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动物照射前后不同时间给予新型抗放药E838腹腔注射,观察其死亡率和死亡动物活存时间,并在用药后不同时间检测其外周血白细胞数、骨髓有核细胞数、骨髓粒系祖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和造血干细胞CFU-S数,研究了E838对放射损伤小鼠存活及造血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E838预防用药能够明显提高损伤动物的30d存活率及平均活存时间,对造血功能的研究结果也表明,E838预防用药能够减少损伤后外周血白细胞数、骨髓有核细胞数、骨髓粒-单系祖细胞数及造血干细胞CFU-S数的下降幅度,显示出E838对放射损伤具有确切的预防效果,对损伤小鼠造血功能也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研究骨髓基质细胞对放射损伤复合烧伤小鼠粒单系祖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1)基质细胞培养上清液可支持少量粒单系祖细胞集落(CFU-GM)生长;而骨髓贴壁细胞层对CFU-GM有明显刺激生长作用。(2)加入外源性粒单系集落刺激因子(GM-CSF)时,未见到基质细胞对粒系祖细胞生长的影响。(3)烧伤、放射损伤、放射烧伤复合伤伤后3~5d,均见到CFU-GM生长受抑制。损伤后仍能见到基质细胞对粒系细胞生长的刺激作用。粒细胞受抑制严重的单放组和复合伤组,基质细胞的刺激作用较单烧伤组明显。以上结果说明,在放烧复合伤造血损伤的修复与重建过程中,骨髓基质细胞起着良好的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3.
研究骨髓基质细胞对放射损伤复合烧伤小鼠粒单系祖细胞的。结果表明:(1)基质细胞培养上清液可支持少量粒单系祖细胞集落(CFU-GM0生长;而骨髓贴壁细胞层对CFU-GM有明显刺激生长作用。(2)加入外源性粒单系集落刺激因子(GM-CSF)时,未见到基质细胞对粒系祖细胞生长的 影响。(3)烧伤、放射损伤、放射烧伤复合伤伤后3 ̄5d,均见到CFU-GM生长受抑制。损伤后仍能见到基质细胞对粒系细胞生长的刺  相似文献   

4.
白细胞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对受照小鼠造血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PHILIPS-SL18型电子直线加速器产生的6MV高能X射线照射Balb/c小鼠(剂量为6.5Gy),照后不同时间皮下注射不同剂量的白细胞介互-6(IL-6)和/或肿瘤坏死因子(TNF),观察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和脾集落形成单位(CFU-S)的变化,以探讨IL-6对放射损伤后造血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照射后应用IL-6组较对照组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和骨髓有核细胞计数恢复快,且呈量依赖关系,CFU-S则在TNF与IL-6协同作用时数量多,体积大,提示IL-6和TNF有利于放射损伤后的造血恢复。  相似文献   

5.
随机区组法将20只C57BL/6小鼠分为对照组、依达拉奉组、4 Gy照射组、4 Gy照射+依达拉奉组,每组5只小鼠。依达拉奉用生理盐水稀释配制成浓度为45mg/mL的溶液。依达拉奉组和4G y照射+依达拉奉组小鼠于照射前30 min腹腔注射依达拉奉;对照组和4 Gy照射组小鼠于照射前30 min腹腔注射生理盐水;4 Gy照射组和4 Gy照射+依达拉奉组小鼠接受~(137)Cs γ射线全身照射至吸收剂量4 Gy,剂量率0.99 Gy/min。辐照后15 d处死小鼠,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外周血细胞计数;流式细胞术检测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和造血祖细胞(Hematopoietic progenitor cell,HPC)比例,及骨髓中造血干/祖细胞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粒系-巨核系克隆形成数目(Colony forming unit-granulocyte macrophage,CFU-GM)检测骨髓造血干/祖细胞增殖能力。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4 Gy照射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血小板(Blood platelet,PLT)数目分别降低74.16%、16.63%、15.04%;骨髓中HPC、LSK(Lin~-Sca-1~+c-kit~+)、CD34~+LSK细胞比例分别降低50.99%、38.51%、14.84%;骨髓细胞CFU-GM形成数目减少93.44%;CD34-LSK细胞比例增加1.74倍;HPC和LSK细胞的ROS水平分别升高44.11%和61.43%;与4 Gy照射组相比,4 Gy照射+依达拉奉组小鼠外周血WBC数、RBC数分别增加58.82%、9.3%;骨髓中HPC、LSK、CD34~+LSK细胞比例分别增加1.53倍、1.5倍和14.81%;骨髓细胞CFU-GM形成数目增加57.58%;CD34-LSK细胞比例降低49.17%;HPC和LSK细胞的ROS水平分别降低38.94%和55.91%(p0.05)。结果提示,依达拉奉对电离辐射诱导的造血系统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骨形成蛋白对小鼠造血型急性放射损伤治疗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鼠经^60Coγ射线6.5-7.5Gy照射后,分别于肌袋内植入纯化牛BMP,或腹腔内注入可溶性rhBMP-2m,或移植Pbk-hBMP-2/NIH3T3人腹腔内,观察动物的30d活存情况,并检测几种造血参数。结果表明,pbBMP(纯化牛骨形成蛋白)、hBMP-2m(重组骨形成蛋白-2多肽)Pbk-BMP-2/NIH3T3 cell line(PBKhBMP-2转基因细胞株)对小鼠6.5、7.0、7.5Gyγ射线照射后急性放射造血损伤有治疗作用:GM-CFU集落形成率、各项造备参数和30d活存率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本工作结果提示,BMP对成年动物放射所致造血损伤具有治疗作用,其机理与促进已损伤的造血功能的修复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单次和分次^137Csγ射线照射所致辐射残留损伤小鼠骨髓粒,巨噬系造血细胞细胞(GM-CFU)的HPRT基因突变。结果证明单次照射时突变频率与密切相关。总剂量相同的分次照射与单次照射的结果未见差异。辐射防护药QR-2721地HPRT基因突变有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观察小鼠骨髓细胞(BMC)及骨髓基质细胞(BMSC)混合输注对受致死剂量照射 小鼠造血重建的影响,给予受致死剂量照射的 Balb/c 小鼠输注同基因 BMC1×107个及经体 外扩增的同基因原代 BMSC 2×105个,并与单纯骨髓移植组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移植后第 14天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回升较快,第 15天、第 20天粒-单系祖细胞(CFU-GM)、红系 祖细胞(BFU-E、 CFU-E)、造血干细胞(CFU-S)明显高于后者,第 20天已达正常。说明原 代BMSC不仅可以移植,而且能够加快造血重建;提高移植效果。  相似文献   

