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水利工程中运用水泥搅拌桩堤防基础处理主要在于能够提高地基土的抗剪强度以及承载能力.以浙江省某县感潮型河道--西溪段堤防基础处理为例,介绍了水泥土搅拌桩在软基基础堤防的应用.观测结果表明,此次工程有效地提高了堤防基础的地基承载力,减少了地基沉降量,保证了挡墙的整体稳定变形,以期对此类工程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钉型水泥土双向搅拌桩与常见水泥土搅拌桩施工相比,成桩质量更可靠,能达到更佳的复合地基效果,且节省工程投资.通过介绍水泥土双向搅拌桩复合地基在九里西排涝站较厚淤泥质土地基处理中应用,包括设计加固方案、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从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沉降两方面通过理论计算确定桩长及布置,底板与桩之间设0.5 m厚8%水泥土褥垫层以保... 相似文献
3.
该文以木兰溪下游滨海地区软基处理为应用实例,介绍钉形水泥土双向搅拌桩的施工方法、工艺流程、质量控制措施及施工体会,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4.
王洁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7,(8):38-39
水泥深层搅拌桩是进行软基处理的一种有效形式。本文通过施工全过程介绍南京宁淮高速(南京段)第一合同段水泥深层搅拌桩施工中试桩、施工准备、施工工艺流程、设计参数及要求、施工控制、质量检验等控制环节。 相似文献
5.
水泥搅拌桩是利用搅拌桩机将水泥注入软基土层,经过充分搅拌,让土体与水泥发生物理化学反应,水泥作为固化剂,使软土固结从而提高地基承载力。结合台州市灌区工程边坡防护中水泥搅拌桩的成功运用,从原理、设计、工艺及检验4个方面对水泥搅拌桩合理运用、施工质量管理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化家沟泵站工程实例,介绍了钉形水泥土双向搅拌桩的技术特点,阐述了施工准备、施工工艺等施工技术要点和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要点,实际工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对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8.
水泥深层搅拌桩是进行软基处理的一种有效形式,结合某工程的监理经验,介绍了水泥搅拌桩处理软基施工中的监理质量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9.
水泥深层搅拌桩是进行软基处理的一种有效形式。文章介绍了水泥深层搅拌桩施工中试桩、施工准备、施工工艺流程、设计参数及要求、施工控制、质量检验等主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水泥土深层搅拌桩是进行软基处理的一种有效形式,利用搅拌机将水泥浆喷入土体中并与土进行充分搅拌,使水泥浆与土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从而实现软土硬结、达到提高基础强度的目的。该工艺主要适用于黏土、砂土、泥岩土。 相似文献
11.
管桩振动沉桩施工对地基软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饱和软粘土地基沉桩过程中,挤土效应形成的超静孔隙水压力对工程有着重要的影响,介绍了沉桩过程超静孔隙水压力计算方法和消散规律的理论计算方法,并对照中远船务舟山造船基地船台管桩施工中地基软土超静孔隙水压力观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计算结果和实测数据比较吻合;对工程实测孔隙水压力和水平位移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管桩加固施工过程中对船台软土地基稳定安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饱水软基上筑坝,渗透固结过程是关键因素之一。本文以务坪水库软土地基筑坝为例,根据勘探、试验、设计成果,进行筑坝全过程数值模拟,根据计算结果进行回归分析,讨论渗透固结系数、水平排水距离及时间因素的敏感性,最后提出控制筑坝速度及存在问题,为安全筑坝提供一定的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三维有限差分法进行数值计算并结合现场实测资料,研究在深厚软土地基上振动沉入钢护筒过程对周围土层的挤压效应,分析挤压应力和超孔隙水压力随时间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对地表沉降的影响。数值计算给出不同的钢护筒沉入深度、离开钢护筒不同的径向距离以及沿不同的地层深度的孔隙水压力分布特征。此外,还将数值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资料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振动过程中孔隙水压力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急剧增长阶段、缓慢增长阶段及平稳变化阶段;振动过程中孔隙水压力随着沉入深度的增加而向深处推进。