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针对飞行器负载模拟器在加载过程中的出现强位置干扰影响加载精度,甚至使加载系统不能运动的特殊问题,设计了一种同步马达位置补偿校正的负载模拟器,这种结构的负载模拟器把舵机位置干扰转化了为一外力扰动,有效地控制了舵机位置干扰的不良影响。位置补偿校正驼达的输入采 用舵机的输入信号,从而使负载模拟器对不同刚度的舵机加载时都能运动起来,为采用先进的控制方法提供了有利条件。使负载模拟器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2.
负载模拟器的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总结了当前流行的评价标准,指出其优点和不足,然后从两个方面论述了负载模拟器的指标体系与性能要求:一是从单纯的载荷谱动态跟踪精度出发来评价负载模拟器,提出通过研究舵机本身的运动特性与载荷谱特性来进行加载系统的设计;另外一个方面是从舵机测试需求的角度提出对负载模拟器的跟踪精度的要求,着重讨论了加载精度和舵机位置动态刚度对舵机测试精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弹性力负载模拟器中多余力及加载精度的问题,提出一种带有电液伺服式补偿阀的弹性力负载模拟器。考虑了位置系统和力加载系统的相互耦合及相互影响,根据液压桥路及液阻理论,通过加入一个伺服式补偿阀,用于排出位置扰动引起的强迫流量;有效地克服了多余力,并提高系统性能指标。建立了在位置干扰下的弹性力负载模拟器的数学模型。采用实物参数进行系统数字仿真,结果表明:弹性力负载模拟器能准确地对位置系统施加弹性力,响应滞后时间约为(0.02~0.03)s,其输出幅值误差为(0.5~1.3)%。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电动负载模拟器的加载性能,根据电动负载模拟器的系统构成,建立其相应的数学模型,分析系统刚度和负载惯量对多余力矩、系统稳定性和响应速度这3个方面的影响,分析和确定了系统的最佳刚度和负载惯量,利用MATLAB软件对结果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加载后的正弦曲线能够较好的复现,且响应速度快、稳定性好;设计电动负载模拟器最佳的刚度和负载惯量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对多余力矩的抑制,还要考虑到系统的稳定性和响应的快速性。  相似文献   

5.
负载模拟器控制策略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负载模拟器是地面半实物仿真系统中的一种重要专用设备,用来模拟飞行器舵机在飞行过程中所受空气动力载荷。该文简要回顾了负载模拟器的历史和发展过程,对负载模拟器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做了简单介绍。针对抑制多余力矩的关键问题,详细论述了负载模拟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控制策略,并分析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最后,提出了负载模拟器控制算法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电液负载模拟器的复合控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提出了同时以速度和加速度作为参考输入量进行多余力的消除的结构不变性原理的改进方法;进一步研究了位置同步补偿的优点和不足,提出利用舵机伺服阀的控制信号进行速度同步控制抑制多余力矩的新方案。最后给出了基于线性理论的复合控制方法,仿真和试验结果证明该方案在系统的动态品质、鲁棒性和消扰能力等方面具有相当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负载模拟器多余力抑制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结构不变性原理与改进的结构不变性原理,讨论了负载模拟器多余力的一种抑制方法。  相似文献   

8.
该文构建了由比例阀控缸实现的气动伺服加载系统实验装置,研究了其特性和控制策略.在分析数学模型基础上,设计了前馈加分段PID控制器.运用Matlab的实时工具箱,实验测定了1 Hz,2 Hz,5 Hz三角波给定信号下的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气动负载模拟器在低频段有较好的力跟随特性.  相似文献   

9.
电液伺服负载模拟器的双8098单片机控制系统哈尔滨工业大学王安敏,吴盛林,张立勋,刘庆和,郑学明一、前言电液伺服负载模拟器(简称负载模拟器)是进行飞行器姿态控制地面模拟试验的重要设备之一。由计算机控制的负载模拟器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可实现快速、多变及丰...  相似文献   