9.
小鼠骨髓基质祖细胞低剂量辐射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体外单层和半固体培养方法,研究小鼠骨髓细胞在受到0、25、50、75、100mGy照射后,骨髓基质祖细胞的形成、特性及功能变化。结果表明:各照组组CFU-F有不同程度增多,50、75mGy组有显著意义;CFU-F基支对粒系祖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_GM)的支持作用增加;CFU-F基质层对骨髓细胞的粘附能力在50、75mGy组有显著提高。结论是骨髓基质祖细胞低剂量照射时具有兴奋效应。  相似文献   

10.
辐射对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为研究γ射线对小鼠骨髓基质细胞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clia growth factor,VEGF)的影响,使用不同剂量(0、2.5、5、10Gy)的γ射线全身照射C57BL/6J小鼠。分别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fer polymcrasc chain reaction,RT-PCR)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cnt assay,ELISA)法研究了照射后体外培养3、6、10d的骨髓基质细胞中mRNA和培养上清中的VEGF水平。结果发现,对非照射组,随着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时间的延长,其VEGF在基因和蛋白水平都显著升高。受到5Gy或10Gy射线照射后,VEGF随时间变化的总趋势与非照射组相同。在各时间点照射组的VEGF基因表达均高于同时点的非照射组。照射组培养6d上清液中VEGF含量高于同时点的非照射组;而在第10d时,却显著低于同时点的非照射组。分析其原因是因为受到照射后培养10d的骨髓基质细胞数已显著低于非照射同时点的细胞数,其培养上清中VEGF的减少与分泌VEGF的总细胞数减少有关。结果说明,5Gy或10Gy射线会引起骨髓基质细胞VEGF的表达增强。这一现象提示VEGF的表达升高可能是机体的一种代偿性反应,有利于机体造血的重建。辐射后,小鼠骨髓中VEGF的改变与骨髓基质的损伤、造血恢复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抗辐射球菌pprI基因活体电转染对哺乳动物急性放射损伤的影响,探讨一种新的救治放射损伤的转基因技术。将自行构建的pCMV-HA-pprI质粒注入接受γ射线照射的小鼠肌肉内,采用活体基因电转导技术将该基因导入细胞内,观察照后第1、7、14、28和35天小鼠死亡率、血细胞计数以及骨髓细胞、脾脏和胸腺淋巴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显示,6Gyγ射线可引起小鼠急性致死性放射损伤,转基因组小鼠死亡率(1/10)明显低于单纯照射组小鼠死亡率(4/10)。与单纯照射组和空载体转染组比较,pprI基因转染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红细胞总数于照后第7天显著增高(p0.05);血小板数于第7、14天显著增高(p0.05);血淋巴细胞百分率于照后35天恢复正常;pprI基因转染组脾细胞凋亡率于第7、14、28天显著降低(p0.05);胸腺细胞凋亡率于第1、7、14、35天显著降低(p0.05);骨髓细胞凋亡率于第1、7、14和28天显著降低(p0.05),并且胸腺细胞和骨髓细胞凋亡率均于照后28天恢复正常。结果表明,抗辐射菌pprI基因活体电转染对动物急性致死性放射损伤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2.
G-CSF促进造血功能恢复及其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粒细胞集落生长因子(G-CSF)受辐射小鼠造血功能恢复的作用,并对机理进行了实战探讨。结果表明:G-CSF不仅可以促进受辐射小鼠外周血细胞的恢复,促进脾脏内源性脾结节的形成,而且可以增加骨髓细胞含量和促进骨髓细胞巨噬系造血祖细胞(CFU-GM)的形成,提高受辐射小鼠的生存率,其促进辐射后机体造血功能恢复的机理是通过刺激照射后残余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该过程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而不是抑制照射  相似文献   

