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中国油气对外依存度高企,而俄罗斯丰富的油气资源和相对安全的能源供给地缘优势,自然成为中国将俄罗斯作为油气战略优选的因素。近年来俄油气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尽管风险仍偏高,但未来风险水平趋于平稳。俄罗斯意图通过"能源杠杆"制衡欧盟,与欧佩克国家之间竞争多于合作,能源出口正向亚太国家倾斜,以期实现油气出口多元化。俄罗斯的经济结构导致自身经济严重受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国际能源产品价格的起伏将直接影响其经济走向。金融危机后,俄GDP增速大幅下降,外债余额呈持续上升趋势,经济对能源行业的依赖还在增加。近年来俄罗斯油气相关法律法规和财税制度发生一系列变化,但还是给外国投资者预留了一定的利润空间,针对勘探开发中的弱势领域正陆续出台一些鼓励性政策。这也给中俄能源合作带来了机遇,当然风险也同时并存。在对俄油气行业投资中,应积极考虑在北极、东西伯利亚的油气资源开发中获得参与和经营项目的机会,积极尝试多样化的投资方式,不必拘泥于独资形式;应特别重视与Rosneft和Gazprom等俄国家石油公司的良好合作关系;同时借助政府间高层互动,推动两国的能源发展战略形成交集和共识,真正发挥中俄能源合作的地缘政治和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2.
我国海外油气利用的战略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晓蕾  何琬 《中国能源》2011,33(12):14-18,42
海外油气利用不仅是一种商业行为,更是国际能源投资贸易合作机制下不同国际集团利益分配博弈.海外油气利用区位选择的战略决策,既要考虑规避东道国的国家风险,又要考虑油气资源政治属性所蕴含的战略利益.因此,本文从油气资源国国家风险和地缘政治吸引力两个维度出发,构建海外油气利用区位选择的战略决策矩阵,并对33个油气资源国进行实证...  相似文献   

3.
加拿大油砂资源丰富,近年来已成为各国投资的热点。其油砂地质储量约1382×108bbl,剩余技术可采储量为927×108bbl;产量也持续快速增长,2012年达到179.7×104bbl/d,2000~2012年年均增长率达到10.1%。自2006年以来,加拿大油砂并购交易总体活跃,但受金融危机、油价波动等因素的影响,期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起伏,预计短期内不会再有大手笔的资产交易。目前,在加拿大油砂行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成本及运营费用上涨、环境危机、劳动力匮乏、市场竞争激烈等。另外还有"非技术"因素带来的风险,如地缘政治风险、税赋高、环保法规严苛等。中国石油企业在加拿大已拥有多个油砂区块权益,今后如果要进一步大规模参与油砂资源的开发投资,首先应抓住加拿大政府有意推动油气出口多元化的有利时机,通过能源外交带动油砂项目发展,加强与当地或外国石油公司的合作,努力实现油砂外输外销的多元化;同时要加强技术创新,坚持以效益为中心,积极探索学习先进的管理模式与经验;另外要做好基础信息研究,选择合适的开发投资时机。  相似文献   

4.
王越  潘继平 《中外能源》2013,18(5):22-27
非洲已成为我国石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地之一,近年来我国有超过30%的进口石油来自非洲。非洲地区油气资源丰富,勘探程度相对较低,预计整个地区待探明石油技术可采资源量高达200×108t左右,具有巨大的油气勘探开发潜力。非洲油气主要用于出口,2011年非洲石油产量的62%和天然气产量的46%均用于出口。总体上讲,非洲地区具有良好的油气投资开发前景,但其宏观投资环境不容乐观,北非、西非等传统油气资源国安全形势堪忧,政治经济局势不稳定,石油政策走向不确定以及海盗活动猖獗等都加剧了非洲地区油气投资的风险。建议我国应尽早制定非洲油气资源发展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不同阶段的目标、方向;建立非洲油气资源国投资环境评价体系和油气勘探风险保障机制,以降低企业投资风险;在传统油气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与新兴产油国的合作,也可考虑与加蓬、尼日尔等政局相对稳定的国家进行规模合作。另外,在中非合作中一定要遵循"互利共赢"的原则,巩固和发展与非洲国家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争取更多、更稳定的油气合作项目。  相似文献   

