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食品漂白剂的安全使用章钰能破坏或抑制食品的发色因素、使食品褪色或使食品免于捐变所使用的添加剂称为漂白剂。漂白剂可分为还原漂白剂和氧化漂白剂两大类。我国实际中使用的主要是亚硫酸及其盐类,如亚硫酸钠、低亚硫酸钠、焦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硫横、二氧化硫等都...  相似文献   

2.
3.
目的:了解食品中反式脂肪酸(TFAs)含量及其来源,为评估食品反式脂肪含量的现状提供依据,为食品安全标准的执行效力、标准制(修)订和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49个品牌759份食品样品,按照GB 5009.257-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反式脂肪酸的测定》检测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结果:63.4%的被检食品中含有反式脂肪酸,其中威化饼干、夹心蛋糕、蛋黄派、代可可脂及巧克力制品、速溶咖啡、速溶麦片、冰淇淋、炸薯条和蛋挞中反式脂肪酸检出率超过50%,蛋黄派和蛋挞是含量较高的食品类别。结论:加工食品配方标识中,有关"氢化油"和反式脂肪酸的标注名称没有统一标准,需加强食品标签中脂肪含量和反式脂肪酸来源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保山市2021年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为监管部门进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21年国家、省级食品安全项目,按照《2021年云南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方案》中的方法,在保山市辖区采集9类样品共157份,进行9项微生物致病菌的检测。依据《2021年云南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方案》对检测结果进行评价。结果:157份食品样品中共检出致病菌29株,总检出率为18.47%。其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以下简称单增李斯特氏菌)13株(检出率11.50%)、沙门氏菌9株(检出率5.73%)、蜡样芽孢杆菌4株(检出率11.11%)、变形杆菌3株(检出率18.75%),其余未检出。结论:建议相关部门加强监督管理,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北京市密云区餐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方法 按照《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要求,在密云区的餐饮单位和网络外卖配送平台随机抽取餐饮食品,进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增李斯特氏菌、蜡样芽胞杆菌、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溶藻弧菌、河弧菌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测.结果 2018—2020年共采...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改善食品的色、香、味延长食品的货贺寿命,食品添加剂的新品种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冷饮食品普遍使用食品添加剂来改善冷饮食品的色、香、味及防止细菌的生长繁殖。为了解冷饮食品中添加剂使用情况,在1997年~1999年我们所随机抽检了桂林市外地和本市生产的冷饮食品276份,对其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情况进行监测,现将监测结果分析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食品卫生监督员在本市各冷饮批发部或本市(含12个郊县)冷饮生产厂随机抽检冷饮食品共276份。1.2方法按《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理化部分)》进行试样处理及检测,使用的高效液相色谱仪为美国贝克曼公司产的332型。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2020—2022年中山市发酵面制品、粉丝粉条、米粉制品、油炸面制品共4类餐饮食品中5种食品添加剂的合格率进行统计分析,了解这4类餐饮食品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情况,为食品监管提供有效建议。结果表明,粉丝粉条及油炸面制品中含铝食品添加剂和米粉制品中的脱氢乙酸的使用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需要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8.
<正>食品生产离不开化学药剂的使用,而食品的安全性不是化学药剂用于不用的问题,而是化学药剂科学、合理使用的问题。针对于当前食品生产中化学药剂使用的现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仔细的思考和剖析,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才是确保食品生产中化学药剂使用安全性的关键,对于促进食品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在烹饪食品中融入添加剂的目的是改善食品的颜色、香味、味道,延长有效期。人们喜欢含有添加剂的食品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口感和味道上具有特别之处。但是,有些食品添加剂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会严重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因此人们很有必要了解添加剂种类、作用及危害性,并对其烹饪工艺进行严格的掌握,做好对其食用标准的控制,这样才会使得人们在享受美食的时候保证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一些不法企业追求暴利,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使用非食品添加剂,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让消费者陷入了极度的不安,对食品安全失去了信心,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整个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为此,我国相继颁布实施了食品安全法,并于2011年重新修订了食品添加剂国家标准,以期规范食品添加剂的使用。  相似文献   

11.
