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群峰 《移动通信》2004,28(11):109-111
1移动运营商在3G产业链中的作用1.13G运营模式是产业链模式近年来,国内移动运营商进入手机渠道环节已初现端倪。3G时代,市场零售终端将成为运营商的重要核心竞争力,手机市场将逐渐由运营商所主导。3G移动数据业务的运营模式是产业价值链模式。产业链的复杂化迫使电信运营商转变传统的依靠出售“管道”和接入资源的模式,建立新型的体现移动数据业务性质的运营模式。2G时代,终端生产由厂商负责,终端销售采取社会化渠道,因为只是语音业务,所有的终端都能满足这种简单业务,运营商只负责网络(无线网络和交换)部分工作。3G时代,情况发生了很大…  相似文献   

2.
3G时代移动运营商竞争策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通过对3G牌照发放后,新进入和原有运营商优劣势的分析,从而对3G时代移动运营商的竞争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3G时代移动运营商竞争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露 《中国新通信》2005,7(4):48-50
文章通过对3G牌照发放后,新进入者和原有运营商优劣势的分析,从而对3G时代移动运营商的竞争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3G移动数据业务商业运营模式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移动数据业务对3G运营商至关重要.运营商经营移动数据业务的基本原则是:自主建设基本应用平台,对于数据应用需要与应用/内容提供商合作提供,独立提供应用单一的数据业务,自主建设数据应用支撑系统.不同移动数据业务的商业运营模式不同,根据市场、业务、伙伴关系、运营商自身等因素,可以将移动数据业务的商业运营模式分为四种类型:直销型、主动型、认证型、转售型.移动运营商要针对每类商业模式,制定具体的游戏规则.  相似文献   

5.
1 引言3G的临近在给传统移动运营商带来市场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风险,如何才能在竞争中保持网络技术的先进性,并有效地规避技术风险,保护现有的投资,成为必须重视的课题。传统移动运营商必须作好一切战略准备,合理筹划、部署3G网络建设。本文将就传统移动运营商3G发展的策略作全面的探讨,希望对传统移动运营商今后3G的建设、发展有所增益。2 3G技术准备策略在3G牌照正式发放之前,传统移动运营商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为3G系统的正式商用做好一切技术准备。(1)普及3G技术,为3G建设储备人才◆建立3G骨干队伍,以点带面实现3G新…  相似文献   

6.
姚群峰 《电信科学》2004,20(5):7-10
3G移动运营商进行终端定制将成为趋势.根据用户需求和业务属性进行手机定制,移动运营商就可以提供良好的客户体验.运营商要与合作伙伴共同研究客户需求,共同进行业务规划,共同制定手机的标准规范,进行联合市场营销.终端定制模式有运营商推荐、初级定制、一般定制、合作研发与推广、完全定制、消费者定制等6种.建议中国3G运营商在初期实行"一般定制"模式,并尽快过渡到"合作研发与推广"模式.  相似文献   

7.
移动运营商3G商业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匡佩远 《通信世界》2005,(33):20-21
一、商业模式的概念商业模式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我们听到的跟商业模式有关的说法很多,包括运营模式、盈利模式、B2B模式、B2C模式、“鼠标加水泥”模式、广告收益模式等等,不一而足。如此宽泛的概念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商业模式带来了困难,因此,有必要界定一下究竟什么是商业模式。应该说商业模式必须具有以下两个特征。  相似文献   

8.
在经历了数年曲折反复之后,中国3G终于进入到商业运营之前的最后冲刺阶段,3G的梦想将很快成为现实。可以预计,在这场旷日持久的5G争夺战中,受益最大的无疑是对移动运营牌照如饥似渴的固网运营商们,通过获得5G经营许可权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电信全业务运营商,想借此来扭转固网用户数和市场份额日益下滑的不利局面。毫无疑问,3G的到来会给国内移动通信市场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渴望获取更大市场份额的新入者与现有市场的优势在位者都面临着3G业务运营成功与失败的挑战。因此,国内电信运营商应及时根据对环境及其变化的判断,结合自身不同的内部资源和能力,形成各自的经营战略,这其中可以包括投资建网策略,采用何种经营模式,产业链如何整合等,也可以细指到如何细分市场,产品定位,采用何种定价策略,渠道如何改进等。基于中研博峰在国内电信行业多年的实战经验,本文将从市场、业务、运营、终端以及商业模式等角度,为国内运营商在3G时代的发展提出一些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9.
王建秀 《移动通信》2005,29(5):42-44
文章主要阐述了对中国发展3G的认识以及运营商建设3G网络时需要关注的一些原则和策略。3G是个阶段性产物,但是现阶段对中国移动通信的变革有重要影响,不能延误其发展时机,政府也应给移动新运营商更多的政策扶植。运营商发展3G时要从可运营、可管理的角度关注3G无线网络、核心网络、业务网络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从市场的容量、对消费者利益的影响来看,3G来临之后,移动运营商不应该超过3家。因为太少就会形成动力不足的情况,甚至是勾结;从频率资源的角度讲,也不能分得太多,让很多家去做会很浪费的。中国未来有几家运营商来竞争?大的运营商之下还有很多小的,不是只有大的活下来,小的也可以活下来。  相似文献   