5.
中非石油合作迎来新的战略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刚  陈卓彪 《中外能源》2009,14(5):9-13
近15年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海油、中化集团等中国石油企业已先后在20多个非洲国家开展了油气资源开发与合作。随着中国石油企业对外合作经验的积累以及国际油价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再次大幅走低,中非石油勘探开发合作迎来新的战略机遇。分析认为,非洲油气资源优势、资源国对外合作的历史、中非长期建立的友好合作关系为中非石油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作为今后扩大石油合作的战略布局应坚持陆上合作以北非沙漠区为重点、海上合作以西非为重点,同时重视勘探新区和非常规油气资源带来的机遇。最后,从降低投资、进行合作方式创新的角度提出了今后中非石油合作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6.
未来化石能源仍将是全球主要的一次能源,油气将成为主导能源,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将引领世界能源需求增长。在这一全球能源格局调整新态势下,"一带一路"沿线丰富的油气资源可与我国能源结构形成很好的互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油气合作已经从上游勘探开发,拓展到下游炼油化工、工程技术服务、装备制造、仓储物流、贸易等上下游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合作。截至2016年底,我国石油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投资的主要油气项目超过80个,总投资额超过2000亿美元。我国从国家层面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而国内完整的油气产业链及雄厚的业务实力也为"一带一路"发展奠定了基础;加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油气行业发展诉求强烈,市场潜力及合作空间大,这些都带来了大量的合作机遇。但该地区的投资合作也面临着地缘政治、民情民意、营商环境、安全、市场、人才、金融、资本等多种风险。"一带一路"油气合作要在国家全方位的支持下,强化投资合作的风险控制能力,形成合作项目的稳定接替和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加大国内产品及设备的出口力度。  相似文献   

7.
加拿大是世界第五大能源生产国,是重要的油气生产国,也是美国最大的能源供应商.美加两国能源供需高度依赖,地理优势不言而喻,因此两国油气合作十分紧密.但近年来美国“能源独立”的形势锐不可当,基于政治和经济考量,加拿大正在考虑油气出口贸易渠道多元化,重视扩大与亚洲新兴市场的合作.中国企业如何在这一轮合作中寻找既符合国家利益又适应他国能源战略调整的合作之道,是目前亟待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伊拉克曾宣布,其探明石油储量已上升至1431 × 108bbl,政府计划投入巨额资金加快石油工业建设,这无疑将为国际石油公司带来更多的合作开发机会.伊拉克政府已举行了四轮油气招标活动,并与国际石油公司签订了一大批油气合作项目,正在准备进行新一轮招标 同时,伊拉克天然气市场前景广阔,目前其油田伴生气、天然气大量放空燃烧,不仅浪费能源,也不利于环境保护.伊政府正计划投入大笔资金用于炼油、石油化工、管道工程等领域的开发,工程建设与技术服务市场也蕴藏着巨大潜力.然而伊拉克石油市场也存在着风险和挑战,主要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安全风险、政策法律风险及社会风险. 但即使如此,外国石油公司在伊投资还是相对安全的,投资回收基本可以保证.中国石油企业在伊首先要积极防范安全风险,进一步加强项目风险分析,有选择地参与油气田合作项目和石油化工项目,同时积极参与相应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努力推动伊拉克石油工业实现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投资金额与收益、投资支出结构、生产成本、多元化程度和资源风险五个维度进行了中国海外石油投资的国际比较,并分析了中国石油公司在海外油气投资中存在不足的原因,提出了我国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海外油气投资管理机制和我国石油企业利用金融工具降低投资风险等建议,以有助于中国石油企业更好地开展海外油气投资和科学决策。  相似文献   