从2018年津冀两地市场上共采集312批次动物源性食品样品,进行氯霉素、氟苯尼考、硝基呋喃类和瘦肉精类等项目的监测。监测结果显示,312份样品中,合格300份,合格率96.2%。通过以上监测标明,津冀两地动物源性食品的质量安全总体较好,检出超标样品12批次,不合格项目包括氟苯尼考、硝基呋喃代谢物、恩诺沙星及瘦肉精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广州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和分布情况,以及污染危险因素。方法 2019年共采集9类共1066份食品样品,对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溶藻弧菌、河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克罗诺杆菌、蜡样芽胞杆菌、单增李斯特氏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等进行监测分析。结果127份样品食源性致病菌检出阳性,检出率为11.91%。食源性致病菌中克罗诺杆菌的检出率最高(24.69%),溶藻弧菌检出率为14.81%、创伤弧菌检出率为6.76%、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5.52%。不同食品类别中甲鱼和蛙的检出率最高,达到了43.21%,其次为冲调谷物制品(25.93%)、进口生畜肉(15.97%)、生食动物性水产品(15.83%)和水产肉糜(12.50%)。不同采样场所中采自网店的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最高(29.17%),其次依次是餐饮单位(21.59%)、农贸肉菜市场(15.38%)、超市(14.36%)和学校(8.72%),最低的是零售店(3.88%)。预包装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21.33%)高于散装食品的检出率(10.37%)。结论 2019年广州市部分市售食品存在较高的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应对重点食品加强监管,降低食品中致病菌污染,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掌握吉林省各地区外卖食品中致病菌污染情况,为吉林省外卖食品行业安全监测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集吉林省八个地区的830件外卖食品,依据GB [补充国标号]4789.4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方法进行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既然做了统计分析,最好能在结果中说明不同地区或不同食品的检出率是否有统计学差异。] 830件外卖食品共检出致病菌46株,检出率为5.54%,主要致病菌为蜡样芽孢杆菌。各地区间检出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3.65,P=0.002),其中延边州的检出率最高13.75%,其次是白城市9.00%;蜡样芽孢杆菌在各类别食品中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995,P=0.005),其他4种致病菌均无差异P<0.05,热菜食品污染最严重为8.80%,其次是米面制品6.43%;各季度之间总体检出率无差异(χ2=2.496,P=0.476),第三季度污染最严重,检出率为14.29%。结论 2018年吉林省外卖食品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致病菌污染最严重的地区是延边州,热菜食品污染最严重,主要由蜡样芽孢杆菌污染所致。[不通,请修改]提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重点加强延边州外卖食品安全的管控,严格管理热菜生产加工各个环节,控制污染。  相似文献   

14.
对餐饮食品及餐饮具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的目的是监测酒店餐饮食品和餐饮具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预测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保障酒店食客的饮食安全。选取酒店作为监测对象,对酒店餐饮食品和餐饮具采样检测,检测指标包括6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结果显示:酒店餐饮食品和餐饮具存在一定程度致病菌污染风险。结论: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存在一定风险,建议政府部门加强风险管理和风险评估研究工作,预防和控制酒店餐饮食品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保山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 为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2015年按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样品采样要求抽样9类, 1404份食品样品。根据《食源性致病菌检验标准操作程序》方法对抽取的样品进行蜡样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12种致病菌监测。结果 2011~2015年间检测样品中, 阳性样品83份, 检出6种食源性致病菌85株, 致病菌污染率为5.91%, 其中蜡样芽孢杆菌检出率最高为19.63%。不同年份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9类食品中婴幼儿食品及餐饮食品致病菌污染率最高, 分别为17.27%、14.81%; 散装食品致病菌污染率7.92%, 高于预包装食品3.28%(P<0.001); 第3季度的致病菌污染率为10.2%, 显著高于其他季度(P<0.008); 餐饮服务环节6种致病菌总污染率高于流通环节及生产加工环节。