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7 毫秒
1.
栗娟 《中国食品》2010,(8):15-16
在乳业危机后不到一年的时间。位于乳业第一阵营的三大乳业——蒙牛、伊利、光明都实现了盈利,其市场恢复程度远远高于业内的普遍预期。其中,伊利上半年净利润2.54医院,同比增长117.57%:蒙牛净利润13.62医院,同比增长13.55%;光明净利润虽然同比下降67.8%,但是仍然有4500多万元的净利润。  相似文献   

2.
李茂 《新食品》2006,(12):50-50
石家庄餐饮奶品牌众多,竞争激烈。乐时、蒙牛、伊利、妙士、天香、光明等在酒店中都能见到,整个市场主流产品就多达十几个。目前,三鹿出品的乐时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市场占有率高达90%以上.消费者的自点率也很高。其次,销量比较大的是蒙牛、伊利。在大品牌主导市场的状况下,其他品牌的生存状态相对艰难。  相似文献   

3.
宋柱俊 《新食品》2006,(22):50-50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徐州的乳品市场开始变得活跃。光明、伊利、蒙牛等全国强势品牌主要在商超拥有较大的销量.而本地乳品企业在特殊渠道发展势头旺盛,整体市场呈现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4.
要闻     
《新食品》2006,(11):7-7
作为巴氏奶的领军企业,近来,光明的市场拓展因冷链能力不足而受到限制。相比之下,伊利、蒙牛常温奶企业在二、三线市场的优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5.
宋伟 《新食品》2007,(20):52-53
日益崛起的中部经济和近亿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使河南成了国内乳业四强伊利、蒙牛、光明、三鹿的奶源角逐地和产品竞卖场。目前。乳品四强都在河南设有加工厂或生产基地.同时这里也是太子奶销量最大的样板市场。因此,对于河南省省会郑州而言,竞争非常激烈。  相似文献   

6.
用酸奶紧逼对手 这两年,一度是行业老大的光明表现并不算惹眼.从销售额上看,2002年还排在行业第一的光明,短短两年内就先后被伊利和蒙牛超过,无奈地落到了老三的位置.最近公布的三家公司的年报显示,2004年,伊利实现销售收入87亿元,蒙牛是72亿,而光明则是67.86亿.在伊利和蒙牛这两个来自内蒙古的乳业双雄2004年依然保持30%以上市场增长率的同时,光明2004年13.46%的市场增长率显得有些寒酸.  相似文献   

7.
来自2006年中国冷饮市场高层年会的消息称,2005年全国冷饮产销量达144.57万吨,同比提升25.71%。国内冷饮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达到48.3%。较上年增加7.5%;和路雪、光明、伊利、雀巢、蒙牛、八喜等共占据9成左右的市场份额。面对食糖等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各生产厂家今年把目光锁定在了低脂糖产品和中高端市场及体验营销上。  相似文献   

8.
在低温鲜牛奶和低温酸牛奶市场,蒙牛、伊利、光明、三元等全国性知名品牌或区域性强势品牌占据着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这些知名品牌主要是凭借品牌力拉动产品的销售.而实际上消费者对低温牛奶产品卖点的认知还远远不够。  相似文献   

9.
吴时生 《新食品》2006,(B03):68-68
广西南宁的乳品市场竞争激烈,除全国知名的蒙牛、伊利、光明等一线品牌纷纷抢占市场外,本地品牌发展势头也十分强劲,乳品市场呈现出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0.
正按照市局统一部署,7月中旬以来,淮安市洪泽区市场监管局以伊利、蒙牛、卫岗、光明、君乐宝等品牌一级代理商和重点经营户为主要对象,结合日常投诉举报反馈的重点问题,在辖区内全面开展不按规定条件贮存、销售低温奶专项整治行动。开展宣讲约谈,强化溯源管理。洪泽局以伊利、蒙牛、卫岗、君乐宝、光明等辖区内既有的低温奶品牌一级  相似文献   

