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阐述了双机竖置和双机横置两种结构形式的自同步振动给料机的工作原理:建立了机器的振动微分方程,并进行求解;讨论了摇摆振动的振幅,得出对设计工作有参考作用的结论;提出了动力学参数的计算步骤。 相似文献
2.
振动给料机物料结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双质体振动给料机的实验,测得空载与负载振幅的变化,代入振幅关于物料质量及物料阻尼在空载处展开的泰勒级数中,求得物料结合系数,将物料结合系数绘制成关于抛掷指数的变化曲线,并且与理论计算的结果比较,得到工程上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吕富强 《物料搬运与分离技术》1995,(1):11-14
本文从变质量动力学及非线性振动的观点出发,分析了双质体共振式给料机由于物料跳动带来的变质量动力学问题,给出了一次近似解迭代公式及物料输送速率,功率消耗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4.
为使大型自同步惯性振动给料机能平稳地工作,减小传递给地基或结构架的动载荷,必须对隔振弹簧参数及其支承( 吊挂) 点的位置进行较精确的设计计算。 相似文献
5.
6.
用于烧结块矿在500~1000℃高温状态下给料的板式给料机的结构特点是在机架内侧装设防尘隔热罩,可有效地延长轴承使用寿命;防尘密封罩便于安装、散热;承载物料的料板之间搭接严密,与两侧牵引链之间有一段距离,料板受热变形不影响牵引链正常工作等。 相似文献
7.
8.
一种新型电磁振动给料机的设计与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解耦原理,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直线式电磁振动给料机;它具有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上的振动,它们相互独立,可分别进行控制;通过对运动时物料的受力分析,建立了其运动学模型;应用牛顿定律,建立了其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振动数学模型,并推导了其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传递函数;最后利用ANSYS软件对结构进行了模态分析和谐响应分析,验证了数学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
电磁振动给料机的故障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磁振动给料机的故障诊断淮南市平圩电厂燃料分场张洪涛1.电磁振动给料机工作原理平圩电厂输煤系统使用了两台GZ11-T型双振头电磁振动给料机,生产能力1000t/h,采用晶闸管半波整流供电,由图1所示的物料1、板弹簧2和铁芯4等构成了双质体阻尼振动系统... 相似文献
10.
电磁振动给料机是千熄焦工艺流程中的关键设备,其功能是将红焦从干熄炉可控地排出,经旋转密封阀到下位输送皮带.以UGNX为设计平台,建立振动头的虚拟样机,并对壳体、电磁铁组件进行强度分析,对壳体质量作目标优化. 相似文献
11.
在讨论惯性式振动送机系统振动特性的基础上,按照模糊优化理论的基本原理,提出了一种对惯性式振动送机进行模糊优化设计的方法。采用模糊优化设计出的振动给 的效果最好在满足工作要求的情况下,其传出的振动最小,从而使噪声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2.
运用模糊优化方法建立了确定振动槽本体质量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实际计算。结果表明,与传统的设计计算方法相比,模糊优化方法确定槽体质量具有很大的柔性,提供了多种选择,更加适应具体工况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电磁振动给料器给料速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电磁振动给料器在输送不同性质物料时存在调整困难的问题,将物料滑移和抛掷理论应用到电磁振动给料器的设计与调整中,开展了电磁振动给料器力学模型分析,提出了根据振幅选择合适工作点的方法,在对物料受力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振幅与物料运动方式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物料的运动方程,通过求解方程得到了物料在正向滑移、正反向滑移和抛掷等3种供料方式下的平均速度与振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电磁振动给料器的振幅不仅决定物料的运动方式,而且对送料速度也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15.
以黑旋风振动筛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方法,对振动筛关键结构主梁进行了应力分析,得到了有效的应力云图,得知振动筛的主梁应力最大应力值小于材料的许用应力,设计结构满足要求;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振动筛进行了模态分析,结果表明:振动筛的模态频率远离其工作频率,不会发生共振。通过对振动筛的进行动态特性分析,为该筛结构改进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扭摆法测量大型回转体转动惯量的测量精度,克服线性转动惯量测量模型及周期法转动惯量计算的弊端,开展了基于希尔伯特-黄变换(HHT)的转动惯量测量技术研究。建立了考虑摩擦阻力矩的非线性转动惯量测量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经验模态分解提取了角位移主分量,利用希尔伯特变换识别了扭摆系统的瞬时阻尼系数和瞬时无阻尼固有频率,最后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非线性模型参数,精确求解了转动惯量。研制了一套大型回转体转动惯量测量系统,对不同组合的标准件进行转动惯量测量试验,验证了基于HHT的转动惯量计算方法的可行性。大量试验测量结果表明,本系统转动惯量测量相对误差小于0.2%,测量精度显著优于传统的周期法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