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以市售桑蚕丝织物为研究对象,蚕丝样品分别在50、100、150和200℃条件下进行加速热老化,对老化丝织物样品进行了断裂强力和白度测定,利用电镜和XRD表征手段考察了热老化处理对样品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处理后,丝纤维的形貌完整性和结晶度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增加以及处理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热老化处理严重时纤维表面出现裂隙,甚至断裂.由于热老化使纤维结构产生破坏和损伤,织物断裂强度下降.  相似文献   

2.
以市售桑蚕丝织物为研究对象,分别用15、30、45和60 W的紫外灯进行人工加速光老化,利用红外和氨基酸测定手段考察了光老化处理对桑蚕丝分子组成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处理的桑蚕丝纤维样品,其红外特征峰强度和氨基酸含量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以及光强度的增加均有变化,且特征峰位置产生微小位移,表明光照老化处理时有光化学反应发生.光化学反应的发生导致纤维组成发生变化,纤维结构被破坏和损伤,织物断裂强度下降.  相似文献   

3.
以市售桑蚕丝织物为研究对象,分别用不同功率的的紫外灯(15、30、45和60 W)进行人工加速光老化,利用电镜和XRD表征等手段考察了光老化处理对其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光老化处理后,桑蚕丝纤维的形貌完整性、纤维的结晶度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以及光强度的增加而下降,光照老化处理严重时纤维表面出现裂隙甚至断裂.由于光老化使纤维结构产生破坏和损伤,使织物断裂强力下降.  相似文献   

4.
以桑蚕丝电力纺织物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不同形式的紫外光辐照处理,研究其老化过程中性能的变化情况.对于桑蚕丝织物表面的泛黄情况,采用了黄变指数的概念.研究结果表明,织物表面的黄变指数随照射时间的延长呈现缓慢的增长趋势,且人工汗液浸渍照射处理对黄变指数的影响大于直接照射处理;织物的各项力学性能指标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桑蚕丝织物红外特征吸收峰未发生明显变化,但经由Magoshi和Bhat提出的结晶度的推导公式计算得到,老化后桑蚕丝的结晶度增加.  相似文献   

5.
对聚丙烯酸酯(PA)、聚氨酯(PU)、聚氯乙烯(PVC)3种不同的涂层篷盖布进行热老化处理,探讨其耐热性能的变化。研究表明:a)随着温度的升高、时间的延长,3种涂层织物的强力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强力下降程度依次为:PVC涂层,PU涂层,PA涂层;b)在175℃条件下,随着时间的延长,3种织物的质量均越来越轻,其中,PA、PU两种涂层篷盖织物的质量变化不太明显,PVC涂层篷盖织物的质量损失较为明显;c)PA、PU涂层篷盖布的耐热性优于PVC涂层篷盖布;d)热处理后,PA、PU涂层织物表面变得相对光滑平整,PVC涂层织物表面出现微小孔洞,涂层颗粒明显。  相似文献   

6.
将用废聚酯瓶制备的共混纤维制成两种不同密度的织物,用氢氧化钠溶液处理织物获得吸湿性改善的织物。研究了碱处理时间对两种织物的碱减率、回潮率和保水率的影响,用扫描电镜和差示扫描量热仪和热重分析仪表征了织物的微观形态和热性质。结果表明,随着碱处理时间的延长,两种织物的碱减率、回潮率和保水率增大,且高密织物的碱减率、回潮率和保水率小于低密织物;碱处理后纤维表面产生明显的微孔结构,碱处理时间延长、织物密度降低,纤维表面微孔增大。碱处理后,高密织物的结晶温度小于低密织物,而熔融温度呈相反规律。两种织物的热稳定性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通过紫外光加速老化、自然老化实验处理聚丙烯纤维试样,研究了处理前后试样的结构和拉伸强度,探讨了聚丙烯纤维光老化的机理.结果表明:紫外光加速老化使聚丙烯纤维的拉伸强度明显降低,分子质量明显下降,结晶度变化不大、取向度呈明显下降趋势.红外谱图显示:1 725cm-1附近出现了羰基吸收峰;SEM显示:试样表面微观形貌变得粗糙、出现斑点,甚至出现了沟槽等.试样自然老化与紫外光加速老化的结果基本相同.聚丙烯老化的化学反应导致分子质量下降、并生成了具有羰基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蚕丝织物(或生丝)经受不同温度的干热和湿热松弛处理后,织物练减率、白度和拉伸强度与热处理温度和时间之间关系,探明蚕丝纤维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真丝绸在紫外线照射下发生黄变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真丝绸受紫外线照射随受照时间的增加而白度降低;丝蛋白的肽链发生了断裂,组成氨基酸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损失百分率大的是酪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和组氨酸等;主要光解反应首先发生在非晶区内,进而向晶区扩展;丝纤维的热分解温度稍有降低,而热分解热焓则明显减小。同时,还发现织物水分的存在更能加速光解反应。  相似文献   

