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为有效提取金花葵籽油,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金花葵籽油工艺条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择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为影响因素,以金花葵籽油得率为响应值,采用中心组合Box-Behnken试验设计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响应面分析,并对金花葵籽油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萃取金花茶籽油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2 MPa、萃取温度40℃、萃取时间120 min,金花葵籽油得率为(22.9±0.2)%;金花葵籽油中脂肪酸组成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占76.12%,其中棕榈油酸0.58%、亚油酸35.65%和油酸39.89%。超临界CO_2萃取可作为萃取金花葵籽油的有效方法,金花葵籽油可作为食用保健油开发。  相似文献   

2.
为高效地提取奇亚籽油,采用单因素及正交实验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奇亚籽油最佳工艺条件,考察物料粒度、萃取压力、萃取温度以及萃取时间4个因素对奇亚籽油萃取率的影响,并对奇亚籽油进行抗氧化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萃取奇亚籽油最佳工艺条件为物料粒度60目、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温度50℃、萃取时间2.5 h,奇亚籽油萃取率为85.50%。奇亚籽油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88.22%,其中亚麻酸高达69.86%。抗氧化实验表明,奇亚籽油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具有较强的清除作用,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也显示出一定清除效果。  相似文献   

3.
采用体外抗氧化活性试验模型,以Vc和VE作对照,比较研究超临界CO_2萃取、石油醚萃取及超临界CO_2萃取后脱色脱胶3种工艺制备的辣椒籽油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不同工艺制备的辣椒籽油的还原能力以及对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H_2O_2的清除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超临界萃取后脱色脱胶、超临界萃取、石油醚萃取,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石油醚萃取、超临界萃取、超临界萃取后脱色脱胶;超临界萃取后脱色脱胶、超临界萃取、石油醚萃取3种工艺制备的辣椒籽油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IC_(50)分别为0.09,0.13,0.34mg/mL,对羟基自由基的IC_(50)分别为0.98,1.73,2.19 mg/mL,对DPPH自由基的IC_(50)分别为38.47,10.82,2.00 mg/mL;综合比较,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后脱色脱胶制备的辣椒籽油体外抗氧化性最好  相似文献   

4.
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苹果籽油,最佳萃取条件为超临界压力30 MPa,温度35℃,CO_2流量20 kg/h,萃取时间90 min,得率为21.73%;进行了苹果籽油抗氧化研究,结果表明苹果籽油能够降低血清、肝脏组织中脂肪的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具有抗氧化作用;进行苹果籽油大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证明无毒。  相似文献   

5.
利用超临界萃取技术提取紫苏籽油,研究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CO_2流量对主要脂肪酸组分含量的影响,并以亚麻酸萃取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进行工艺优化。结果表明,棕榈酸、硬脂酸含量与萃取压力和萃取时间负相关,因萃取温度与CO_2流量的变化趋势是先降后升;油酸、亚油酸含量因CO_2流量的变化趋势是先降后升;亚麻酸含量与萃取压力和萃取时间正相关,因萃取温度与CO_2流量的变化趋势是先升后降。超临界CO_2萃取紫苏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温度40℃、萃取时间2.0 h、CO_2流量20 L/h。在该工艺条件下亚麻酸萃取率为88.09%。所得紫苏籽油符合食用植物油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6.
以香樟籽为原料,研究香樟籽油的超临界CO2提取工艺及体外抗氧化活性。采用超临界CO2提取香樟籽油,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其提取工艺,并对香樟籽油还原能力和DPPH·清除能力进行分析。香樟籽油超临界CO2萃取最佳工艺条件为CO2流量为36.1 kg/h,萃取压力为29.9 MPa,萃取时间为2.6 h,温度为49.3℃;香樟籽油具有较好的还原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VC,而且对DPPH有较强清除能力,随着香樟籽油浓度的增加,其清除能力逐渐增强,明显高于对照组VC。超临界CO2萃取香樟籽油工艺稳定,可靠,而且香樟籽油具有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7.
以燕麦切粒为原料,进行超临界CO_2萃取燕麦油工艺研究及燕麦油品质分析。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探讨各因素对燕麦油萃取率的影响;其次,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燕麦油的工艺参数;最后用GC-MS分析燕麦油的脂肪酸组成并进行品质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萃取燕麦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装料量50 g、静态萃取时间74 min、动态萃取时间160 min、萃取压力45MPa、萃取温度50℃,在此工艺条件下燕麦油萃取率可达56.99%;超临界CO_2萃取的燕麦油澄清透明,呈金黄色,具有特殊的麦香味,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7.49%。  相似文献   

8.
以榅桲籽为原料,以榅桲籽油得率为评价指标,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对其进行萃取。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运用正交实验优化榅桲籽油的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并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榅桲籽油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萃取榅桲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投料量50 g,粉碎粒度30目,萃取压力35 MPa,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3 h,CO_2流量6 L/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榅桲籽油得率为19.85%。榅桲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91.40%,其中亚油酸52.13%、油酸37.52%和亚麻酸1.75%。  相似文献   

9.
以西兰花籽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西兰花籽油。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CO_2流量、萃取时间和粉碎粒度对西兰花籽油出油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优化并确定了超临界CO_2萃取西兰花籽油的最佳工艺,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西兰花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萃取西兰花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粉碎粒度40目、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温度50℃、萃取时间4 h、CO_2流量7 BV/h。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西兰花籽出油率为24.03%。西兰花籽油脂肪酸组成主要为芥酸(58.26%)、油酸(23.76%)、亚油酸(8.99%)、棕榈酸(3.56%),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92.36%。  相似文献   