10.
从世界油气资源发展趋势来看,产量和消费量逐年攀升,当前世界油气资源虽然丰富,但地区分布极不均匀,中东仍是世界油气资源的核心区域。世界油气供需格局发生深刻变化,非经合组织国家引领石油需求急剧增长,而亚太地区则引领天然气需求迅速增长,全球石油贸易中心东移,天然气供应日趋多元化。全球油气供需格局大变革和地缘政治态势不稳定,使世界油气市场面临诸多潜在风险。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阶段,油气需求持续增长,面临着油气勘探开发程度和资源利用率较低、对外依存度较高和核心技术不足等困境。在全球油气发展的新形势下,中国应在提高新老油气田和非常规油气田勘探开发程度的同时,完善油气田勘探开发制度,增强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加强海外油气开发与合作。在海外合作中,尤其要重点关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大油气项目。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油气投资环境与中俄油气合作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具有雄厚的油气资源基础,未来为世界提供油气的能力将逐渐增强,2030年俄罗斯能够为世界提供的油气将分别达到790×104bbl/d和2400×108m3,在世界油气供应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俄罗斯与中东、非洲等油气资源富庶区相比,投资环境较好,虽然油气财税政策均有从严趋势,但俄罗斯社会文明程度较高,在国际政治体系中独立性更强,尤其是经济结构转型使俄罗斯对外资的依赖程度更高,是比较理想的油气合作伙伴。中俄经济互补性强,开展油气合作具有地利优势,就保障我国油气安全而言,中俄油气合作更具现实性。当前中俄战略合作已进入新阶段,为进一步的油气合作奠定了基础。中国应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将中俄油气合作视为未来的海外发展重点,认真研究俄罗斯对外油气合作的政策和态度,继续坚持市场换资源战略,为中俄未来的油气合作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沙特阿拉伯石油出口变化及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抗  张艳秋 《中外能源》2011,16(7):14-25
沙特阿拉伯石油的储量、产量、剩余产能、原油出口量均名列世界前茅,对国际石油市场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同时近年来又加快了炼油业和油气化工的发展。自上世纪末以来,沙特石油出口的地区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向北大西洋地区输出为主转变为向以亚太地区的东亚—南亚弧形地带为主。其主要原因为:欧美的石油输入国由于注重节能和石油替代,石油消费量呈现下降趋势,同时还受到北海油气区及俄罗斯等石油出口的"挤占";亚太地区以中国、印度、新加坡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国家进口量持续上升,世界经济发展中心历史性地东移,决定了至少在近20~30年东亚—南亚弧形地带将是石油消费和进口增长最快的区域。自2002年起沙特成为中国原油进口首要来源国,进口量从2002年的1139×104t增至2010年的4463×104t,年均增长率18.61%,但2010年中国进口量占沙特出口的比例也仅为13.4%,还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中国在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方面明显优于地缘条件相近的石油进口大国日本和韩国,甚至也优于地缘条件较好的印度。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加大从沙特的原油进口量,另一方面继续关注石油进口来源的多元化是中国可以而且必须实施的进口对策。同时,适当进口价格上优惠的油品和基础化工原料,或与其合作在中国或沙特合资建厂对我国是利大于弊的。中国应全面进入沙特油气市场,推进两国间在油气市场、油气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合作。全面提升中沙经济合作水平有利于油气合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董娟 《中外能源》2014,(10):13-20
目前,德国和美国在能源结构转型上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过两国选择的是两条不尽相同的典型路径。德国更关注低碳清洁转型,其转型路径主要是发展可再生能源以及淘汰核能、逐步减少煤炭使用;从效果来看,德国可再生能源占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比重提高,碳排放量降低。美国则在关注低碳清洁转型的同时,更加关注能源安全,其转型路径既包括非常规油气的大规模开采,也关注可再生能源的前期研发;从效果来看,大大提高了美国的能源安全保障,能源对外依存度逐年下降,并减少了碳排放量。当然,两国在能源结构转型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德国和美国的经验告诉我们,能源结构转型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当前化石能源仍占据主体地位,而技术进步是能源结构转型的根本保障。我国一方面应加强新能源(包括非常规油气)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另一方面也要进一步加强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另外,应充分进行前瞻性的战略规划和布局,处理好能源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能源行业整体健康发展之间的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14.
美国“能源独立”战略及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茉楠 《中外能源》2012,17(6):8-12
历届美国政府都将“能源独立”作为政府孜孜以求的理想和目标.近年来,由于美国油气产量,尤其是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产量的大幅增长,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美国石油需求减缓甚至负增长,美国“能源独立”战略取得了显著进展.石油对外依存度出现拐点,并逐步摆脱了对中东地区石油的依赖,能源自给率逐渐提高,2011年达到81.4%.美国经济将因能源成本优势而加速复苏,贸易赤字大幅削减,并进一步吸引国际资本回流.北美正在成为世界能源供应版图中隆起的板块,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中东地区能源的战略地位,并深刻影响地缘政治和全球经济格局.以中印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将成为全球,特别是中东能源消费的主力.未来围绕石油的核心矛盾将从OPEC与OECD之间的利益冲突,逐步转移到新兴经济体与OPEC之间的供需稳定问题上.全球能源格局调整将使我国能源发展和能源安全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我国应加快推进和完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积极推动“走出去”战略,强化全球能源供应能力建设,加大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的科技投入,同时要大力发展清洁/替代能源,大幅提高能源科用效率.  相似文献   

