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服务型政府作为一种为公众提供服务的行政模式,更需要有效的危机管理意识。危机信息管理对服务型政府的影响深远的,加强政府危机信息管理是发挥好政府公共职能的重要方面,是进行科学决策的前提,同时也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重要战略之一,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解决我国民生国计的关键要素,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强农村环境管理,建设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农村是乡村治理的重点任务.农村的生态环境的公共属性决定了公众必须参与到环境建设当中,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呈现出来高关注度、低行动力.具体表现为被动性参与、观念参与和事后参与,在农村环境问题的治理上缺少行动,农村公众环境治理的意识较为薄弱,所以这就需要政府大力的支持,引导农村公众参与环境的问题建设,减少对环境问题的破坏.国家及农村共同介入农村环境治理,多元化管理乡村环境,有利于推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食品安全治理模式之下,政府充当了"全能型"政府的角色,但由于政府作用的失灵,导致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这也为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理论基础。反观中国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存在着传统公共参与体制的制约、缺乏社会民间组织的有效支持、参与过程缺乏系统性三个方面的困境。对此,应采取措施打破政府在传统食品安全治理过程中单一角色,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管中来。  相似文献   

4.
公共危机是对社会共同利益和安全产生严重威胁的一种危险境况和紧张状态,是当今世界所共同面临的问题。把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作为政府公信力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和基本目标之一。政府公信力的增强,对于实现政府职能,改进公共服务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在政府公信力塑造过程中,政府公信力与政府危机管理是相辅相成的。文章通过探究政府危机,明确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的责任,通过责任政府理论,阐释政府公信力的现代理论基础,进而引领出在政府危机管理过程中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如何界定政府在其中的责任一直是有争议的,这也是公共危机管理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将从政府职能、国家本质等方面阐述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并对政府责任进行一定的分析和界定。  相似文献   

6.
在概述公众食品管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论述了当前公众食品安全信任机制难以形成的主要困境,并指出构建公众食品安全信任机制的主体范围和基本原则,通过培育基于司法建设的社会环境、健全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与方式、加强食品企业的行业自律建设和提升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的力度实现公众食品安全信任机制的初步构建。  相似文献   

7.
网络传播是一种更能体现公众参与性、主动性的传播模式。网络的普及就更加有利于公众意见的表达,有利于公众在舆论监督的实践。怎样有效地利用网络的新特性、运用网络的传播规律来提升公众的舆论监督主体地位是一个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在对5.12四川汶川地震善款使用的监督中,公众通过网络媒介呈现了他们对善款的关心和关注提出了公开善款使用的要求。网络媒介为公众构建了公共话语空间使他们真实意见得以广泛的表达,网络媒体对公众意见进行了梳理,并以巨大网络凝聚力促使热舆论引发强舆论,从而推动了善款使用的更加透明合理,公众舆论监督的主体地位通过网络媒介得到了提升。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食品安全公众参与成为学者讨论的热门话题。文章就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公众参与的概念和意义进行了探讨,并深入分析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公众参与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公民维权成本高、政府惩罚力度和信息公开力度不够等问题,对此借鉴国外食品安全监管公众参与的经验,对我国食品安全公众参与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已然成为现阶段国家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和创新的基本共识,初步形成了"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整体格局。本文综述了当前公众参与社会共治的诸多障碍,既有风险评估过程的"排他性"、风险交流流于形式、信息公开不全和滞后等政府制度规制问题,还有公众参与意愿不强和参与能力不足等自身问题。提出了应当从健全公众参与风险治理机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强化司法救济、优化公众参与激励机制和加强食品安全教育等多举措并举,提高公众参与风险治理的能力和积极性,旨在保障公众参与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的有效实现,为深化社会共治格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作为食品安全治理的重要主体,公众参与于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随着近年来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公众参与食品安全治理的社会环境正在逐渐形成。然而从实际效果来看,公众的有效参与仍面临着诸多亟待化解的困境。本文通过对社会价值、存在价值和制度功能的分析,深入探讨了公众参与食品安全治理的价值,比较了不同角色定位下公众的参与目的与参与类型的差异,剖析了我国食品安全治理中公众参与界限与制度保障方面存在的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须确立公众参与原则、明确公众参与的主体与范围、完善制度保障、健全配套措施,方能促进我国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的形成,提升政府公信力,实现公众的食品安全利益与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1.
积极打造企业危机管理系统的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剖析了国内企业危机管理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企业可以从危机的预防、危机的处理、危机的总结3个阶段对危机进行全方位地系统管理。认为危机预防阶段应以建立危机预警机制为主;危机处理阶段应以快速反应、坚持公众利益为主;危机总结阶段应以总结教训、恢复管理为主。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的公共艺术家更加强调公众的"参与"性,而不仅仅是"观赏"者。公共艺术创作要充分展现地域文化特色,激发大众的内心深处的记忆,从而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新材料、新工艺、互动技术成为公共艺术作品表达的新媒介。  相似文献   

