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玉米须是一味常用的中药,药用历史源远流长。玉米须中含有多糖、黄酮、甾醇、有机酸、皂苷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癌、降血糖血脂、干预糖尿病、保护肝肾、抗氧化、抗菌消炎等保健功效。但当前玉米须资源利用效率较低且相关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缺乏深度,而深入解析玉米须中活性成分的作用机制有助于玉米须资源的利用及相关产品的开发。本文对玉米须中已报道的活性物质其成分、分离方法及作用机理研究进展进行论述,并对玉米须活性成分的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该领域后续深入研究及相关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玉米须、蒲公英为原料,研究玉米须蒲公英复合饮料的配方,并对影响其稳定性的稳定剂进行讨论。通过正交试验得到最佳配方为以饮料总质量为基准,玉米须蒲公英汁液质量比6∶4、玉米须蒲公英混合汁添加量30%、柠檬酸添加量0.04%、蜂蜜添加量3%、稳定剂添加量0.25%。该复合饮料色泽淡黄透明,具有明显的玉米须的甘甜和蒲公英的特殊风味,清甜适口。  相似文献   

3.
玉米须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保健功能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玉米须化学成分复杂,药理及食疗价值兼备。本文主要总结了近年来对玉米须化学成分、药理及保健功能的研究进展。化学成分包括黄酮及其苷类、矿质元素、有机酸、糖类及挥发性成分等;药理作用包括抗氧化活性、抗肿瘤作用、调节免疫功能、抑制亚硝化反应等。对玉米须的功能因子、药用、食疗以及保健品的研究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4.
以玉米须为主要原料,大麦、甜叶菊、绿茶为辅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以感官指标为评价标准,研制了玉米须大麦茶,其最佳配方为玉米须4g、大麦0.52g、甜叶菊0.08g、茶0.1g。玉米须大麦茶浸泡液多糖含量99mg,玉米须多糖浸泡得率70%左右。  相似文献   

5.
玉米须保健袋泡茶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开发以玉米须和绿茶为主料,以甘草、山楂、荷叶为辅料的玉米须保健袋泡荼,并评价其抗氧化能力.采用煎煮、提取、喷揉法制备玉米须袋泡茶,采用正交法、感官评价法得到袋泡茶最佳工艺参数,采用铝比色法测定总黄酮含量,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和总还原力法测定产品的抗氧化能力.最佳配料配方中每份含玉米须69%,绿茶20%、山楂7.0%...  相似文献   

6.
以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为菌种发酵玉米须制备多糖,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其发酵工艺条件,并考察玉米须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玉米须最佳发酵工艺为:接种量8%、发酵温度26℃、发酵时间7 d。此优化条件下多糖的含量为13.12 mg/L。玉米须多糖的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其具有糖类物质的特征吸收峰,对羟基自由基(·OH)和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最大清除率分别为34.5%和43.3%,实验表明其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7.
为优化玉米须黄酒的酿造工艺,采用超声波热水浸提法制备玉米须浸提液并将其加入糯米中发酵,以玉米须黄酒的酒精度和感官评分为依据,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确定玉米须黄酒的最优酿造工艺。结果表明,玉米须浸提液与干糯米液料比4 ∶6(mL/g)、酵母添加量0.15%、发酵温度22 ℃、发酵时间14 d 时可得到半甜型玉米须黄酒,其酒精度、总糖、总酸等理化指标符合国家标准,酒体协调,鲜甜柔和,感官评分为93.6,总黄酮含量为112.6 mg/L。  相似文献   

8.
选用优质的玉米须作为原料的一部分添加到再造烟叶中,结果显示添加了玉米须的再造烟叶比未添加玉米须的再造烟叶松厚度有所增加,而再造烟叶抗张强度随着玉米须添加量的增加而有所降低,再造烟叶的填充值随着玉米须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从而提高再造烟叶在卷烟生产中的经济效益。再造烟叶的评吸结果表明:添加了玉米须的再造烟叶比未添加玉米须的再造烟叶烟气更加柔和,刺激性更小,余味更舒适,其中玉米须的添加量相对于烟碎和玉米须的总质量比例为25%时,制成的造纸法再造烟叶感官质量最佳。  相似文献   

