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弹丸的转动惯量是影响弹丸射击精度的重要结构特征量,对弹丸的转动惯量测试可以保证发射弹丸的转动惯量设计指标,确保火炮的射击精度.为满足小质量弹丸极转动惯量的测试需要,设计了一种小质量弹丸极转动惯量测试设备.该设备基于扭摆法测试原理进行设计,由设备基座、扭杆机构、保护机构、解脱释放机构和测试工装组成.并使用不同组合下的标准体对其转动惯量进行标定.误差定量分析表明,该设备的误差影响因素对其结果产生的影响极小,能够满足弹丸极转动惯量的测试要求.  相似文献   

2.
质心偏心对弹丸的飞行稳定性有着较大的影响.为测量弹丸的质心偏心量化特征量参数,研究出了弹丸质心偏心测试设备.该设备属于非标设备,需要一套完备的标定与检验方法.本研究通过使用标准样柱的方法,对三点式质心偏心测试设备的质心传感器距离L、偏心传感器距离Le、传感器系数以及传感器与测量基准面L1值进行了标定与校准.在系统误差存在的条件下,本研究所提出的方法的质心误差和偏心误差均远小于设备精度,可准确的为三点式质心偏心设备进行标定与校准.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所属北京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质心和转动惯量测量设备,其测量精度及测量效率大幅提升,设备整体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据介绍,传统的质心和转动惯量测量设备自动化程度低,测量过程中,需进行3次装卡,至少需要3人辅助完成砝码配重、记录、产品翻转等工作。该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兵器试验中弹丸全弹道飞行时间测量时地形地貌复杂、弹道线长、首落区地域时差、传输信号弱等因素对测试结果影响的问题,提出一种以卫星授时为基础的高精度弹丸全弹道飞行时间测量方法。简介试验测试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测试操作流程,并通过某型号火箭弹外场试验测试及数据分析验证该系统的布局合理性、操作可行性及测试高效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测试系统设计简单可靠、性能稳定、测量数据准确,弹丸飞行时间的测量精度约为1ms。  相似文献   

5.
弹丸径向尺寸测量系统,要求实现对不同弹型的定心部、弹带部等径向尺寸的自动精密测量。针对目前测量方法无法解决量程、效率与精度之间的矛盾,采用基恩士光电检测系统、光栅位移传感器、光电开关与反馈比例控制技术相结合,实现直径为10~250 mm不同弹型、不同部位的弹丸径向尺寸自动测量。对设备进行现场测试,通过标准量具进行测试结果比对,测量精度小于0.02 mm,设备的测量精度和测量速度满足靶场测控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6.
弹丸着靶姿态测试是弹道参数测试中的重要项目,姿态参数与着靶速度、弹丸质量、能量传递效率共同反映了弹丸的终点效能,由于弹丸目标小、速度快,对其着靶瞬间的三维姿态角的高精度测试还无法实现。采用投影测试方法、视场标定方法、数据修正计算方法,解决了目标的高质量成像、标定判读、角度计算等难题,实现了小口径弹丸的着靶姿态测试,完善了测试项目,提升了测试能力。  相似文献   

7.
针对引信压力传感器在弹丸着发时处于高速冲击状态的特点,根据研制引信压力传感器的要求,采用反弹道模拟的方法,设计了一套既可对传感器进行动态标定 又可模拟弹丸以不同着角、不同速度碰撞目标时对传感器进行性能测试的装置.该装置既能测试一般传感器技术性能,也能测试军工特殊传感器的技术性能.  相似文献   