11.
根据3G潜在进入者的特点,研究其3G准备策略的制定和实施。  相似文献   

12.
戴建华  任锦鸾 《移动通信》2011,35(17):13-17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需求从单一性质的通信需求逐渐转变为融合性质的社会化需求,传统电信运营商对产业链的控制能力在逐步减弱,发展3G移动互联网、提升业务能力成为发展方向。文章指出运营商要在挖掘、发展和保有用户方面探索,建立客户感知管理体系、客户体验测评模型、客户价值评估体系、竞争对手检测体系,进而提升3G业务能力,在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上取得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13.
新千年,电信呈现新格局;新技术,引领进入3G新时代;新需求,凸现巨大新市场;面对新形势,移动运营商需要新对策。本在对电信市场的上述新变化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移动运营商在这种新情况下可以采用的一些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4.
移动SNS蓬勃发展 3G运营商何去何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3G网络呈星火燎原之势在全国铺开之后,运营商开始思考一个问题:3G网络之上到底运营什么样的业务?毫无疑问的是,用3G网络承载话音业务不是它的初衷所在,丰富多彩的数据业务才能体现3G网络的特点。近来,三大运营商纷纷提出了3G业务的战略思路,制定出了数据业务的重点发展方向,但是具体如何操作运营商还在摸索之中。为此,本刊特约工信部电信研究院专家撰写3G特色业务发展策略的系列稿件,希望对国内运营商发展3G业务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刘衡萍  杨海 《世界电信》2006,19(12):50-53
目前3G应用领域出现向生活实用型服务发展的潮流,移动服务也更多地出现与固网融合的迫切需求,为此.国内运营商面对即将来临的3G服务.都在根据自身已有的优势。采取各自的策略。中国移动可以依托已有的客户资源为重点,做好细分客户资源、开发丰富的个人服务等工作;中国联通则可以充分综合业务提供商的优势.在个人市场上开发有特色的服务.同时继续做好行业应用:现有的固网运营商则优先利用FMC,率先提供固网、移动融合的服务。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固网运营商发展3G的特殊性的分析,探讨了固网运营商如何在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制定网络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17.
杨志龙 《世界电信》2006,19(4):3-3,14
时至今日,虽然3G牌照花落谁家仍未确定,但是各大运营商早就暗中开始进行着业务筹划和准备.无论是迫切希望还是迫于无奈,3G服务最终将会在中华大地开花结果.在3G业务还未降临电信市场,大规模的市场竞争尚未展开之际,我们就影响这个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行一些探讨和预测,同时提出可能的方案和策略,对目前的准备工作和未来的运营都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18.
黄传武 《电信科学》2006,22(5):46-49
本文结合当前通信行业发展的大环境,运用营销学、管理学的相关理论,从世界及我国移动通信行业及终端手机行业的竞争现状入手,阐述了全球移动运营商与终端厂商合作的三种模式,分析了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在近几年与终端厂商的合作情况,总结了移动运营商与终端厂商的合作对双方的影响,并对双方以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姚群峰 《电信科学》2003,19(10):1-4
中国3G业务的市场需求有两个方面:一是迅猛增长、规模庞大的用户群对移动语音业务的需求;二是较高收入用户群对移动数据业务的需求。3G运营商的目标市场包括大众用户对移动语音的需求、大众用户对移动数据业务的需求、企业用户对移动数据业务的需求以及批发型用户的需求等。本结合国内外移动运营商的数据业务开展状况,初步探讨了中国3G运营商的移动数据业务模式和3G业务的收入模式。  相似文献   

20.
左风凯 《通信世界》2005,(41):58-58
3G牌照下发日期日益临近,中国的两大固话运营商极有可能获得3G牌照。固话运营商应当采取何种经营策略才能在3G运营中处于不败之地?笔者结合“手机休息站”的作用及产生的影响,谈谈关于这个问题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