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为了解浙江省市售氧化型染发剂中染料的使用情况和染发剂的质量安全情况,对2018—2021年我省国家监督抽检的268批染发剂进行了32种染料组分测定。结果表明,对苯二胺、间苯二酚、间氨基苯酚、对氨基苯酚4种染料组分的检出率较高。总体问题样品125批,占比为46.6%,包括检出禁用组分5批及限用组分超限量添加6批,125批样品“检测结果与批件配方”不一致,125批样品“检测结果与标签标识”不一致,17批样品“批件配方与标签标识”不一致,分析了此类产品的风险点,并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综上表明浙江省市售氧化型染发产品质量安全形势呈稳中向好趋势,但该类产品包装标签的规范性及标签标识与批件配方信息的一致性仍应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4.
5.
为了研究本地市售染发剂中染料使用情况,分析安全风险,为市场监管提供技术支撑,采用《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相应的检测方法对市售28批染发剂进行检验并分析.研究结果中不合格率为29%,不合格主要体现在批件配方与标签标识及检测结果之间不符;染发剂成分多为混合使用,最常使用的三种染发剂为:对苯二胺,间苯二酚,间氨基苯酚.研究提示染发剂使用情况及批件标识有待进一步规范,应持续进行严格监管.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测定氧化型染发产品中47种染发剂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样品经无水乙醇-10 g/L亚硫酸氢钠水溶液(体积比7∶3)超声提取后,加入2 g/L亚硫酸氢钠水溶液定容至25 mL。采用Shim-pack GIST C18 (4.6 mm×250 mm,5μm)色谱柱分离,分别以乙腈-20 m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pH7.5)、甲醇-20 m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pH7.5)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柱温25℃,检测波长230和280 nm,标准曲线法定量。结果表明,47种染发剂在相应的浓度范围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检出限(LOD)为1~35μg/g。在3种加标水平下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0.4%~110.7%,相对标准偏差为0.25%~5.08%。与现行标准检验方法相比,该方法增加了15种准用染发剂的测定,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能满足实际检测需求,适用于氧化型染发产品中47种染发剂的测定。 相似文献
7.
按照《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中相应的方法及相关化妆品法定标准对某省2020年市场随机抽取的715批化妆品进行了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了多维度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不合格样品共计15批,不合格率为2.10%,不合格样品产地集中在广东,共涉及3个类别,分别为防晒类、氧化型染发类和面膜类产品。不合格问题主要有检出微生物超标、特殊化妆品检出结果与批件及标签标识比对不一致、超标使用染发剂等。监管建议为提高生产企业的准入门槛,同时提高生产及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加强包装上标识标签以及企业实际生产投料的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一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检测氧化型染发剂中8种染料成分(p-苯二胺、m-氨基苯酚、o-苯二胺、p-氨基苯酚、间苯二酚、氢醌、甲苯-2,5-二胺和p-甲氨基苯酚)的方法。样品经1%亚硫酸钠溶液提取后进样分析,采用依利特C18柱(4.6 mm×250 mm,5μm),以0.1 mol/L醋酸铵溶液(用三乙胺调pH至7.7)-乙腈(96∶4)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0 nm,柱温为40℃。样品中的8种染料成分均取得了良好的分离效果,8种染料成分的标准曲线在10~500μg/m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样品的平均回收率为92.8%~102.1%,相对标准偏差为1.1%~2.8%。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回收率高,适合于氧化型染发剂中8种染料成分的同时测定。 相似文献
9.
10.
《日用化学工业》2021,51(1)
采用《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中相应的测定方法对市售518批烫发类化妆品进行巯基乙酸及pH值的检测,并对巯基乙酸检测结果、标签标识及批件配方一致性进行了比对,分析研究烫发类化妆品的质量安全状况,发现风险并提出合理监管建议。结果表明,总体不合格样品97批,不合格率18.73%,巯基乙酸测定值均未超出限度,但66批次不合格的样品是由于巯基乙酸测定结果与标签标识及批件配方比对不一致导致的,1批次pH值未达标,31批次不合格样品是单纯标签或批件问题。针对结果进行多维度比较及关键指标测定值的深入剖析,提出针对烫发类化妆品市场存在的诸多问题,应加强此类化妆品集中区域或标签标识及批件等不规范问题的专项抽检,尽早市场规范化。 相似文献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