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留守儿童成长中出现的问题为切入点,结合问卷调查结果,阐述了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中出现的教育、安全、身体健康状况和心理问题,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基于新农村建设的视角,从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4个层面提出了几点对策,以促进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获得根本解决.  相似文献   

2.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上,解决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因此,深入研究和把握高校德育过程的规律和特点,切实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是当前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四川省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心理复原力特点及差异.方法:使用青少年心理复原力量表对四川省成都、广元、宜宾、绵阳的打工子弟学校和留守儿童较集中的农村学校1 391名在校学生(504名小学生和887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中学生组流动儿童在心理复原力上得分(128.11±21.70)显著低于对照组普通学生(132.87±23.22)和留守儿童(135.61±22.77),F0.05(2,884)=8.076,P<0.001,流动儿童在心理复原力除同伴外的4个维度上(包括家庭、学校、社会以及自身特质)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儿童(家庭:F0.05(2,884)=7.820,P<0.001;学校:F0.05(2,884)=5.041,P=0.007;社会:F0.05(2,884)=9.261,P<0.001;自身特质:F0.05(2,884)=3.510,P=0.030),而留守儿童与对照组儿童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的年级和不同的性别问,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在心理复原力的不同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农民工子女,尤其是流动儿童,整体来说心理复原力较差,从外界环境获得的心理资源和支持较少,对外部环境的参与也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4.
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  相似文献   

5.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学校要将"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作为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提高义务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当作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所在,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但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经进入千家万户,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影响不可忽视.如何弥补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缺失,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全面成长,使"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安心创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学校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  相似文献   

6.
学校德育是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基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真谛。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深入发展,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道德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利益关系、目标追求、价值观念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开始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德育正面临着一系列深刻而又沉重的变迁。  相似文献   

7.
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核心作用.德育决定着教育人的发展方向,体现着教育的本质特征.新时期开展德育工作,必须要与时俱进,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手段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学校工作中应把德育工作与学校其他工作紧密结合,加强渗透,不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作者主要从德育队伍建设、班级文化建设、学生养成教育、德育常规及开拓课堂教学渠道等几个方面对此问题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科学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有效机制,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持续、有效、广泛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科学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有效机制,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持续、有效、广泛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共青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实践也是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重要方式.笔者结合工作经验,通过对大学生社会实戏的一些思考,阐述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设性的意见,旨在对未来的工作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1.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自杀现象时有发生,这已引起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已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而要想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正常、高效运作,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师生,必须做到思想认识到位、制度保障到位、教育措施到位。  相似文献   

12.
网络的发展深刻影响高校学生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文化结构和精神世界。高校德育作为社会运行的有机组成部分,网络环境的复杂化必然对其产生深刻影响。通过借鉴国内外网络素养教育发展经验,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以及构建网络环境影响下的高校德育全员育人体系来研究高校德育模式的变革与建构,从而使学校德育的价值引导与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自主建构辩证地统一。  相似文献   

13.
史学教育是青少年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全社会要重视史学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教师应立足教材,改良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史学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14.
道德人格是现代中国社会的理想人格,是当代大学生立命之本。培养大学生道德人格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现有教育模式的局限性,市场经济的影响、流行文化的冲击呼唤着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生成与确立。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应遵循主体能动性、系统层次性、创新发展性原则,应创新道德教育方法、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加强高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转型期间,大学生道德人格虽继承了优良传统,但仍存在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偏差、过分强调权利缺乏责任意识、崇尚物质享受忽视传统美德、个人意识强烈独立能力欠缺、功利主义盛行奉献精神不足等问题。这种道德状况既有其内在原因也有其外在原因,应从加强主观能动性和优化外在环境两个方面,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6.
耻感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文章通过六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耻感教育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述,即:加强大学生耻感教育,是提高高校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需要,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荣辱观的需要,是养成大学生优秀道德人格的需要,是解决大学生耻感意识淡化的需要,是确立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的需要,是提升良好清明的社会风气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社会的发展及教育对象的变化使高校德育工作面临新的要求和挑战.如何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大学生理解,并自觉内化为思想观念,外化于行为的任务,促使高校德育工作者在教育方式和途径上寻找革新的突破口,而体验式教育区别于以说教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育方式,运用于高校德育工作中,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新时期大学生伦理道德的现状及加强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意义,推出了加强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对高校贫困生现状及成因作了初步分析,探讨了高校贫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认为贫困生的思想教育是贫困生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出了目前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工作存在的几点不足之处.同时认为高校基层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针对贫困生的种种问题,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人生观、世界观等不同的教育途径积极引导他们正确面对贫困,自信自立自强,化贫因为奋斗的动力,以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0.
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意义和途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是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性举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是丰富和完善高校德育内容体系,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要以建立健全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为保障,以高校"两课"教学为主渠道,以廉政文化建设为重要载体,以教育实践活动为重要环节,以教职工良好的行为方式为榜样示范,全面提高廉洁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