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柿果醋酿造过程中抗氧化性能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揭示柿果醋生产过程中抗氧化性能变化规律及其物质基础。方法:以水柿为原料、采用一步发酵方法,对柿果醋生产过程中主要抗氧化物质含量和抗氧化性能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总酚、总黄酮和VC含量在发酵阶段都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陈酿过程中呈缓慢上升趋势,三者含量相互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柿果醋的总抗氧化能力在发酵过程快速上升,在陈酿中呈缓慢上升趋势,与总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柿果醋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与总黄酮、总酸和V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对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与总酚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柿果醋具有极强的抗氧化能力,其抗氧化作用是果醋中多种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不同龙眼品种资源中酚类物质、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及其抗氧化性差异,选取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龙眼资源圃的24个龙眼品种,分析其果肉中游离态和结合态总酚、总黄酮物质的含量,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总抗氧化能力、FRAP抗氧化能力和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RAC四种不同方法评价其体外抗氧化能力差异;不同龙眼品种果肉总酚、总黄酮含量与DPPH、ABTS、FRAP、ORAC四种不同方法测定的抗氧化能力的变幅和变异系数较大,呈现出显著的基因型差异;不同品种龙眼果肉的多酚和黄酮的含量分别与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FRAP和ORAC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关系,而与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EC50值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采用快速聚类法将24个不同品种的龙眼聚成多酚及总黄酮含量和抗氧化能力差异显著的三大群类。不同品种龙眼果肉游离态和结合态酚类物质含量与其抗氧化活性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提示酚类物质是龙眼果肉抗氧化活性的主要成分;酚类物质和黄酮类物质在龙眼果肉中主要以游离态存在,其中结合态平均占总酚含量的17.45%。  相似文献   

3.
为深入了解豇豆的营养价值,以11个不同品种的豇豆样品为原料,对其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活性(总还原能力、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OH清除能力)进行分析,并讨论酚类物质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豇豆酚类物质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差异显著。在测定的样品中,新杂1号表现出最高的总酚含量(5.59 mg GAE/g)、总黄酮含量(4.12 mg CAE/g)及抗氧化活性(总还原能力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豇豆中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与总还原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之间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与·OH清除能力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分析蒸法、微波及烤箱烹饪对南瓜中的酚类物质及南瓜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测定总酚、儿茶素类、酚酸类等酚类物质含量,分析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OH清除能力、还原能力及总抗氧化性,并探讨酚类物质与这些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烤箱烹饪后的总酚含量最高,与其他烹饪方式相比差异显著(p0.05),且烤箱不去皮烹饪与去皮烹饪的总酚含量差异较大。烤箱烹饪后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还原能力及总抗氧化性与其他烹饪方式相比,几乎均有显著差异(p0.05)。南瓜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还原能力及总抗氧化性与酚类物质呈正相关,部分呈明显的正相关(R20.8)。  相似文献   

5.
多酚是豆类的主要活性成分,对该类食品的抗氧化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利用枯草芽孢杆菌ATCC 6051发酵8种豆类,分析发酵对豆类食品中酚类物质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发酵红豆、菜豆、蚕豆、绿豆、大豆、扁豆和豌豆的总酚含量分别增加了24.19%,57.89%,123.78%,172.90%,225.32%,300.00%,343.17%。对发酵前、后8种豆类中19种酚类化合物含量的比较发现,发酵影响儿茶素、表儿茶素、水杨酸和芥子酸的含量。发酵绿豆、大豆、豌豆和扁豆提取物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以及铁离子还原能力均提高。总酚含量与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以及铁离子还原能力均极显著相关(P<0.01),儿茶素、水杨酸和芥子酸与DPPH极显著相关(P<0.01),表儿茶素与DPPH显著相关(P<0.05)。研究表明,绿豆、大豆、豌豆和扁豆是利用枯草芽孢杆菌发酵制备富含酚类和高抗氧化活性产品的理想食品原料,适用于发酵豆类功能食品的开发。  相似文献   