10.
分别对竹原纤维和竹浆纤维进行热处理实验,分析纤维断裂强度、断裂伸长、初始模量、断裂功的变化与热处理温度和热处理时间的关系,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温度不超过140℃时热处理对竹原纤维的力学性能影响不大,但处理温度达到140℃以上,热处理时间超过20min时,竹原纤维力学性能显著变差.而竹浆纤维的这种变化趋缓。  相似文献   

11.
采用低温等离子处理技术结合碱减量对涤纶织物进行表面处理,在织物上原位化学氧化聚合制备聚苯胺/涤纶复合织物.研究了低温等离子处理功率、压强、时间对复合导电织物表面电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真空度30 Pa,处理时间4 min,处理功率300 W的等离子处理工艺,苯胺单体浓度0.25 mol/L,氧化剂APS质量浓度0.06 g/mL,掺杂酸浓度0.6 mol/L,反应时间2 h,氧化聚合,制备的复合导电织物其表面电阻率可达102Ω.SEM、FTIR及XRD测试结果表明涤纶织物表面有均匀连续的聚苯胺存在,且渗入纤维内部,使纤维无定形区面积增加,结晶度减小.  相似文献   

12.
用增重法及亚甲基蓝法研究聚马来酸与真丝纤维之间的反应,通过测定3个不同焙烘温度下DP60与真丝纤维之间的固着反应速率常数,反应活化能,以及亚甲基蓝佐证性实验,充分证明了DP60在蚕丝上的反应规律与多羧酸型交联剂在纤维素上的反应规律相类似,符合假一级反应,对防皱理论及焙烘工艺的优化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芡实壳天然染料在桑蚕丝上的染色机理,通过测定不同温度下芡实壳天然染料在桑蚕丝上的上染速率研究芡实壳天然染料在桑蚕丝纤维上的扩散系数和染色速率常数;根据线性拟合得出芡实壳天然染料在桑蚕丝纤维上的假一级动力学模型以及假二级动力学模型,比较得出芡实壳天然染料在真丝上的上染机理更加符合假二级动力学。  相似文献   

14.
为制备新型蚕丝功能纤维,用环糊精对其接枝改性。首先合成了6位环糊精单醛,然后通过还原氨化反应将其接枝到蚕丝纤维,合成了包合药物β-苯丙烯酸的接枝β-CD蚕丝功能纤维,测定了其包合稳定性常数和热力学参数,研究了其包合与释放性能。结果表明,该包合反应为放热反应,分子间的范德华力在起主导作用;包合物的稳定性受温度影响较大,低于30℃比较稳定,40℃时大量释放;在同一温度下,释放率随时间的增加而变大。利用接枝环糊精法改性蚕丝纤维,并选择合适的客体分子包合,为制备新型功能纤维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测定HEMA单体接枝整理前后的蚕丝/羊毛复合丝织物、全真丝织物、纯毛织物的酸、碱溶解性、红外光谱、氨基酸分析及扫描电镜,研究蚕丝/羊毛复合丝织物HEMA接枝整理机理,探明了HEMA整理剂与蛋白质大分予发生了交联反应,交联点在蛋白质纤维无定形区的羧基氨基酸与碱性氨基酸上。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纯涤纶织物仿真丝织物设计与实验的基本方法.为使涤纶织物达到真丝织物的效果,需对涤纶织物采用碱减量整理,通过对整理前后的织物进行服用性能的测量和比较,综合考虑织物减量效果和织物强力,得出了涤纶织物碱减量的最佳处理工艺:烧碱质量分数为20%;恒温浸渍温度为90℃;恒温浸渍的时间为25 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