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稻无水层灌溉是一种更为节水的有效灌溉方式,目前在我省还较少应用。文章总结了2002年虎林市杨岗镇水稻无水层灌溉示范区的资料,希望能对类似缺水地区发展水田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节水高产水稻无水层灌溉技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水稻无水层灌溉是一种更为有效的节水灌溉方式,目前在黑龙江省虎林市中西部乡镇逐步推广。现以虎林市虎头镇2002、2003年水稻无水层灌溉示范区的实测资料为基础,分析水稻无水层灌溉技术的特点,希望能对类似缺水地区发展水田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3.
刘学  李锐 《水利天地》2000,(6):24-24
近几年,铁力农场不断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走“以水发财,以稻致富”之路,到2000年已发展水田面积12万亩(占全场耕地面积的60.5%)。其中井灌面积9万亩,补水井灌溉面积3万亩,全场共打水田灌溉井600眼,投资702万元。为了用好、管好这些水田井,我们经过探索走出一条加快水田井产权改造、严格管理、服务职工,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主要作法: 一、搞好产权转让,延长水田并使用寿命 随着大面积的水田开发,农场共打水田灌溉井600眼。为了管好、用好这些水田井,农场水利部门曾尝试使用多种办法加强对井的管理…  相似文献   

4.
种植水稻是八五七农场粮食作物抗灾能力最强、经济效益最好的项目。农场为提高耕地效益,发挥水资源优势,决定大力发展水田,文章介绍了农场采取提水灌溉方式节约用水,高效发挥水资源,发展高效、节能、生态型农业的做法与效益。  相似文献   

5.
《水利天地》2006,(8):15-15
858农场位于虎林市境内。农场土地总面积110万亩,其中耕地面积45万亩,水田40.5万亩。在未实施节水控制灌溉以前,全场平均地表水净灌溉用水量520立方米/亩,地下水净灌溉用水量420立方米/亩,年灌溉用水量1.9亿立方米,水稻灌溉用水浪费大,泡田期用水紧张,影响了水稻的稳产高产。水  相似文献   

6.
稻田土壤水分与浅层地下水埋深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匡成荣  沈波 《江苏水利》2000,(12):31-32
1 前言 在推广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时,其灌水下限是以根层土壤水分为指标的,因而,及时、准确地获取稻田土壤水分,就成为提高推广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水平的关键。 稻田土壤水和浅层地下水主要来源于降雨和灌溉,消耗于水稻蒸腾、棵间蒸发和土壤渗漏。在稻田处于无水层状态,当根层土壤水大于田间无水层状态,当根层土壤水大于田间持水量时,土壤水既向上蒸腾蒸发,又向下补给地下潜水;当根层土壤水小于田间持水量时,地下潜水则  相似文献   

7.
水稻田间水层的管理直接影响到节水效果,而水温的管理关系到产量的高低,通过研究水层的管理与渠道增温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关系,为优化渠系布置、节约灌溉用水、提高井水温度提供数量指标和基础理论依据,对地下水资源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针对唐山市稻田缺水情况,河北省灌溉中心站、唐山市水利局等单位共同研究和提出了水稻节水增产灌溉新技术,它的主要特点是把节水育秧技术与节水整地技术及本田节水灌溉制度作为一个整体,把组织管理与技术指导、田间灌溉技术与灌区灌溉管理紧密结合起来配套实施,保证了田间节水增产灌溉技术的落实,增强了技术推广的有效性和主动性,取得了明显的节水与增产效果,是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1引进项目的目的和意义近几年来,我国各地都广泛开展了水稻节水灌溉制度的试验研究,节水灌溉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各地通过研究都提出了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制度,如浅湿洒灌溉、薄露灌溉、湿润灌溉、间歇灌溉、控制灌溉等.归纳起来,这些节水灌溉技术的共同点都是改变以往田间维持一定水层的传统灌溉模式,而是在某些生育期使田间保持很浅的水层,在另一些生育期田间完全无水层,只使根层土壤含水量保持在饱和含水量的60%~90%.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这些节水灌溉制度可节水30%~50%,节水效果非常显著.同时,还有一定的增…  相似文献   