6.
复合小浆果果酒中的酚类物质及其抗氧化活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款不同原料配比的复合小浆果果酒为研究对象,研究复合果酒中各酚类物质含量及其保留率和抗氧化能力,并分析各酚类物质含量对ABTS、DPPH和羟基(·OH)这3种自由基清除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加入了红色小浆果(红树莓和红枸杞)的复合果酒相比,全部由黑色小浆果(黑桑葚、黑莓和黑加仑)酿造的复合果酒总酚、总类黄酮、总花色苷及黄酮醇和黄烷-3-醇含量更高,但总酚酸和鞣花单宁含量较低。其中总酚含量与ABTS自由基清除率(r=0. 817)、总酚酸和鞣花单宁含量与DPPH(r=0. 950和r=0. 895)和羟基(·OH)自由基清除率(r=0. 769和r=0. 812)呈强正相关性,这表明黑色小浆果复合果酒的ABTS自由基清除力与有红色小浆果加入的复合果酒DPPH和羟基(·OH)自由基清除力更佳。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陈酿期间猕猴桃酒中酚类物质与体外抗氧化活性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了猕猴桃酒酚类物质种类及其含量、总酚含量以及体外抗氧化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猕猴桃酒中共检测出11种单体酚,其中儿茶素与表儿茶素的含量较高。随着陈酿时间的延长,猕猴桃酒的抗氧化能力及酚类物质含量均有所降低。原儿茶酸、根皮苷与ABTS+·清除力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原儿茶酸、鞣花酸、根皮苷与还原能力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阿魏酸与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显著相关(P0.01),而没食子酸、原儿茶酸与DPPH·清除力之间的相关性较低。酚类物质与体外抗氧化活性之间的相关性表明酚类物质对猕猴桃酒体外抗氧化能力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比较金针菇提取物不同组分(石油醚相、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及水相)的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还原力、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明确高的抗氧化活性组分群。结果表明,其中乙酸乙酯相的总酚含量(15.8 mg/g)、还原力(15.70%)、DPPH自由基清除率(28.30%)、羟自由基清除率(33.53%)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33.20%)均为最高,为金针菇的有效组分。金针菇提取物中的总酚含量与抗氧化活性具有极显著正相关性(p0.05);因此,酚类物质是金针菇具有抗氧化能力的物质基础,乙酸乙酯可作为金针菇提取物的萃取剂。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山葡萄酒发酵过程中发酵动力学、活性物质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针对发酵过程中酵母生长、酒精生成及还原糖消耗情况,应用SGompertz模型、DoseResp模型和Boltzmanm模型对其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并测定了其在不同发酵时间总酚和黄酮的含量及抗氧化活性,了解其变化规律,并对二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所选模型对试验数据的拟合优度均大于0.995,能较好地描述发酵中的动力学特征;总酚含量呈先增加后平稳的趋势,而黄酮含量呈先增加后缓慢降低的趋势,抗氧化活性总体保持上升;山葡萄酒(发酵180 h)的Fe3+还原能力、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分别比葡萄浆(浸渍前)高出260.4%、200.0%、198.8%;总酚、黄酮含量与抗氧化活性呈极显著相关(p0.01),表明总酚及黄酮类物质对于抗氧化能力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该试验分析了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发酵8种食用豆总酚、总黄酮含量以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发酵前豇豆总酚含量最高,为(5.53±0.18) mg 没食子酸当量(GAE)/g干质量;红豆总黄酮含量最高,为(11.55±0.16) mg 芦丁当量(RE)/g干质量。发酵后绿豆总酚、总黄酮含量增加最高,分别为182.35%、27.84%;豇豆总酚含量、菜豆总黄酮含量下降最多,分别为43.40%、82.13%。发酵后豌豆提取物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上升最显著,菜豆提取物下降最显著;绿豆提取物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上升最显著,菜豆提取物下降最显著;豌豆提取物铁离子还原能力上升最显著,菜豆提取物下降最显著。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总酚、总黄酮含量与抗氧化活性均极显著相关(P<0.01)。发酵对食用豆酚类物质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影响显著,为开发不同食用豆功能食品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