10.
负载模拟器的DRNN神经网络控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增强负载模拟器的自适应能力以抵抗系统的非线性、时变参数及运动扰动的影响,特提出利用对角回归神经网络(DRNN)与PID的并联进行控制与调节的控制方法。PID保证了系统的初始稳定性,由于神经网络引入了速度信号作为参考输入,使系统具有了很好的自适应消扰能力,减小了多余力的影响。仿真和试验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收到了很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1.
刚度、惯性负载对电液负载仿真台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提高电液负载仿真台的性能 ,根据电液负载仿真台的数学模型 ,研究了电液负载仿真台中多余力矩的产生机理和影响因素 ,得出多余力矩干扰与舵机系统轴转角的速度、加速度有关的结论。在分析电液负载仿真台的刚度、惯性负载对系统性能影响的基础上 ,提出了电液负载仿真台的一些设计原则 ,为电液负载仿真台及其它被动加载系统的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提出了一种新的电液负载模拟器复合控制方案,采用改进型多余力补偿方法和PID自适应控制器并行的方式来实现对指令控制力的精确跟踪。改进型的前馈补偿方法除了有效地消除了多余力,还提高了系统的动态性能。利用CMAC神经网络的非线性逼近原理设计的鲁棒PID自适应控制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传统PID控制在快速性和稳定性之间存在的矛盾,降低了系统的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造成的影响。仿真和试验结果证明了该控制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针对传统的负载模拟器中存在的多余力矩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摩擦力矩加载的新型电液负载模拟器,介绍了它的工作原理,建立了加载系统的数学模型,通过分析该新型负载模拟器主要存在的摩擦系数变化导致的控制对象不确定问题,选用模糊自适应整定PID控制方法来满足一定范围内摩擦系数变化的控制要求。仿真结果表明,该智能控制方法与传统的PID控制相比,能够满足更大范围的摩擦系数变化时的控制要求,而且在控制精度和鲁棒性等指标上都比传统的PID控制有很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以永磁同步电机直接驱动的电动负载模拟器为具体的研究对象,采用机理分析的方法建立了电动负载模拟器系统的数学模型,并通过实验方法辨识了系统数学模型主要模块的频响特性,为对系统的特性作进一步分析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扭杆弹簧计算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扭杆弹簧是车辆悬架装置中常用的弹性元件。文中利用有限元方法对扭杆弹簧进行了建模和优化计算。给出了扭杆弹簧的优化参数和结构应力分布规律,并对优化结果进行了实验测试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扭杆弹簧过渡区的结构对其应力分布具有较大影响,通过优化设计改进扭杆弹簧结构,有利于提高其性能。  相似文献   

16.
负载模拟器中的摩擦力及其补偿控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介绍了利用变增益PID控制方法补偿负载模拟器中摩擦力的方法。分析了负载模拟器系统中的各种非线性问题和摩擦力矩对高精度负载模拟器产生的非常重要的影响,并对摩擦现象进行了建模,提出了变增益PID控制方法对其进行补偿,为含有强摩擦影响的系统综合控制性能的提高提供了一个解决途径,同时和准积分方法进行了对照,实验证明了变增益PID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和简洁性。  相似文献   

17.
金玉英  黄勤  赵磊 《现代机械》2012,(6):48-49,65
本文应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某30 t转炉倾动装置的扭力杆柔性支承系统进行疲劳寿命分析,得出了当柔性支承系统的关键零件扭力杆采用不同材料时的系统的疲劳寿命,为同类柔性支承系统的设计与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盲插技术在雷达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安装板的设计过程中,轴向和径向配合尺寸是盲插连接器可靠连接的关键。某安装板上固定有两型盲插连接器,连接器安装密度大,数量多,因而安装板受力大,易变形。文中根据安装板的结构形式特点,在分析影响插拔可靠性因素的基础上,介绍了精度控制方法;通过建立安装板的有限元模型,对安装板进行了静载荷分析,其仿真结果与实物试验结果基本一致;针对安装板刚度差、变形大的问题,运用有限元法进行进一步优化,按分析结果选取最优的解决方案,满足了工程应用要求。这为相似构件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值得借鉴的设计与优化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为了抑制电动负载模拟器中存在的多余力矩,增强加载系统的非线性抑制能力,提出小脑模型(CMAC)神经网络与经典PID结合的复合控制策略,CMAC网络用于前馈控制,经典PID实现反馈控制,能够快速实时地消除多余力矩对系统的干扰。将存储单元的先前学习次数作为可信度,提出基于可信度分配的权值更新算法,来消除常规CMAC网络的过学习现象。建立了电动负载模拟器的数学模型,并给出了具体的算法流程。经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很强的鲁棒性,有效地抑制了系统的多余力矩,提高了系统的加载精度。  相似文献   

20.
In allusion to fatigue life of a tracked vehicle torsion bar, a virtual prototype model of the tracked vehicle suspension system including a flexible torsion bar was built based on dynamic simulation software—ADAMS. Node force and stress results of the torsion bar from last step simulation were acquired;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fatigue life of the flexible body of the torsion bar was predicted. Engineering results can be acquired through the contrast of the result of virtual test and statistical fatigue.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Journal of Academy of Armored Force Engineering, 2006, 20(1): 44–47 [译自: 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