13.
王斌  魏江慧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7):333-335,378
我国在加强食品安全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近年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出现,说明我国在食品安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还存在着政策不具有可持续性、多头管理、忽视公众评价的作用等问题。因此,本文提出建立基于公众评价的食品安全公共政策制定模型,该模型由一个沟通机制,公众、公共政策制定机构,政府决策机构,公共政策实施部门四个政策制定主体,以及采集评价信息、反馈评价结果、运用评价结果、回应评价结果四个环节共同构成。该模型的实施需要有效地甄别与组织公众评价主体,提高政策制定机构建设的科学性,有效监管政策决策机构,并不断提升公共政策实施部门的执行力等条件来保障。  相似文献   

14.
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情境,推动公众参与是食品安全治理机制创新的重要方向。参与者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公众参与食品安全治理的可能性和治理效果。公众个人视角下的参与能力包括个人学习能力、参与意识、参与知识、参与技能、合作能力以及信息获取6个能力要素;6种能力构成了公众参与的能力结构模型,且各层次间存在相互依赖和促进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15.
基于美国顾客满意度模型(ACSI),根据中国实际情况,构建食品安全监管公众满意度模型,以拉萨市为例,运用AMOS软件,实证分析食品安全监管公众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发现公众信息、感知质量、政府形象是食品安全监管公众满意度的重要影响因素;感知质量在公众信息和公众满意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感知质量在政府形象与公众满意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政府形象对公众期望均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公众满意度对公众信任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公众期望对感知质量影响不显著;公众期望对公众满意度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体育公共服务是指为满足公众体育需求、主要靠政府体育财政投入所形成的公共体育资源供给而提供的产品和行为的总称。包括加强社区公共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我国基础公共体育事业,及时发布体育相关信息等,为丰富我国民众生活和介入体育活动提供社会保障和创造积极条件。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信息化的发展下,重大动物疫情公共危机中社会群体间利益关系更加复杂,政府公共管理难度更大.本文从冲突的形成机制出发,分析了重大动物疫情公共危机中社会群体间存在的主要利益冲突,探寻出各方利益协调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复杂性的增加,我国政府在危机管理过程中暴露出诸多的问题,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因此,公共危机管理发展过程中急需科学的方法论指导,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即WSR系统论,作为一种东方系统方法论,自上世纪90年代建立以来,以其特有的东方哲学系统思想指导实践,逐步获得国际认可。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以WSR方法论为指导,从物理、事理、人理三方面对公共危机管理进行探讨,力求公共危机管理的立体化、多元化,增加科学性和系统性,并尝试用于公共危机管理实践中。  相似文献   

19.
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简要概述了公众参与的涵义、意义和参与形式,针对公众参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0.
谈新闻采编人员应具备的公关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传媒改革的深入,新闻媒体也需要运用公共关系手段,来建立、维护与各类公众的关系,塑造良好的媒体组织形象。所以,新闻采编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公关意识,这包括形象意识、公众意识、沟通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