设计中通过选择延性较好的钢材、加强第二道抗震防线、提高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及采取强节点弱构件的构造措施,使得结构抗震性能有了较为可靠的保障。Pushover分析结果也表明结构具有充足的抗震能力。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在房屋建造过程中,曾经发生多起房屋的整体倒塌事故,但是房屋在装饰装修过程中整体垮塌的事故并不鲜见,不论是从社会影响还是经济价值上与在建过程中的事故相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文章根据某房屋倒塌实例,从构件承载能力和城市房屋安全管理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全面计算分析原因,供广大工程技术及房屋安全管理人员的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