结论 保山市食品中存在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 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重点对散装食品进行监测监督, 在污染率高的第3季度及餐饮服务环节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2017—2019年普洱市食品风险监测中化学污染物状况.方法 2017—2019年在普洱市辖区内各区县农贸市场、商店等采集不同种类食品样本进行食品接触材料污染物、食品添加剂、兽药残留、元素、农药残留等项目的检测.结果 2017—2019年普洱市食品超标率分别为食品接触材料污染物32.00%、食品添加剂24.3...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广州市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及分布情况, 发现危险因素。方法 2016年共采集6类共1058份食品样品, 对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沙门氏菌、蜡样芽孢杆菌、单增李斯特氏菌等进行监测分析。结果 检出食源性致病菌164株, 总检出率为15.50%。食源性致病菌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最高(40.93%), 其次为蜡样芽胞杆菌(9.29%)、金黄色葡萄球菌(2.38%)、单增李斯特氏菌(2.08%)、沙门氏菌(1.42%),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出率为0。不同食品类别中水产品检出率最高, 达到了43.52%, 其次为烘焙食品(13.64%)、小摊贩食品(10.62%)、生鸡肉(8.47%)、冷藏膳食(7.50%)和熟肉制品(6.82%), 不同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采样场所中采自餐饮店的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最高(50.00%), 其次是农贸肉菜市场(17.70%)、超市(16.71%)和小摊贩(10.62%), 最低的是零售店(9.83%)。散装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15.85%)高于预包装食品的检出率(9.09%)。中心城区烘焙食品、生鸡肉致病菌检出率要高于周边区, 周边区域小摊贩食品致病菌检出率为零。结论 2016年广州市市售食品存在较高的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 对食品安全隐患较高的食品应加强监管, 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广州市市售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污染及分布情况, 发现危险因素。方法 2014~2018年共采集6类共2011份食品样品, 开展蜡样芽胞杆菌监测分析。结果 蜡样芽胞杆菌检出阳性样品共146份, 总体检出率为7.26%。其中6份样品蜡样芽胞杆菌检出值超过105 CFU/g。不同食品类别中小摊贩食品检出率最高, 达到了10.62%, 其次为烘焙食品(8.69%)、寿司(7.50%)、冷藏膳食(6.67%)、盒饭(6.36%)和熟制米面制品(5.00%)。第3季度检出率最高, 为8.77%, 其次为第2季度(7.98%), 最低的是第1季度(5.09%)。不同采样场所中采自小摊贩的食品蜡样芽胞杆菌检出率最高(11.21%), 其次为餐饮单位(9.31%)和农贸肉菜市场(8.07%), 最低的是超市(6.56%)。散装食品蜡样芽胞杆菌检出率(7.61%)高于预包装食品(5.38%)。中心城区食品蜡样芽胞杆菌检出率(9.24%)高于周边区(3.65%)。结论 广州市市售食品存在不同程度的蜡样芽胞杆菌污染, 部分食品存在安全隐患, 相关部门应针对性加强监管, 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2010年上海市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掌握上海市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方法在全市监测网点抽检各类食品,开展沙门菌等11种食源性致病菌的监测。结果各类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总体检出率为7.6%,检出食源性致病菌的食品包括剩饭(25.0%)、生禽肉(21.7%)、生畜肉(19.0%)、水产品(14.4%)、餐饮即食食品(4.5%)和速冻熟制米面制品(1.7%)。其中,海产品中的副溶血性弧菌、生禽肉中单增李斯特菌、生猪产品中的沙门菌的检出率分别为21.0%,19.8%和11.6%,是本市食源性致病菌风险来源的主要食品品种和项目。熟食卤味、乳制品、鸡蛋、生食蔬菜、冷饮饮料、糕点、非发酵豆制品等食品均未检出食源性致病菌。结论上海市部分市售食品,特别是部分生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仍有一定的检出率,食品加工过程仍应采取烧熟煮透、防止交叉污染等针对性措施,以提高食品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徐州市2007-2011年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徐州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为食源性疾病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据《全国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对食源性致病菌进行监测.结果 2007-2011年间共监测630份食品,总检出率为15.08%:检出沙门菌、大肠杆菌O157:H7、单增李斯特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阪崎杆菌、志贺菌、创伤弧菌未检出.生肉类和水产品污染较严重,生肉以单增李斯特菌和沙门菌污染程度高,检出率为分别为18.28%和10.75%;水产品以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最高,为23.08%.结论 徐州地区食品中存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卫生监督部门应加强食品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