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20,(2):21-22
从开放大学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入手,发现开放大学与其他普通高校的创新创意教育差异,对开放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结构进行重新设计和构建。在分析开放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课程体系、课程考核等体系构建要素的基础上,确定开放大学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包括明确定位及目标、加强基础设施及运营体系建设、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与整合、探索建设面向社会的在线教育超市等。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7)
探讨我国高校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重点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健全,学生缺乏创新创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创新创业教育重视度不够,开展模式缺乏多样化,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不足,教学缺乏广度与深度,地方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协同育人机制。提出科学合理设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促使学生系统学习创新创业知识,充分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性,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活动,增设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培养专业师资支撑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全面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等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8,(1)
创新是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教师发展也需要采取创新举措,尤其是创新创业教育呼唤创新创业教师,需要有一大批能够从事和胜任双创教育的优秀教师。而教师发展共同体即是一种创新,而诸如教师工作坊、科研创新团队、教学改革团队和专业建设团队等,能够有效促进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也能够大力促进广大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2,(2):140-144
本文基于TRIZ理论,针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系统中存在的各类核心问题,提出"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多样化的课外实践活动、培育大学生导师团队、协同创新机制和分阶段培养方式等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0,(2):140-144
本文基于TRIZ理论,针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系统中存在的各类核心问题,提出"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多样化的课外实践活动、培育大学生导师团队、协同创新机制和分阶段培养方式等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36)
高职院校建设"互联网+众创空间",是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双创"教育升级转型的重要途径,也是探索新的创业教育模式的有效措施。笔者从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着手,提出基于"互联网+众创空间"的多方协同创业教育模式,整合高职院校硬件、网络、师资及企业、培训机构等多方资源,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技术和信息优势,构建"创业团队+创业培训+创业实训+创业大赛+创业孵化"的创业教育模式,培养高职学生的创业思维,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6,(6)
通过深入考察加拿大温哥华社区学院的办学,发现其灵活的学制、开放的入学机制、多样化的教育功能、科学的课程开发、严格的教师聘用等方面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我国职业教育办学的启示:在办学上应拓展办学功能,构建多样化教育;在课程上应校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在师资上应着力打造高素质教学团队;在教学上应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7,(11)
在各高校全力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水平普遍较低。通过对中医药院校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意识"、"师资力量"、"校园氛围"以及"家庭环境"四个维度的数据调查与分析,提出构建立足中医药院校专业设置特点和学生特性的,融"意识教育,师资优化,氛围营造,借力家庭"于一体的"四位一体"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机制。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23)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对于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推动国家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氛围较为薄弱、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健全、创新创业教师团队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和成长。为此,高校应多管齐下,从氛围营造、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平台、创业活动等多方面着手,着力构建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从而推动国家、社会、民族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当前开放性与国际化的中国建筑教育为背景,结合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及建筑学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从国际联合教学、国际短期设计、国际联合培养、国际短期交换等方面探讨了如何构建"四点支撑、连线发展"国际联合教学模式,并从运行制度、师资团队、培养方案、管理办法方面提出了对应的运行机制,旨在构建符合开放性与国际化需求的建筑学专业国际联合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