13.
采用4种不同肿瘤模型的荷瘤小鼠,观察了CMNa对受照小鼠肿瘤的作用。结果表明:与单纯照射组相比,CMNa能明显地减慢肿瘤的生长速度;增加肿瘤生长的延迟天数,4种肿瘤模型均得到相同的结果。绝大多数SER值在1.3以上。实验结果表明,CMNa对体内肿瘤亦有明显的放射增敏作用。然而在相似条件下,以CFU-GM为指标,在研究CMNa对受照正常小鼠对γ射线敏感的造血组织有否影响时,却未观察到CMNa对正常组织的放射增敏效应,与单纯照射组相比,CFU-GM无变化,SER=1,其治疗增益指数(TGF)均在1.3以上。提示:CMNa将有希望成为临床肿瘤治疗有效的新型放疗增敏药。  相似文献   

14.
研究耐辐射球菌PprI蛋白对哺乳动物急性放射损伤的防护作用,初步探讨其作为一种新的抗辐射蛋白的作用机制。将PprI蛋白或生理盐水注射入小鼠肌肉内,观察辐照后第1、7、14、28天小鼠外周血象以及小鼠骨髓、胸腺和脾脏淋巴细胞的凋亡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与生理盐水注射组相比,PprI蛋白注射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于照后第28天显著增高(p〈0.05);外周血小板数和淋巴细胞百分率于照后第1、7天显著增高(p〈O.05);PprI蛋白注射组脾脏淋巴细胞凋亡率在照后第1、7、14天明显降低(p〈0.05);胸腺淋巴细胞凋亡率于照后第14和28天明显降低(p〈0.05);骨髓细胞凋亡率在照后第1、14和28天明显降低(p〈0.05);并且骨髓细胞凋亡率于照后第28天基本恢复正常。上述结果初步表明,耐辐射球菌PprI蛋白对哺乳动物急性放射损伤有着明显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小鼠胸腺基质细胞辐射损伤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外研究胸腺基质细胞的特性及功能,发现不论是体外器官培养,还是液体单层培养,基细胞都是在实细胞退化死亡基础上,不断增殖。单层培养可形成多角形细胞、纺锤形细胞及集落,器官培养可形成“细胞槽”滋养细胞等特殊结构。  相似文献   

16.
WR—2721药对放烧复合伤预防效应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WR-2721对放烧复合伤的预防效果及其对造血功能的保护作用。结果证明,WR-2721能明显提高放烧小鼠的活存率,并延长死亡动物的活存时间。用WR-2721预防后,放烧小鼠的LD50由对照组的5.19Gy增大到0.53Gy,DRF为1.84,WR-2721对放烧小鼠的预防作用以200mg/kg照射前立即给药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7.
孟庆勇  蔡露  金玉珂 《辐射防护》2002,22(4):212-218
采用低剂量X射线(剂量10和50mGy,剂量率50mGy/min)和低浓度丝裂霉素C(MitomycinC,MMC)、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2O2)、环磷酰胺(Cyclophoshamide,CP)交叉作用,观察了它们诱导的离体人血淋巴细胞、整体小鼠骨髓细胞和生殖细胞染色体畸变,以探讨辐射与化学物质之间的交叉适应性反应。结果表明:(1)预先给予10mGy的X射线照射,3h后予以不同浓度的MMC(0.5、2.5、5.0mg/kg),可诱导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的交叉适应性反应;(2)预先给予50mGy的X射线照射,3h后邓以不同浓度的MMC、H2O2、CP,其中,辐射与MMC和H2O2之间可诱导小鼠生殖细胞染色体畸变的交叉适应性反应,而辐射与CP之间未观察到交叉适应性反应,二者有协同作用;(3)预先给予MMC(终浓度为35ng/mL)处理,6h后给予1.5GyX射线照射,可诱导人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的交叉适应性反应;(4)预先给予低浓度MMC、H2O2和CP处理,24h后给予1.5Gy射线照射,低浓度MMC和H2O2可以诱导抗X射线损伤的交叉适应性反应,而低浓度的CP不能诱导抗X射线损伤的交叉适应性反应,二者具有协同作用。提示X射线与MMC之间的交叉适应性反应不仅存在于整体的小鼠骨髓细胞中,而且在离体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也可以诱生;低剂量X射线与低浓度MMC和H2O2之间的交叉适应性反应在整体的小鼠生殖细胞中可以互相诱导,但是,低剂量X射线与低浓度CP在整体的小鼠生殖细胞中未诱导出交叉适应性反应,二者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小鼠全身照射后辅佐细胞与脾淋巴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鼠全身照射后,分别获取腹腔巨噬细胞、脾辅佐细胞及脾淋巴细胞,观察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75mCy照射可增强ConA刺激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2.0Gy照射使其明显降低。5次细胞贴壁去除辅佐细胞后,其对ConA的反应性明显减弱,并且受低剂量照射后的腹腔巨噬细胞和脾辅佐细胞可以增强受低剂量照射后的T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及IL-2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