10.
水稻灌溉技术的水层管理是水稻生产中夺取稳产、高产的主要环节。通过水稻各生育期的水层管理标准,在保证水稻正常生长发育稳产、高产的基础上,人为调节控制用水量,减少灌溉次数及水量,达到量化灌水指标、节水控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针对唐山市稻田缺水情况,河北省灌溉中心站,唐山市水利局等单位共同研究和提出了水稻节水增产灌溉新技术,它的主要特点是把节水育秧技术与节水整地技术及本田节水灌溉制度作为一个整体,把组织管理与技术指导,田间灌溉技术与灌区灌溉管理紧密结合起来配套实施,保证了田 间节水增产灌溉技术的落实,增强了技术失言的有效性和主动性,取得了明显的节水与增产效果,是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水稻“少灌多蓄”节水灌溉新技术研究与推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厦门同安地区群众习惯采用淹灌法灌溉水稻,耗水量大,有效利用雨量少。同安灌溉试验站从1994年-1996年研究“少灌多蓄”节水灌溉新技术,充分利用自然降雨使田间水层保持在0-30mm,一般水层至0时再隔一天灌水至上限(30mm),降水时使水层上限保持在70mm。在产量相同情况下减少了灌水量与灌溉次数达三分之一,省水省工,此法已在当地推广近467hm^2,平均增产318kg/hm^2,节水30%。  相似文献   

13.
井灌水稻在虎林市水田面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井的管理是井灌稻丰产的关键,目前井灌面积达3.28×104hm2,占水田面积的78%。总结了多年来农用机井的管理经验,希望能对井灌区发展水田灌溉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海林市海南灌溉试验站积极推广田间节水控制灌溉技术,不仅使农民增产增收,而且在节水的同时,促进了全市经济的稳步发展,可谓"水稻节水,八方受益"。一、水稻控制灌溉技术及试验概况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简称控灌,是指稻苗本田移栽后,田面保持5~25mm薄水层,在返青后的各个生育阶段田面不再建立灌溉水层,以根层土壤水分作为控制指标,确定灌水时间和灌水定额,土壤水分控制上限为体积饱和含水量,下限则视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分别取土壤体积饱和含水量的60%~80%适宜组合。这是根据水稻在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需求的敏感程度和节水灌溉条件下水稻新的需水规律,在发挥水稻自身调节机能和适应能力的基础上,进行适时适量科学供水的灌水新技术。  相似文献   

15.
《水利天地》2005,(3):7-8
我县水田面积已达到百万亩,可谓是典型的“寒地绿洲,灌溉农业”。但是近年来,在水资源总量不断减少,需水量愈来愈大的情况下,实现水田灌溉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必须破解的重大课题。为此,从1999年起,在省水利厅的指导下,我们以河海大学为技术支撑单位,以和平灌区水稻灌溉试验站为辐射基地,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工作。  相似文献   

16.
辽宁省水稻灌溉制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俏俏 《东北水利水电》2013,31(5):55-56,72
水稻作为一种主要的粮食作物,在辽宁省内种植较为普遍,根据地形地势、河流水势、气候特点、土壤类型及灌区分布情况,辽宁省共划分为9个水稻灌溉分区。每个分区选择1~2个代表站,根据代表站的试验资料,包括育苗期用水、泡田、水层深度、生育期起止时间、田间渗漏等,分析计算各站的净灌溉定额,从而反映所在分区的水稻净灌溉定额水平,以满足水资源平衡分析及灌区改造设计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盐碱地水稻灌溉制度与一般灌溉制度的差别、特点、泡田冲洗及生育期灌溉用水量、灌水技术与水层管理。  相似文献   

18.
针对唐山市稻田缺水的实际情况大力推广了水稻节水增产灌溉技术,它的主要特点是把节水育秧技术与节水整地技术及本田节水灌溉制度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推广,把组织管理与技术指导、田间灌溉技术与灌区灌溉管理技术紧密结合起来配套实施,保证了田间节水增产灌溉技术的落实,增强了技术推广的有效性和主动性,取得了明显的节水与增产效果,是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水稻控制灌溉技术及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特点,针对黑龙江省水田灌溉普遍缺水的状况,推广这项技术对全省水稻节水增产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04年以来,全省推广控灌(系指水稻控制土壤水分灌溉)。1996年引进“控灌”消化吸收试验至今,就黑龙江省近年来水稻栽培现状而言,笔者认为很难全程推广“控灌”。因为在没有改变栽培与耕作方式的情况下,一些生产用水还应以水层管理(如泡田、整地、除草、施肥、防寒、保温等为主),只能阶段性进行控制土壤水分灌溉(干湿交替灌溉),可简称为“间控”。进行“问控”节水灌溉,灌溉上限以10—20mm水层为标准,下限以10~20kPa(土壤吸水力)为标准。上限以保证灌溉后土壤能饱和,且使耗水多或需水高峰时,保证灌溉周期约5天左右,而不歪太短和难以操作。下限是满足水稻各生育期最低土壤水分限制,不仅可达到节水目的,而且不会影响水稻生长发育。这两个标准可以分别用水尺和测水笔现场测视,结合感官标准(视田面陷脚和干裂程度)进行灌溉控制。改变以推广土壤水分相对饱和含水量标准控制,可减少很多实际麻烦与不便。采用相对饱和含水量(60名-100名),需要做很多前期土壤与土壤水分动态测定工作(土壤容重.土壤体积或蕾量含水量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