9.
以玉米须、菊花为主要原料,研究玉米须菊花复合饮料的加工工艺和配方。采用正交试验方法,根据复合饮料的色泽、香气、滋味和组织状态进行感官评分。结果表明,玉米须菊花复合饮料的最佳配方为:玉米须提取汁80%,菊花提取汁10%,白砂糖8%,柠檬酸0.09%,海藻酸钠0.10%,黄原胶0.10%,CMC-Na 0.01%和水。  相似文献   

10.
以玉米须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玉米须中的多酚,在单因素试验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以及夹带剂乙醇浓度对玉米须多酚提取量影响的基础上,采用中心组合设计,响应面优化分析最佳萃取工艺。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萃取压力37 MPa,萃取温度55℃以及夹带剂乙醇浓度为76%,在此条件下得到的玉米须多酚提取量为8.54 mg/g,同时玉米须多酚对DPPH自由基清除效果的研究表明,玉米须多酚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1.
李湘丽  胡贵勇 《食品与机械》2012,28(3):233-235,245
研究浑浊型玉米浆玉米须复合饮料的制备工艺。重点探讨糖、酸等辅料添加量,复合稳定剂配方及均质工艺对产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复合饮料的最佳配方为玉米原浆与玉米须提取液体积比1∶1,蔗糖7%,乳酸0.03%,盐0.10%,琼脂0.02%,黄原胶0.1%,CMC 0.15%,蔗糖酯0.1%;最佳均质工艺为二次均质工艺,处理温度60℃,第一次均质压力20MPa、第二次均质压力25MPa。  相似文献   

12.
为了优化玉米须中抗痛风活性组分提取工艺,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以乙醇浓度、微波功率、微波时间和液料比为考察因素,以黄酮提取率和黄嘌呤氧化酶(XOD)抑制率为指标,优化微波萃取玉米须中抗痛风活性组分的最佳工艺。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微波功率600W,乙醇浓度为70%,萃取时间10min,液料比20∶1(mL/g)。在此条件下测得酶抑制率为39%,黄酮提取率为26%。   相似文献   

13.
以新鲜甜木薯为原料,跟踪监测木薯酒发酵过程中的理化指标,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木薯酒发酵期间的有机酸组成及动态变化情况,进一步分析酒发酵过程中的酸味强度。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木薯酒中的还原糖含量先快速上升至最高点最后趋于平稳(54.67 mg/mL);酒精度先上升后平稳(7.11%vol);总酸含量先缓慢减少至2.21 mg/mL,再缓慢增加,后快速增加,与pH值变化趋势相反。酒石酸、乳酸、乙酸、柠檬酸、琥珀酸是木薯酒发酵中重要有机酸,分别占木薯酒总有机酸含量的2.66%~12.31%,41.50%~63.53%,18.21%~23.82%,1.22%~27.77%,3.17%~15.89%,其他有机酸是酒中的辅助酸味特征成分。乳酸和乙酸是木薯酒的主体酸,其味道强度值(TAV)占总TAV值的65.82%~95.84%,发酵84 h的木薯酒有最高的味道强度值,其可达到223.87。  相似文献   

14.
The ability of white wine extracts and some phenolic acids to inhibit corn oil oxidation was evaluated by monitoring the absorbance at 234 nm and the p-anisidine value. Wine extracts, each at 120 mg/L total phenolics, were tested in corn oil stripped of tocopherols kept at 50C. Two extracts rich in phenolic acids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oil oxidation, the most active being equivalent to butylated hydroxyanisol (BHA) at 200 mg/L. Moreover, four phenolic acids were tested in corn oil stripped of tocopherols kept at 50C and in edible corn oil kept at 110C. Gallic acid and caffeic acid, each at 80 mg/L, appeared to be stronger antioxidants than BHA at 200 mg/L. The present results indicate that some white wine phenolics, such as phenolic acids, may be strong antioxidants in corn oil. Moreover, the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gallic acid and caffeic acid indicates their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corn oil.