8.
弹丸的飞行速度是衡量轻武器毁伤效能和弹道特性的重要特征之一。针对在靶场测试中弹丸飞行速度测试问题,采用以区截装置和高精度测时相结合的方式测量弹丸速度。为了提高测速精度,在光幕靶测试原理基础上,设计了以FPGA为核心的高精度时间采集系统。对经过两靶间弹丸飞行时间间隔进行"粗"(直接脉冲计数法)、"细"(时钟数字移相法)相结合的精密测量,利用双锁相环级联、高精度内插时钟技术,实现了同时扩大计时范围和提高计时精度的目的。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时间采集系统测量最大时间间隔为83.89 ms,测量精度为312.5 ps,并通过软件实现了光幕靶测速时,去除冲击波、蚊虫飞鸟、外界光线的干扰问题,达到了靶场时间采集大范围、高精度、抗干扰性强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军用和民用的车辆工业的飞速发展,国内老式的陆行车质心测量技术无论是从测量原理还是测量设备都逐渐落后.现设计一种采用平行四边形机构的新型陆行车质心测量机,根据空间力矩平衡建立一种质心测量公式.以设计指标和实际使用为出发点设计陆行车质心测量机的具体尺寸,采用CATIA三维软件进行建模,并通过NX Nastran的高级仿真对机器的部分机构进行分析.对载物平台进行静力学分析,校验其强度和形变程度.对平行四边形机构的连杆进行静力学分析和特征值屈曲分析,研究连杆的强度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CTM型综合测试仪用于汽车质心高度测试的研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CTM型综合测试仪用于汽车质心高度的测量是可行的,适当地增大汽车吊起角度,尽量减少重量转移的测试误差是提高汽车质心高度测试精度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弹丸质心轴向加速度是一维弹道修正引信进行射程修正的重要参数,为了消除加速度计安装在远离弹丸质心所引起的离心加速度,提出了一种双加速度计纵向排列测量质心轴向加速度的方法.利用弹道初始参数随机值和弹道方程生成随机弹道作为实际弹道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加速度测量误差小于180 mg.设计了加速度测量装置,进行了马歇特冲击锤抗过载实验,过载试验表明测量装置可承受15000 g的发射过载,具有过载生存和过载工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针对弹丸弧形部曲率半径测量困难,测量精度不高等问题,提出了一种通过对弹丸径向尺寸和轴向尺寸的测量计算弹丸弧形部曲率半径的方法。首先采用激光扫描法分别对弹丸弧形部的任意三点进行径向尺寸和轴向尺寸测量,然后通过数学几何关系推导出弹丸弧形部曲率半径的表达式,最后利用微分法对仪器和测量结果进行精度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激光扫描法三点式测量曲率半径的方法可以有效的对弹丸弧形部曲率半径进行测量,满足精度要求,即ΔR≤0.05mm,提高了测量精度且实现了测量的简单快捷。  相似文献   

13.
国防工业企业老设备很多,军工行业整体设备水平就全国范围来看,从七八十年代的名列前茅在逐步后退,现在已经落后。特别是兵器行业,企业拥有的数控化机床设备只占设备总数的6%,依靠占94%的低水平的老、旧设备加工产品,不仅产品精度不能保证,而且工作效率很低。尤其在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生产过程中,由于设备能力的原因,已无法保证产品精度和生产进度,制约了军工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工作的开展。近年来,国家在军品能力调整和军品生产线的技术改造上的投资,使部分大型军工骨干企业迎来了新的机遇,不少企业相继配置和增加了数…  相似文献   

14.
一种新型立靶精度测试系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介绍了一种新型弹丸立靶精度测试系统重点介绍了系统的原理、组成和性能特点  相似文献   

15.
夏克-哈特曼(简称哈特曼)波前传感器被广泛应用于光学测量、激光大气传输、医学等领域。由于哈特曼波前传感器是根据光斑质心的偏移量来重构畸变波前,因此,哈特曼阵列光斑质心的探测精度直接影响了波前重构的精度。本文从哈特曼波前传感器的测量原理着手,对几种阈值法质心探测技术及窗口法质心探测技术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得到了质心计算误差均在0.1pixel左右,可在实际不同应用时选择不同的质心探测方法。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弹道修正技术中测试参数误差较大且实时性和安全性不能满足相应的精度需求的现状,采用扩展混合卡尔曼滤波器来估计弹丸3种状态参数,包括弹丸在空气中的相对速度、高度和轨迹角.建立了卡尔曼滤波系统状态模型和以轴向加速度为观测量的量测模型.对IMU的测量数据进行滤波和估计处理,得到误差较小且满足实时性和安全性要求的弹道修正信息.仿真结果表明:滤波器在模拟数据下进行调节和测试,相对速度的估计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7.
基于弹丸几何尺寸测量系统的设计,研制了新型弹丸扭度测量系统。该系统集光、机、电于一体,设计了高精度的垂直运动--水平运动双坐标台(即X-Y双坐标台)和精密微位移调整装置及显微镜成像系统,实现了自动精密测量。本文详细论述了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组成、总体结构及控制系统设计,并进行了精度分析,有效提高了测量速度和精度。  相似文献   

18.
人体运动环节质量矩是环节质量与环节质心位置的乘积 ,反映了人体环节的质量分布情况 ,是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指标 .利用现代的传感器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研制了人体运动环节质量矩测量仪 ,并分别系统地介绍了该仪器的测量原理、机械部分、电子部分和计算机软件部分 .利用该仪器对运动环节质心与人体总质心之间存在的联动关系进行了实验验证 .  相似文献   

19.
人体运动环节质量矩是环节质量与环节质心位置的乘积,反映了人体环节的质量分布情况,是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指标.利用现代的传感器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研制了人体运动环节质量矩测量仪,并分别系统地介绍了该仪器的测量原理、机械部分、电子部分和计算机软件部分.利用该仪器对运动环节质心与人体总质心之间存在的联动关系进行了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20.
根据国内主要超高分子质量聚乙烯纤维制造商产品的测试结果,论述了国产该纤维的主要性能及其与国外同类产品的质量差距,论述了目前我国各生产厂家及相关检测机构在强度、模量、断裂伸长、耐磨性、蠕变率、分子质量等纤维主要性能测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建议,同时指出了我国在超高分子质量聚乙烯纤维应用方面与国外的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