15.
美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和来源构成变化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抗  周芳 《中外能源》2011,16(2):8-16
美国是位于世界前列的石油生产、消费和进口大国,其石油进口量和进口来源构成的变化对世界石油市场有重大影响。美国原油进口依存度在2000年达到63.67%,2003年进口量达到峰值后原油进口依存度也随之降低,2004~2008年为61%左右,2009年为57.53%。美国石油(原油加油品)进口的首要来源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邻国加拿大和墨西哥,2009年两国占到美国石油进口的32.38%。从原油供应上可以说加拿大是美国后院的油库,即使墨西哥由于人为因素而在一段时间内产量有所减少,加拿大也会补上其对美出口的缺口。同年来自中南美洲、非洲和欧洲的进口量依次占20.48%、19.01%和6.41%。仅大西洋供销区就占到美国石油进口的78.28%。无论从地缘油气还是从经济政治乃至军事上看,大西洋供销区对美国的石油供应都是有发展潜力且相当稳定的。而2009年来自中东的石油仅占15.38%,且近年来呈下降趋势。按照目前的发展势头,近几年西非占美国的进口份额就可能超过中东。事实上,美国并不像外界公认的那样依赖中东石油。美国石油进口来源相对分散,在来源地区排序中越向前者距离美国本土越近,运输越便捷安全。在进口来源多元化和供应安全上中国和欧洲皆逊于美国。世界石油贸易的重点继续向东亚、南亚转移,美欧对石油进口的需求持续走低,将迫使中东以及非洲、南美的石油输出国向东亚、南亚地区开拓新的出口目的地。总体上看,世界石油贸易格局的深刻变化显然对中国的石油进口和经济发展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6.
邓向辉 《中外能源》2012,17(5):18-24
利比亚石油资源丰富,石油探明储量为464×108bbl,位居非洲第一位,生产的石油主要用于出口.中利石油合作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已形成以石油工程服务为主、石油贸易与区块勘探开发合作逐渐起步的局面.随着战后利比亚新政权的建立,中利石油合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挑战大于机遇.中非传统友好关系和中非经贸合作的深入发展为中利石油合作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雄厚的资金和成本优势是中国石油企业参与利比亚石油生产的竞争优势.利比亚石油生产短期内难以恢复、来自西方国家的竞争加剧以及利比亚战争后混乱的国内局势等问题是中利石油合作的不利因素.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利石油合作,建议双方开展一揽子合作,注重帮助利比亚改善基础设施,改善民生;通过联合参股方式,加强与当地石油企业、欧美石油公司的合作;在利比亚重建过程中发挥中国技术和人力资源成本低廉等优势;加强对利比亚国内局势的研究和了解,及时提供事态预警.  相似文献   

17.
美国生物质能的发展状况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美国燃料乙醇产量为1 742万t,生物柴油产量90万t.2012年美国可再生燃料年利用量将增加到341亿L.美国发展生物质能主要目的是保护美国农民利益,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调节促进生物质能的产业发展;为了有效地规避风险,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推出燃料乙醇期货.对我国的启示是,发展燃料乙醇不能照搬美国的模式,我国燃料乙醇要走多元化道路,政府要加大科研、开发的扶持力度,以及加强中美在生物质能领域的合作等.  相似文献   

18.
雷闪  侯龙  陈佳 《中外能源》2012,17(4):22-27
俄罗斯为了适应不同时期经济发展和外交战略的需要,经常调整其油气政策,大体经历了私有化、再国有化和国家控制下的部分开放三个阶段,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油气政策,而国际石油公司在俄投资所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源于俄油气政策的不稳定性.当前,国际石油公司在俄投资主要面临政治、经济、管理体制和法律法规4方面的风险.政治方面,政策突变和恐怖活动是国际石油公司在俄投资所面临的最大风险;经济方面,俄罗斯单一的能源经济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时缺乏抵抗力,增加了在俄投资所面临的风险;管理体制方面,俄联邦政府-石油公司-地方政府的混合型管理体制造成国际石油公司在俄投资阻力重重;法律法规方面,俄罗斯不时调整、出台新的法律法规,极大地缩短了国际石油公司的风险预警时间.对此,在进入俄油气领域时,中国石油公司应特别加强与俄罗斯国家控股石油公司的合作;利用资产交换项目,曲线进入俄油气勘探开发市场;发挥自身技术比较优势,实现有效合作;注重工程服务项目与勘探开发项目齐头并进;要充分把握两个有利时间点,当机遇来临之时,果断介入.  相似文献   

19.
彭薇 《中外能源》2013,18(8):8-13
近年来非洲油气资源探明储量快速增长,油气产量前景广阔,不仅在北非、西非等传统产油区获得重要进展,而且在东非﹑非洲内陆以及南部非洲都取得重要突破。到2013年,非洲原油储量增至1276×108bbl,天然气储量增至515×1012ft3,油气储量占全球的比重从1991年的6%增至2011年的8%。2010年非洲原油产量达到1077.0×104bbl/d,占全球产量的12.4%,后因局势动荡,产量急剧下滑。2011年非洲天然气产量达到71235.3×108ft3,占全球产量的6.1%。非洲是中国第二大石油进口来源地和最大的海外份额油来源地,中非能源合作方式也实现多元化,从贸易合作到投资开发,再到"贷款换石油",但存在投资合作少、份额油少、合作对象中大型产油国少、合作项目中区块权益类少等特点。非洲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地位大幅提升,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石油工业本土化趋势明显。中国石油企业的合作战略要从国际化向本土化转变,合作战术要从单打独斗向强强联合转变,合作对象要从中小产油国向大型产油国转变,合作方式要从贸易合作为主向投资合作为主转变,合作优势要从政治优势向技术优势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