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竹笋,又名笋,是竹的嫩茎和芽,可分为三种类型.竹鞭节上生长出来的芽,冬季在土壤中已经肥大而且可以采掘者称之为冬笋;春季,芽向上生长,破土而钻出地面的称之为春笋;夏秋间,芽横向生长成为新鞭,其先端的嫩芽部分称之为鞭笋.  相似文献   

2.
江南三月,春雨过后,被誉为“蔬食第一品”的春笋纷纷破土而出,茁壮成长,正是春笋尝鲜的佳时了。 竹笋,也叫竹肉、竹胎、竹芽。是竹的芽胚发育而成的嫩芽。冬季藏在土中的叫冬笋,肉质细嫩,鲜美无比,有“笋中皇后”之誉。春天破土而出的叫春笋,笋体肥大,美味爽口。夏秋时节采收的叫夏笋。实际上,夏笋是横行生长的新鞭,故又称作鞭笋。夏秋季上市的笋,除鞭笋外,还有广笋、黄枯笋、卷笋、绿竹笋等也都是桌上鲜。一片片的优良笋用竹  相似文献   

3.
竹笋,即竹的嫩芽茎,古人称之为“竹荫”、“竹胎”。可分为冬笋、春笋、鞭笋三类。冬笋为毛竹冬季生于地下的嫩茎,色洁白,质细嫩,其味清鲜;春笋为斑竹等春季生出,质脆、色白、细嫩、味美;鞭笋是毛竹夏季生长在泥上中的嫩杈头,状如马鞭,色白,质脆,味微苦而鲜。 中国人以笋入肴,历史悠久。早在《诗经》中就有“其蔬伊何?唯笋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食用竹笋历史悠久,曾有“素食第一品”、“无笋不成席”之说。竹笋,即竹的嫩芽茎,古人称之为“竹肉”、“竹胎”、“竹芽”,主要分为冬笋、春笋、鞭笋三类。  相似文献   

5.
袁康 《美食》2005,(3):25-25
一场春雨遍洒江南大地后,竹笋便破土而出。春笋以其特有的清香和鲜味,博得人们的喜爱。我国竹笋品种繁多,尤以长江流域的浙、闽、赣、湘等省为最。唐代大诗人杜甫有诗:“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苏东坡对竹更为钟情:“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有竹,自然就有笋吃。陆游在《食江西笋》中吟道;“色如玉版猫头笋,味抵驼峰牛尾狸。”  相似文献   

6.
笋中珍品--绿竹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绿竹是亚热带的一种以笋用为主的优良丛生竹,是我国南方著名的优良笋用丛生竹种,分布于两广、闽、浙4省和台湾。竹笋是竹子萌发的嫩芽,是竹竿的雏形,有“竹肉”、“竹胎”之称,笋肉被笋箨包裹着。竹子具有生长快、产量高、造林更新容易等特点,多生长在山区,多数情况下不施化肥和农药,无化学污染,所以竹笋是理想的无公害天然食品。绿竹笋俗称马蹄笋,形似马蹄,肉质白,有“白玉笋”之美称。竹笋是一种特殊的蔬菜,岭南人都把它列入山珍之一,为上等的夏季蔬菜,菜中珍品。味道清新、爽口、鲜美,营养丰富,向来有“素食第一名”之称。而绿竹笋又为笋…  相似文献   

7.
王刘刘 《美食》2005,(1):22-22
竹笋一般生长在江南的山坡上。为无污染的绿色食品。我国食用竹笋历史悠久,自古以来有素食第一品之誉。宋代的赞宁和尚就有《笋谱》一书,记载着竹的栽培和笋的加工、烹饪等方法。许多人与笋结下了笔墨情缘。苏东坡不仅爱竹如痴如醉,食笋也是一大嗜好。一次他路过于潜县,看到迷人的竹林即兴赋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相似文献   

8.
麻竹笋——理想的绿色保健食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麻竹笋属苦竹笋类,有春笋和鞭笋两种,一般体长为80cm左右,直径为20cm左右,生长期相对较长,上市季节为每年的4-10月间,与其它笋类相比产量高、食部大、肉质厚、质地密而较脆,味更清甜,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含量高,特别是钙和锗的含量。  相似文献   

9.
侗族酸笋     
黔、桂、湘、鄂四省区毗连一带的侗族同胞,极喜爱吃酸,酸笋冠于菜肴之首,在侗族食品中,酸食是一大特色。侗族酸笋,历史悠久。《诗经》记载有:"其籁伊何,惟笋及蒲",可见,竹笋是南方少数民族主要蔬菜之一。尤其是侗家人,把酸笋奉为山中珍味,沿习至今。侗族地区依山傍水,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亚热带气候,是竹子的盛产之地。楠竹、白竹、板竹、水竹、刺竹等上百种竹子,丰富的竹林资源,为制作酸笋提供了重要原料。在侗乡,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竹笋。竹笋,也叫竹肉、竹芽。是竹的芽胞发育而成的嫩芽。冬季藏在土中的冬笋,肉质细…  相似文献   

10.
《美食》2017,(4)
正春笋种挖有讲究1、竹笋竹笋简称笋,为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竹子的初生、嫩肥、短壮的可食用部分,即竹子的芽或鞭。竹原产我国,种类众多,适应性强,分布极广。毛竹、早竹等散生型竹种的地下茎入土较深,竹鞭和笋芽借土层保护,冬季不易受冻害,出笋期主要在春季。竹笋一年四季皆有,但唯为春笋味道最好。春笋味道清淡鲜嫩,极富有营养价值。含有充足的水分和丰富的植物蛋白及钙、磷、铁等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及微量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