10.
牡丹籽油作为被立法明确的新食品原料,含有100多种营养生理活性物质,被营养学家誉为"世界上最好的油"。目前牡丹籽油的制备工艺主要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对比分析了超临界CO_2萃取牡丹籽油的出油率、脂肪酸组成、油脂的色泽气味等。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萃取牡丹籽油色泽浅、透明澄清,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皂化值、过氧化值含量较低,品质优于索氏抽提法、化学溶剂浸提法、压榨法和水代法所得油。提出复合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的发展思路,为合理选择和优化牡丹籽油的萃取工艺条件,为超临界CO_2萃取牡丹籽油的深入研究及其产业化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花生油中掺杂棉籽油、大豆油的现象比较普遍。主要以掺入这两种油的花生油为样品,通过伯利哀试验和气润色谱法测定不同掺入量的混浊温度和脂肪酸组成,从而对花生油的掺杂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12.
对植物油罐测量方法中的人工检尺法、质量流量计和雷达液位仪的测量原理进行了介绍,并根据生产实际对人工检尺法、雷达液位仪和质量流量计的测量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说明质量流量计和雷达液位仪具有较好的测量效果,可用于植物油罐油脂的计量.  相似文献   

13.
萝卜籽油对大豆油和花生油的抗氧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二氯甲烷作溶剂提取萝卜籽中的油脂,并以过氧化值和酸值为指标研究了萝卜籽油在大豆油和花生油中的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萝卜籽油在大豆油和花生油中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性能,对大豆油的抗氧化效果比花生油好;0.1%萝卜籽油对大豆油的抗氧化效果比0.02%BHT好;0.2%萝卜籽油对花生油的抗氧化效果稍差于0.02%BHT。  相似文献   

14.
15.
对碘值60棕榈油与大豆油调和而成调和油在0℃、10℃、20℃三种温度条件下进行冷冻性能研究。在0℃情况下,即使棕榈油含量仅10%,也会很快混浊和结冻;在10℃情况下,含20%棕榈油的棕榈油大豆油调和油可保持15天以上澄清透明;在20℃情况下,含40%棕榈油的棕榈油大豆油调和油可保持25天以上而澄清透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油茶籽油、油橄榄油、核桃油、香榧油中的主要功能成分进行分析比较。方法基于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4种木本油脂中脂肪酸组分、角鲨烯、β-谷甾醇和维生素E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不同油脂中各种功能成分组成和含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种木本油脂中总不饱和脂肪酸(USFA)和总饱和脂肪酸(SFA)含量分别在83.1~91.4%和8.6~16.9%之间,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差别较大,油茶籽油和油橄榄油中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而核桃油和香榧油中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低;油橄榄油中角鲨烯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油脂,达到398.9 mg/100 g;香榧油中β-谷甾醇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油脂,达到328.7 mg/100 g,维生素E在不同木本油脂中存在形式和含量差异较大,总维生素E含量在24.9~129.8 mg/100 g之间。结论从主要功能成分组成来看,油橄榄油和油茶籽油比较接近;核桃油与香榧油中各种功能成分含量相近,通过对4种油脂功能成分进行分析比较,有利于开发和推广我国木本油料资源和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大豆油中掺伪棕榈油的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气相色谱法对72份纯品大豆油和70份棕榈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并进行了组分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大豆油和棕榈油中亚油酸(C18:2)平均值分别为55.6%和10.7%;不饱和脂肪酸(C18:1+C18:2+C18:3)含量最稳定,平均值分别为86.0%和52.0%;C18:1+C18:2值较稳定,平均值分别为77.7%和51.7%.对10份掺伪模拟样品进行了测定,其定量分析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5%,利用这3项指标可对大豆油中掺伪棕榈油的含量进行多元定量计算.  相似文献   

18.
椰子油、棕榈仁油制取工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善勋 《中国油脂》2007,32(12):16-17
探讨了椰子干和棕榈仁加工工艺。由于这种高含油油料自身特点,不能套用我国常用的油脂制取工艺,有些虽属小道理,但影响全局,影响安全、稳定、低耗运行。所述内容对开拓国外油脂工程市场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9.
以芝麻、花生、油茶籽、油菜籽为原料,通过热榨工艺与冷榨工艺制取油脂,比较分析不同工艺制取油脂的基本理化指标、主要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总酚含量、生育酚含量、甾醇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制油工艺对4种原料制取的油脂的基本理化指标及主要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没有明显影响;热榨菜籽油、热榨芝麻油、热榨花生油、热榨油茶籽油的总酚含量分别是冷榨工艺的4.76、2.08、2.99、1.17倍;冷榨花生油、冷榨油茶籽油、冷榨芝麻油、冷榨菜籽油的生育酚含量分别是热榨工艺的1.19、1.17、1.12、1.07倍;冷榨芝麻油、冷榨花生油、冷榨油茶籽油、冷榨菜籽油中甾醇含量分别是热榨工艺的1.21、1.29、1.27、1.20倍。  相似文献   

20.
棕榈油和棕榈仁油的地位和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是一个油脂资源非常贫乏的国家 ,每年都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油脂以满足人民生活及工业需要。据统计 ,1997年中国进口的大豆油是 2 0 0万吨 ,棕榈油 16 2万吨 ,棕榈仁油 1 5万吨 ,其中棕榈油的消费量已位居第 4(见表 2 )。预计 ,至 2 0 0 5年 ,世界棕榈油的消费量将超过大豆油 (见表 1)。作为具有巨大市场潜力和价值的油脂资源 ,国外就棕榈油和棕榈仁油的生产、物理和化学性质及其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已日趋深入[1] ,但在我国有关棕榈油和棕榈仁油的研究和介绍资料极少。为此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 ,能加深对棕榈油和棕榈仁油的了解 ,并能引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