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桩长对静压沉桩全过程中桩与桩之间相互作用产生影响的机理,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在中密实砂土中以2倍桩径为间距沉入双桩,研究了桩长对端阻力、卸除顶压后的桩周土压力以及双桩承载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沉入过程中先沉桩和后沉桩的压入端阻力均随沉桩深度的增加而近似线性增大,当桩长(沉桩完成后沉入的总长度)为600 mm时,后沉桩仅比先沉桩的端阻力高0.2%左右,即此深度处2根桩的压桩端阻力基本达到极值;后压桩沉入前先沉桩的桩周土压力为后沉桩的90%左右,而后沉桩卸除顶压后先沉桩的桩周土压力总体为后沉桩的2~3倍,且随土压力盒埋深的增加而增大;相同深度桩周土压力均随桩长增大而降低;单桩试验时桩体极限承载力略高于先沉桩极限承载力2%~5%,提高的幅度随桩长增加而降低;不考虑桩间土作用双桩系统极限承载力约为单桩试验时极限承载力的2倍。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明确桩与桩相互作用机理和改善双桩承载力特性等均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考虑扰动效应时透水管桩桩周土的固结特性,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考虑扰动效应的饱和软黏土中透水管桩地基土固结三维模型,然后采用模型退化及试验实测数据对比两种方式进行有限元模拟准确性的验证。最后,在考虑扰动效应影响下,对不同开孔几何参数下桩周土超静孔压的消散情况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模型退化验证及对比实测数据均与数值模拟结果基本保持一致,很好地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准确性;扰动程度系数α的变化仅对超静孔压前期的消散速率影响显著,并造成一定程度的孔压消散差,随着孔压消散的进行这一差距逐渐减小。扰动范围s的增大对于孔压消散速度的影响并不明显,相对于扰动范围s,桩侧孔压的消散速度对于扰动程度系数α的变化更敏感;不同开孔几何参数下的桩周土超静孔压随时间、空间的变化规律均表明了扰动效应对超静孔压消散速度具有显著影响。研究成果对于实际工程中透水管桩地基固结分析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地质条件对泵站地基处理设计影响较大,以沿江某泵站为例,针对泵站处复杂地质条件进行分析,结合工程特点,经过方案比较,采用塑性混凝土围封墙解决了渗透稳定和砂土液化问题,利用钉型水泥土双向搅拌桩 + 换填复合地基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效果良好,可为类似项目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18.
深厚软基抛石挤淤加固机理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抛石挤淤法在沿海高等级公路地基处理中广泛应用,但对加固机理研究较少,通过建立弹塑性有限元力学模型,对抛石挤淤处理的路基应力变形性状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①抛石挤淤处理后的地基能有效提高地基的模量,减小路基沉降和地基浅部水平位移,加速地基孔隙水压力的消散,因此抛石挤淤的加固机理在于人工硬壳层效应和加速排水固结效应;②抛石挤淤体厚度越大,路基沉降越小,而抛石挤淤体模量和宽度对路基沉降的影响较小,因此施工时应采取有效工程措施增大抛石的沉底深度;③填筑速率越大,路基工后沉降越大,预压期越短,路基沉降越大,因此施工时应严格控制施工速度,并保证足够的预压期使路基沉降满足工程要求。深入了解抛石挤淤的加固机理、应力变形性状和影响因素,有助于为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19.
以瀑布沟水电站蓄水期监测资料为基础,对大坝心墙内孔隙水压力、土压力及两者的关系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瀑布沟水电站的整个蓄泄水过程中,孔隙水压力随水位的升高而增大,反之亦然;大坝横断面方向,从上游往下游,渗压与库水位的相关性依次减小,库水的入渗是心墙渗压变化的决定性因素;土压力变化与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土压力值调整是蓄水引起的渗流、固结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受上游水位的影响;在水库蓄水过程中,有效应力下降, 孔隙水压力占土压力的百分比达到100%,可能发生局部水力劈裂。总结蓄水期砾石土心墙渗压和土压力变化规律,可供其它同类工程参数。 相似文献
20.
在饱和的软土地基上修筑堤坝,由于孔隙水压力不易准确测定,需采用“φ=0”的总应力法进行稳定分析。这一做法在国外已明确纳入设计规范,在国内工程界较少受到重视,导致过高地估计了安全系数。本文首先系统地回顾了临界状态土力学中的伏斯列夫强度理论,在理论上阐述了饱和软土地基快速填筑时采用总应力法的原因,同时引用了Bishop和Bjerrum、美国联邦公路局、美国陆军工程师团与我国水电水利工程边坡设计规范的相关条文,确认在饱和软土地基采用总应力法进行稳定分析的合理性。以花敖泡土石坝和拉哇水电站围堰为工程实例,分别采用对土的固结不排水剪的两种做法开展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直接将土的固结不排水剪强度指标ccu与φcu作为填筑后的强度参数,将严重高估其安全系数。因此建议正在修订的碾压式土石坝与边坡设计规范增加相应条文,并期望引起工程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