11.
《乳品与人类》2005,(4):5-5
继光明、蒙牛推出大杯果肉酸奶之后,三元、伊利两大乳业巨头也把目光集中到了大杯果肉酸奶上,基本在同一时间推出了新品,乳业巨头新一轮的市场争夺战拉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12.
《乳品与人类》2008,(5):22-23
在兰鹿问题奶粉之后.政府颁布的抽检黑名单里.龙头企业、伊利、蒙牛、光明无一落网.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落在奶源的建设问题上。  相似文献   

13.
地方传真     
《乳品与人类》2005,(2):6-7
蒙牛2004年净利润增长近一倍;蒙牛外资股东与中方管理层股权奖励计划提前兑现;天乳奶业与加拿大枫华公司正式签约;惠尔康乳业宣布退出福建乳品市场;光明股份非流通股股权转让;金信信托转让伊利股份。  相似文献   

14.
北京作为一线城市,整体消费水平比较高,大多数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多选择大品牌、信得过的品牌。二月份纯牛奶销量有所上升,原因是春节刚过.纯牛奶成为了人们走亲访友的首选礼品。伊利作为大品牌,铺货率高,价位适中,在市场拔得头筹:三元作为北京本地品牌,靠质量、新鲜取胜,消费者较为信赖:蒙牛由于“致癌门”风波.虽铺货率仍然不错,但整体销量不及三元:光明铺货率不亚于蒙牛,但由于其近来名誉不佳,影响了销量,未来,光明只有更加注重食品安全,挽回消费信心,才能提升销量。  相似文献   

15.
国产冰淇淋产业冷的是区域品牌、小品牌非常之少,市场上仅有几家一线、二线品牌,一线品牌如伊利、蒙牛,区域品牌如沈阳的冰点、广州的五羊、上海的光明等.总共不超过五家品牌,而市场集中在国外品牌与国内一线品牌手中,双方的激战一直引导着市场走势。《中外食品》记者特别邀请蒙牛媒介管理中心负责人王春玲和资深营销专家刘威,一起探讨一线冰淇淋品牌的趋势与战略。  相似文献   

16.
2005年奶战史     
2005年8月21日,伊利、蒙牛、光明、三鹿四家乳品企业跻身2005中国企业500强。  相似文献   

17.
伊利和蒙牛能够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迅速发展壮大成为行业老大,在其凌厉的营销攻势背后,是凭借着其自身雄厚的资本优势,在资本的带动下完成了市场高占有率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正近日,中国统计信息服务中心联合新华网、中国质量新闻网发布了2015年第三季度《中国液态奶行业口碑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64个液态奶品牌中,筛选20个市场表现比较活跃的品牌作为监测研究对象产生,分别是:晨光、风行牛奶、光明、国牛、华西、君乐宝、蒙牛、欧亚、雀巢、三元、圣湖、圣牧、天香、完达山、现代牧业、小西牛、新农、新希望、伊利、子母。根据《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第三季度表现较为活跃的液态奶品牌中,依然是伊利、蒙牛和光明三强鼎立的局面,与上期相比,伊利地位依然稳固,  相似文献   

19.
王云 《新食品》2007,(11):79-80
随着竞争的加剧,强者恒强,弱者越弱直至退出竞争舞台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乳业产能相对过剩且产品高度同质化,受价格战影响,液态奶利润严重缩水,因而避开低端市场的厮杀谋求高端发展成了众乳企新的出路。高端奶市场竞争充满了变数,虽然蒙牛特仑苏、伊利金典、光明优倍等高端奶都已投放市场,但市场格局还没有成型。  相似文献   

20.
市场扫描     
《乳品与人类》2004,(4):5-5
成都乳品价格战愈演愈烈 7月以来,成都市乳品市场上演了一场近年少有的价格战。此次蓉城乳品价格大战由蒙牛首先发起。7月上旬,蒙牛首先对旗下相关品牌产品降价,一场惨烈的乳品价格战全面爆发。随后,伊利、光明以及成都的菊乐、新希望的华西等各大乳品企业,相继将各自的利乐包、康美包系列乳品大幅降价,奶价跌至今年最低谷。 伊利、光明等品牌1升家庭装纯奶先后暴跌至4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