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内压圆柱壳内伸式接管补强结构应力分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针对内压圆柱形容器大开孔率内伸式接管补强结构,进行了三维线弹性有限元应力分析,得到内压圆柱壳内伸式接管补强结构的应力分布规律。以DXF格式文件为中介,用数学方法自动生成的有限元计算模型是可靠的,应用这个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可以得到内压圆柱壳内伸式接管补强结构的应力集中系数,为研究其应力集中系数规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3.
大开孔球壳与内伸接管连接区的实验应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一套设计压力为 5MPa、开孔率di/Di 为 0 6、内伸接管长度为 2 0mm的半球形封头大开孔内伸接管实验装置 ,利用电测法在压力为 3 0MPa ,3 5MPa ,4 0MPa等多组实验压力下 ,对封头与内伸接管的连接区进行了实验应力分析。结果表明 ,最大应力为封头与接管连接区外壁的环向拉应力 相似文献
4.
压力容器切向开孔接管区的应力分析设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压力容器切向开孔接管区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获得了容器筒体、接管及其连接部位的应力分布信息,并与压力容器正交开孔接管连接结构的应力分布进行了比较。根据JB4732分析设计标准对压力容器切向开孔接管进行了强度评定。结果表明,压力容器切向开孔接管产生明显的应力集中,且应力集中系数随接管与筒体连接处距离的增大而快速降低;各类应力的最大值发生在接管与筒体连接处且位于接管上部位的内侧区域,是筒体失效的危险区域;与压力容器正交开孔接管相比,压力容器切向开孔接管的应力分布更趋复杂,有更明显的应力集中,但切向接管的强度足够,满足安全要求。 相似文献
5.
6.
7.
作为压力容器主要受压元件的圆柱壳,在与其它受压元件相连接处,由于变形的不连续性,导致局部区域产生不连续应力,为了分析该压力值的大小及作用范围,则必须推导出圆柱壳弯曲微分方程的通解;本文应用常系数线性齐次方程的特征万程的通解对圆柱壳弯曲微分方程进行详细推导,求出其通解,并阐述了圆柱壳边缘二次应力作用范围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椭圆壳与圆柱壳连接在边缘应力和错边引起的附加弯曲应力及总体薄膜应力,联合作用下应力强度的评定方法,并给出了评定准则。 相似文献
9.
10.
11.
本文建立了球壳和接管连接结构的有限元分析模型,考察了内压作用下连接处角焊缝、接管内角形状和补强圈对结构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接管角焊缝能提高连接处的承载能力,无论是否有圆弧过渡结果差别不大;接管内角采用圆弧过渡不能提高连接处的承载能力;补强圈确实起到了补强作用,且补强圈和壳体有无间隙对连接处的应力影响不大,但补强圈不适应于疲劳载荷作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13.
笔者以两圆壳任意斜交为力学模型,用扁壳理论分析并推导出带斜向接管的圆筒形压力容器应力计算表达式,本文介绍了该表达式的应力计算程序及其应用分析。 相似文献
14.
对圆筒形压力容器切向接管的局部应力采用类比径向接管的分析,提出切向接管所受外载荷的当量计算公式。并在工程实际中得以运用。 相似文献
15.
16.
对接管弯矩作用下圆柱形压力容器开孔-接管区的变形及局部应力进行了详细的试验研究,研究工作是针对3台不同d/D比的试验容器进行的。结果表明,开孔-接管区的应力和变形具有明显的局部性,其最大应力出现在接管平面外(横向)弯矩作用下容器的横向截面内。同时将本文的研究结果与WRC.107及WRC.297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7.
针对E-330A工艺入口管线开孔接管结构,采用比较规整的8节点六面体单元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了有限元应力分析和应力强度评定,认为此开孔接管结构满足JB 4732-1995<钢制压力容器--分析设计标准>所规定的应力强度,并且有较大的安全余量,可以忽略较小的均匀腐蚀减薄量. 相似文献
18.
圆柱形压力容器斜接管的应力计算还没有一个简便可行的计算公式。通过对影响斜接管应力分布因素的分析,利用空间解析几何的坐标变换理论,结合回归分析方法得到了斜接管应力集中区域应力分布的半理论半经验计算公式,其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比较最大误差不超过20%。该计算方法可为此类结构的应力分析和设计计算,特别是在役斜接管的快速安全评价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20.
对厚壁压力容器的应力分布进行了三维有限元分析,研究了不同焊接结构模式对接头应力分布的影响,比较了不同结构模式接头的承载能力.研究中,利用映射和AutoLisp编程的方法实现了三维网络的自动剖分。该研究对压力容器生产中焊接结构模式的选取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