PRACTICAL APPLICATIONS


The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white wine phenolic extracts toward corn oil oxidation and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active phenolic compounds may be useful in developing nutrient antioxidants for corn oil. Moreover, the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gallic acid and caffeic acid indicates their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corn oil.  相似文献   

15.
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粟米油脂肪酸的组成和主成分亚油酸进行定量分析。采用索氏提取法从玉米胚芽中提取粟米油,并对粟米油中脂肪酸进行甲酯化处理,利用气相色谱- 质谱法对其脂肪酸组成进行鉴定。色谱柱:KromasilC18;流动相为异丙醇:乙腈=35:65;柱温:25℃;205nm 检测波长条件下对亚油酸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由粟米油中分离鉴定出8 种脂肪酸,脂肪酸的主要组成是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占74.94%,主要成分为亚油酸和油酸,其中亚油酸为46.33%,油酸为28.01%。亚油酸变异系数小于1.35%,回收率为98.8%~109.1%。本方法简便、准确,适合粟米油中亚油酸含量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甜玉米肉粒、芯、苞衣及须中的多酚类成分,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 分析柱(4.6mm × 250mm,5μm),流动相:A 相乙腈、B 相0.4% 乙酸,0~40min 为5% A~95% B,40~45min 为25% A~75% B,45~50min 为35% A~65% B,后运行时间5min,流速1.0mL/min;VWD 检测器,检测波长280nm;柱温30℃。在甜玉米粒中检测到13 种多酚类化学成分,其中包括龙胆酸、芦丁、槲皮素、表儿茶素、绿原酸、香草酸、安息香酸、丁香酸、儿茶素、金丝桃苷、没食子酸、咖啡酸、阿魏酸;而在在甜玉米苞衣和芯中检测到12 种多酚类成分,在甜玉米须中检测到8 种多酚类成分。  相似文献   

17.
周鸿立  杨晓虹 《食品科学》2011,32(8):129-132
采用Sevag与酶法联用优化玉米须多糖脱蛋白的工艺。以脱蛋白率和多糖剩余率及综合评分为考察指标。结果表明,最佳工艺为酶底比2.5(mg/L)、温度50℃、振荡时间8min、脱蛋白次数2次。最终多糖纯度由21.88%提高为37.77%,脱蛋白率69.97%多糖,剩余率94.51%。此方法可用于玉米须多糖中蛋白质的脱除。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纤维素酶-超声法从玉米须中提取槲皮素,得到最佳工艺,为进一步开发玉米须资源提供依据。方法以槲皮素得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乙醇体积分数、液料比、超声时间、超声功率及酶用量对槲皮素得率的影响,利用正交法对影响槲皮素得率的上述5个因素进行优化。结果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乙醇体积分数50%、液料比25:1(m L/g)、超声时间40 min、超声功率200 W、酶用量0.014 mg。在此条件下,通过3次验证实验,测得槲皮素的得率为(0.374±0.023)%。结论采用正交法优化纤维素酶-超声法提取玉米须槲皮素的工艺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婴儿配方乳粉中必需脂肪酸调配的研究实验,引用正交实验,得出最佳结果:按棕榈油10%、玉米油0.4%、葵花籽油0.4%、椰子油0.4%(均为质量分数)的比例进行油脂复配时,可使婴儿配方乳粉中亚油酸含量为34.10mg/g,亚麻酸含量为3.30mg/g,亚油酸和亚麻酸的比例在10:1(质量比)的范围,使配方粉中必需脂肪酸的含量和比例接近母乳,产品的综合评定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